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安全行为科学原理

第五章安全行为科学原理

安全科学原理
主讲:成连华
章节的地位
安全科学概念知识导入 事故致因理论 安全系统原理
安 全 生 理 和 心 理
安 全 行 为 科 学 原 理
安 全 控 制 原 理
安 全 文 化 原 理
安 全 法 制 原 理
安 全 经 济 原 理
第5章 安全行为科学原理
5.1 概述 5.2 个体行为 5.3 群体行为 5.4 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 5.5 人的行为改变过程 复习题
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
5.5人性假设学说
5.5.2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管理策略 在实际奖励时,提倡集体的奖励制度,而不主张 个人奖励制度。 管理人员的职能也应有所改变,他们不应只限于
制定计划、组织工序、检验产品,而应在职工与上
级之间起联络人的作用。一方面,要倾听职工的意
见和了解职工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向上级呼
5.3.4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规范和压力
勒温等人认为,正式群体有其程序和作业标 准,而非正式的群体则有其规范。规范就是群 体成员所期望的行为标准,是每个成员都必须 遵守的。但群体规范并不规定其成员的全部活 动,而只是规定群体对其成员的行为可以容忍 和不能容忍的范围。
5.3.4群体动力理论
这些规范通常规定:一个人应该用多大的力气来工 作,对什么人应该友好,同管理当局应该合作到什么 程度,是否应该革新,等等。
5.2.1个体行为的本质

行为的直接激发——动机
心理学上把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 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叫 动机。

思考:需要和动机是如何转化的? 列举一些需要?
驾பைடு நூலகம்、四级证、二级证等等……
5.2.1个体行为的本质

需要转变为动机的条件 一是需要到一定强度,产生满足需要的愿望: 二是需要对象(目标)的确定。
1979年正式提出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前,安全科学技术体系中更多的是研究事故心
理学。
5.1.1安全行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安全行为科学逐步引起了人 们的重视,发展成为90年代中期的一个独立学科。是建立 在社会学、心里学、生理学、人类功效学、文化学、经济 学、语言学、法律学等学科基础上,是分析、认识、研究 影响人的行为安全因素及模式,掌握人的安全行为和不安 全行为规律,实现激励安全行为、防止行为失误和抑制不 安全行为的应用性学科。
5.5.1经济人假设
内容
①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
②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
甘情愿受别人的指导。
5.5人性假设学说
5.5.1经济人假设
内容 ③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必须
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近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
标而工作。 ④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 要,因此,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
下班的情绪相互感染。在这一种条件下,当罐笼到位后,工人们蜂拥而上。
最终导致了悲剧。
5.2.4需要、动机与行为
人的行为失误和动机的运行故障,在同一时空相互交叉,
导致坠井事故。在人一机两个系列中,任何一条轨迹能够
被有效中断或控制,事故即可避免。如何消除生产过程中 的不安全行为?
满足工人的需要,消除内部可能的力场张力; 改善工作环境,改变情境力场;
体动力学.
5.3.4群体动力理论

场论
外因
行为
内因
勒温将个体行为变化视为在某一时间与空间内,受内
外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勒温称个人在某时间所处
的空间为场,场一词时他借用物理学上力场的概念,其 基本要义时:在同一场内的各部分元素彼此影响;当某 部分元素变动,所有其他部分的元素都会受到影响。
5.3.4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因素
个性心理因素
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
行为
工作环境因素
个体生理因素
5.5人性假设学说
5.5.1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 "经济人"意思为理性经济人,也可称"实利人"。
这是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即把人当作"经济动
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 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吁、反映。
X—Y理论

“X理论”的人性假设
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只要可能就会逃避工作 人生来就缺乏进取心,不愿承担责任,宁愿听从指挥
5.1.1安全行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研究对象
社会、企业或组织中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安全行 为现象,即个体、群体和领导安全行为。

基本任务
通过对安全活动中各种与安全相关的人的行为规律的揭示,有针对 性和实用性地建立科学的安全行为激励理论,并应用于提高安全 管理工作的效率,从而合理地发展人类的安全活动,实现高水平 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

