--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无论对中国和世 界来说,都是一个令人着迷的现象。产生于西方社会中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儒家思想是两套不同的理论体系,然 而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大陆取得支配地位,救亡的现实 需要固然是关键,也与作为接受主体的中国知识分子及 普通民众自身的文化底蕴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互动的过程。总结分析儒家思想 与马克思主义的异中之同,历史地看待儒家思想,无疑有 利于适度把握中国儒家思想的积极成分,补充和发展马 克思主义,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一、理论品格:“实践”与“实用理性” 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它的 实践性。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 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它一些东西。”“人们生产自 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 身”,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对于理论活 动,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 实的手段才能逐步实现理想。与以往的哲学家不同,马克 思并不满足于对世界的解释和说明,而是致力于使理论 与实践相结合,以自己的具体行动实践自己的理论。他们 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共同纲领,组成第一国际,具体指 导各国的工人斗争,支持巴黎公社等等。作为“改变世 界”的马克思主义,其真理性、价值和力量不仅在于它来 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而且在于它能够随着实践的发展 而不断发展。 儒家思想也具有强烈的实用(践)理性特征②。儒家的 实用理性就是用冷静的、现实的、合理的态度来解说和对 待事物,它不在理论上探求难以解决的哲学课题,认为重 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妥善处理它,一切都放在实用 的理性天平上加以衡量。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 行,”“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后世各代不时有 功利学派的声音。实用理性已经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民族 的文化心理结构。对此,恩格斯曾写道:“在一切实际事务 中„„中国人远胜过一切东方民族。”③马克斯·韦伯也认 为,中国文化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④。 儒家思想这种特征,使得中国人很容易接受马克思 主义。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题是救亡图存,而西方社 会达尔文主义信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他们认为中 国的失败是社会竞争的结果,只能说明中国人是个低等 民族,她的遭遇不值得同情。马克思主义从道义上谴责资 本主义国家对弱小民族的侵略,且从策略上主张革命和 斗争,这无疑给孤立无助的中国人民极大的精神支持和 策略指导。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 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⑤作为接受一 方的中国人态度正是如此。毛泽东总结说:“直到第一次 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 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 “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这种态 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⑥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强化了这两 种理论品格的接近和融合。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征,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成功。 儒家思想的实用理性特征,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些实用的 解读,这表现在,对于马克思主义文本与传统文化相关、 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三点相似性 刘天旭 摘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比较容易被接受,与它和儒家思想的某 些近似取向有关,主要表现在理论品格、对资本的警惕及理想社会等方 面。由于历史条件和认识的限制,主要革命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够全 面、深入,片面强调二者的对立方面,造成现实中的一些负面效果。 168-- 相似和相通的内容,就能得到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特别的 强调和到家的理解,如认识论、矛盾论、民本思想等;而对 于那些使传统文化感到陌生的内容,特别是文本中许多 具有现代感的内容,因二者之间重大的历史差距,没有得 到应有的强调,甚至被忽视、被误读,如以往在对马克思 主义文本的解读方面,就产生过对“自由”的忽视和对 “民主”的误读。 二、对资本的警惕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儒家思想的另一个相似之处就是 都对资本高度警惕。 十九世纪的欧洲,自由竞争导致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 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 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 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破坏了 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已经太狭窄 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⑦自由竞争使得 社会两极分化,无产者越来越多;机器日益迅速不断的改 良,使工人的生活地位越来越没有保障,无产者和资产阶 级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激烈。