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民工进城与中国城镇化的相互关系

农民工进城与中国城镇化的相互关系

农民工进城与中国城镇化的相互关系(发稿时间:2009-05-04 阅读次数:836)农民工进城与中国城镇化的相互关系姚士谋陈爽章以本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城市中心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中国专家组城市化水平提升是世界经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农业国向工业国跨越的必由之路。

由于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发展的原因,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由1978年的18.6%提升到2008年的45%左右。

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农民工进城,将近有1.5亿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大部分的农民工已转化为城镇的暂住人口。

这是我国城镇化成长发展的主流形式。

本文将从农村劳力推动我国特色的城镇化、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及城乡统筹与中国城镇化的关键性策略等方面探索农民工进城与我国城镇化的相互关系;并总结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若干规律及其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

1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特点与新问题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份额大幅度的下降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城市是以工业产品、市场和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的聚集地,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非农产业的发展与集聚、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大、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地区集中是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因此,城镇化与人口增长、产业转移、用地扩展、城乡交流等要素密切相关。

依据我国的国情状况,近30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较为迅速,农业劳动力转化的规模也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特征:1.1我国的城镇化出现了向心集聚到郊区城市化提长的跨越式发展阶段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进入初始的现代城镇化阶段,加之国内各地区发展条件有着明显差异,因此我国城镇化表现出多个演化阶段相互交叉的态势,而并非像发达国家受市场规律的支配那样,各个阶段依次地完成。

我国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北美西欧)城镇化平均水平已达到57.6%,而当时我国城镇化水平仅有16.5%(1957)。

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水平较低、商品化程度不高的农业大国,不仅在沿海许多城市区域,而且在内地那些省会城市,大部分地区城镇化仍然是向心集聚(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工业基础差、市场不发育、基础设施很薄弱的状况。

一般工业化国家、城镇化开始起动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致达到200~250美元左右,而我国在50年代初期人均GDP仅有50~60美元,城镇化起动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

只有到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沿海一些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城市群地区才出现郊区城市化的阶段。

我国各地的城镇化发展阶段相互叠加,内地与沿海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差异以及开始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和土地开发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城镇化的实践内容,也使得我国城镇化道路出现多种模式与问题,农业和农村发展有利于扩大城市工业及服务业发展必需的市场需要,而且建立在农村发展基础上的小城镇发展,也是我国城镇化道路的一个重要特征,促进了大中城市与乡村小城镇相互协调发展的新道路的形式。

1.2农业劳动力大批转移,缓解了城镇化滞后的状况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大大地提高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提升了我国的经济实力与工业化水平。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我国工业化率达到47.9%,但全国的城镇化率仅有17.9%,城镇化率落后于工业化率24.8个百分点,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

随着我国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农民工大批进城务工,到200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45%左右,滞后工业化率只有4.3个百分点,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已经得到有效的扭转,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在总体上已经基本适应。

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已接近中等发展国家的平均水平,在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建设方面积累了较多的创新经验和城镇化发展模式。

我国城镇化实现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量转移(见表1),农村劳动力人均资源的占有量低的局面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缓解了人地矛盾,促进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2007年全国有1.5亿人进城务工,农业劳动力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已从1984年的4.5亩上升到2007年的6.5亩,提高了农业规模经营和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有利于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表1 我国农业动力转移的几个阶段资料来源:①农业部发展研究中心统计(范小建),2005②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年鉴北京:(1985~2006年)1.3改革开放后城镇化持续快速增长建国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期间,由于经济恢复,解放了生产力,并实现大批重点工业项目,工业化推动了城镇化,这一阶段城镇化发展比较正常。

但自1958年后的“大跃进”以及非正常发展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经济经历了上下起伏波动,城镇化出现低落时期。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得以调整,城镇化发展由此获得新的动力。

一个主要的推动力来自于农业及农村的发展。

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先导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效应的激发下,我国农业生产获得空前发展,大批农业劳力转移到城镇,发展工业生产;另一个城镇化的动力来自于沿海特区,以及14个港口城市开放政策,外商投入、港台资本又推动了城镇工业开发区的迅速发展,农民进城打工,推动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提高了我国城镇化水平。