需要转变为动机的模型表示
可达到的目标(方向)
刺激
需要
意向
愿望(驱动力)
动机
5.2.4需要、动机与行为

动机结构
优势动机
强 度
A
B
C
D
E
动机类别
5.2.4需要、动机与行为 1983年4月22日,铜陵有色凤凰山铜矿混合井负40米中 段,一群下班工人上罐时,因争抢拥挤,将罐笼推离井 口平台50多厘米,致使3名工人踩空坠井身亡。
群体动力学以群体的性质、群体发展的规律、 群体和个人的关系, 群体和群体的关 系等作为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群体的凝聚力(如决定群体凝聚力强弱的因
素),群体压力和社会规范(如从众现象等),群体目标
(如群体目标的有无对群体性能的影响)和成员的动机 作用(如竞争与合作),群体的结构特性 (如交往结构、 势力结构等),等等。 群体动力学所研究的群体指非正式群体。
5.1概述
5.1.1安全行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5.1.2安全行为科学的研究内容
5.1概述

安全行为科学是关于生产经营以及其他人类活动中,与安 全生产和人员安全健康有关的行为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安全科学 工程心理学
行为科学
安全行为科学
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
管理学
5.1.1安全行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过程

近代彻底的行为主义者 把一切心理活动均视为行为 。

工业心理学家梅耶提出刺激-反应模式
S(刺激或情境) O(有机体) R(行为—反应) A(行为完成)
5.2.1个体行为的本质
心理学家勒温 提出心理学的场理论,认为人是一个场,“包括这个人和他 的心理环境的生活空间(LSP)”,行为是由这个场决定的。

目的
达到控制人的失误,激励人的安全行为。
5.1.2安全行为科学的研究内容

人的安全行为规律的分析和认识 安全需要对安全行为的作用 劳动过程中安全意识的规律 个体差异与安全行为


导致事故的心理因素分析
挫折、态度、群体与安全行为 注意在安全中的作用


安全行为的激励
安全行为科学的应用


群体
是一个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是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
成共同的目标,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间相互作用,
心理上和行为上存在相互联系的人群集合体。
5.3.1群体及其分类


群体的分类
根据群体规模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划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可以把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
传统管理只重视"正式群体"问题,诸如组织结构、职权划
分,规章制度等,霍桑实验还注意到存在着某种"非正式群 体"。这种无形的组织有其特殊的规范,影响着群体成员的 行为。
5.5人性假设学说
5.5.2社会人假设
霍桑实验结论
霍桑实验还提出新型领导的必要性。领导者在了
解人们的合乎逻辑的行为的同时,还须了解不合乎
逻辑的行为,要善于倾听和沟通职工的意见,使正
式组织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要取得平 衡。
5.5人性假设学说
5.5.2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管理策略 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完成生产任务,而应把注意 的重点放在关心人和满足人的需要上。 管理人员不能只注意指挥、监督、计划、控制和 组织等,而更应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

B(行为)=f P(人), E(环境) f (LSP)
需要 动机 被激励状态 行为
目标(需要满足)
激励状态解除
新的需要
5.2.1个体行为的本质
请思考:人的个体行为是如何受个
性心理影响的?

行为的原始激发——需要 所谓需要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 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这里所说的客观的刺激 不只是指身体外部的,也包括身体内部的。
5.2.2个体行为差异和共同特征
个体行为共同特征
空间行为 侧重行为 捷径反应 躲避行为 从众行为 非语言交流
5.3群体行为
5.3.1群体及其分类
5.3.2群体行为及其特征
5.3.3群体动力理论
5.3.1群体及其分类


请思考:人为什么形成群体?
安全需要 情感需要 尊重和认同需要 完成任务的需要
霍桑实验 厂房照明条件与生产效率关系的实验研究
不同的工资报酬的实验研究 不同的福利条件的实验研究 不同的工作与休息的时间比率的实验研究
5.5人性假设学说
霍桑实验结论
传统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决定于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 霍桑实验认为,生产效率的提高和降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 士气",而士气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