站在被压迫者的立场,马克 思、恩格斯也不可避免地情感上带有对资本的厌恶和控 诉,认为资本有天然的贪婪性质:“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 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⑧他们认为,无产 阶级用暴力推翻资本的统治,摧毁资产阶级的一切机构 和法律、道德、宗教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 儒家思想总体来说是“重义轻利”的。孔子一生“罕 言利”,做事也不问利之有无,他重的是“义”,但他不反 对通过合理的手段获得物质利益,所谓“君子爱财,取之 有道”;孟子则进一步尚义反利了;董仲舒则“正其谊不 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程伊川把义利与公私挂起钩 来,追求义就是公,追求利就是私,“义与利,只是个公与 私也。” 儒家之所以轻利,是害怕如果在社会上倡导逐利,会 引起社会混乱,不利于社会稳定。孔子说,“放于利而行, 多怨”;孟子也认为,如果重利,人与人之间利相冲突,结 果就会征杀篡夺不止:“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他们想 用抑制人们私欲的办法达到社会秩序低水平上的稳定。 儒家主流轻利是针对统治者而言,是试图防止他们 私欲膨胀,约束他们过分追求钱财,以安民利民,显然是 用心良苦;但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指导思想后, 现实中就形成了重农轻商、重本抑末的政策。反映到职业 的社会地位上,士农工商,工商地位最低,商人被看成是 狡诈无信、惟利是图、不仁不义之人。所以,经商富裕以 后,商人一般是多置地产,变成地主;或捐钱买官,提高社 会地位,很少把积累的财富变为资本,扩大经营规模,形 成了“勤于教子,耻于经商”的社会氛围。这不利于资本 的积累,也极大抑制了社会财富的创造。 儒家思想对“利”的贬抑,伴随着近代遭受的侵略和 战争,转变成对资本和资本主义的恐惧。确实,伴随着帝 国主义军事入侵的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资产阶 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 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来了。 „„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 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 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⑨ 中国要生存,就不得不“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 但西方社会阶级对立和社会动荡的事实,帝国主义给中 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看来, 就是资本主义带来的灾难,是逐利的结果,这很容易使国 人误解马克思主义对资本的批判,加重对资本的疑虑和 警惕。由于国内缺乏支持资本发展的思想氛围,更缺乏制 度的支持,商人不能直接投资于生产,他们获利靠交换而 非生产投资,成为“寄生虫”和“剥削者”,他们的作用形 成了革命敌视商业的现实基础———而革命在这方面的态 度是与孔孟思想一致的⑩。 三、正义社会:共产主义与天下大同 马克思主义解决资本问题的办法就是消灭私有制, 实现共产主义。当然,马克思、恩格斯是从资本主义社会 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得出了共产主义革 命、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结论。未来的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私有制消灭;阶级统治消 失;城乡对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消失;劳动变 为自由人的真正的自主活动;每个人都得到自由全面的 发展 !! 。那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冷漠、自私的 官员,没有沉重、无尽的税役;没有缺衣少食的窘迫,没有 缺医少药的无奈;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 配的人间天堂。这也是中国人早已期盼的“世外桃源”。 儒家思想有着悠长而深厚的“大同”传统,深受儒家 思想浸润的历代仁人志士抱着“为生民立命”、“为万世 开太平”的宏大抱负奔走呐喊。从《春秋》公羊学的三世 169-- 说(衰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礼运》篇的大同、小康思 想,到孔子的“天下归仁”、孟子的“仁政”说教,以及近 代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世界”、孙中山 的“三民主义”等,无不体现着“公平、公正,天下为公” 之大同传统。经两千多年不断的积累,这种传统已经作为 一种高尚的道德价值取向内化为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素 养。由于这种文化心理的铺垫,当马克思主义思潮传人中 华大地时,给国民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很快认同和接受 马克思主义,使它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生根立足。梁启超在 《欧游心影录》中说:“社会主义自然是现代最有价值的 学说,”它“不是外来的,原是我所固有。孔子讲的‘均无 贫,和无寡’,孟子讲的“恒产恒心’,就是这主义精神的 论据。” !" 可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新青年们能 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原因,还在于学理上的相容性 和相似性。” !# 1995年,中国哲学学会举办“马克思主义 与儒学”全国研讨会,不少学者持相同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思想在理想目标上的这种共同取 向体现了人作为“类”存在的某些共同特征。按照马克思 主义的解释,人类在劳动交往中产生了语言,语言使得人 类的理性能力得到长足发展,人类可以在头脑中构造一 个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的观念世界。观念中的美好图 景总是对苦难生活的反照,生命的有限总会使人们追求 永恒,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是一切伟大理论的焦点。马 克思、恩格斯同样对人类的苦难和发展给予了深切的关 怀,为改变构成人类大多数的被压迫阶级的命运倾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