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以及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强了全国各大城市和小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同时又赋予城市以新的发展活力,激活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

辐射和带动作用,大大地推动了城镇化的迅速发展,1980~2006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达到0.8个百分点,一改前30年显著低于世界平均速度的记录,为同期世界城镇化速度的2.3倍。

1.4城镇化始终存在着相对的发展不平衡现象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资源贫乏、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像青藏高寒地区和西北干旱地区等广大地区均属于人类难于生存与城镇发展极困难之地,城镇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地区差异。

因此,城镇化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现象。

表2 我国三大类型区城镇分布比较表资料来源:中国自然地理概论,2005中国城市年鉴,2006年(北京)我国东部地区有456.9万km2,集中分布了608个城市,约占全国的92%,也是我国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布局在沿海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和辽宁山东等地区。

这里农耕历史悠久、工农业与商品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吸收国外资本以及港台资本占全国的76%左右。

而我国的西北与青藏高寒区,大部分均属于自然条件恶劣、雨量稀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和人口稀少的不毛之地,国土面积占全国54%,但在全国661个城市中仅有53个城市分布在这一地区,城镇人口不到2500万人,仅占全国城镇人口的4.3%,我们再从各省区城镇化率作一个分类,大体情况如下(表3)表3 年全国各省区城镇化率的地域差异分析(2006年)注:本表我们应用2000年全国分省区(市)城镇人口、非农业人口以及计算出的城镇化率进行分类、分析比较所得(作者)。

2 城乡统筹推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新道路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实施城乡统筹的新战略,也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创新历程,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具有重大国际意义的。

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过程具有两个基本涵义:一方面,要从城镇化一般规律出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相对均衡发展的思路,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另一方面,从现阶段发展城镇化问题的特殊性出发,重点要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提高与发展农业综合生产力问题,国务院多次减免农业税收,鼓励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扩大粮食生产支援城市,从长远发展过程去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温家宝,2005)。

实施城乡统筹法则,推进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其基本战略思想是,依循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必须把城乡统筹作为推动城镇化、工业化的一项战略任务,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发展的道路(十七届三中全会文件,2008)。

具体表现在:①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符合国情国力,多元化选择城镇化发展模式,例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晋江模式等等。

②将人口流动与城镇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综合性加工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生产力布局形成一定规模的经济增长点(城镇)。

③将生产力要素流动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发展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商品率,发展农村工业化的贸易经济。

④将加快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和推进农村城镇化结合起来,发展县域经济,重点培植小城镇成为地区经济的“节点”。

⑤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加快城镇现代化和生态化的建设,关注民生,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出现了多种劳动力转移模式,这些模式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发挥了历史性的重要作用。

沿海地区经过试点,分类引导人口城镇化,鼓励进城务工人员,城乡间合理流动,有条件的农民可以在城镇买房,变为城镇人口,享受城镇生活待遇,给予与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福利保险等。

其基本经验是以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为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性作用,逐步放宽农民自由择业的选择权力,探索与城镇化相结合的就业途径等,进一步开放城市,实现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提高农民工文化素质,调整就业政策,创新管理体制,促进农村工业、小城镇乡镇企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关健性的创新历程,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特别是全国各地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为世人所瞩目。

中国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浪潮,城外有数以亿计的农业劳动大军走进城市改变着农民的命运。

世界上全球化推动了中国,中国以大规模的城镇化回应了世界。

中国的城镇化被美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斯蒂克里茨经济学家称之为与美国的信息化革命一起,在21世纪之初影响世界的两件大事。

人类为了生活得更美好,工作得更舒心,集中聚居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里,提高生产力,建设现代化城市,弘扬科学文化,21世纪的大都市像纽约、东京、上海、巴黎、北京、香港等等更加光彩璀璨夺目,繁荣昌盛。

然而,许多长期关注城镇发展的著名学者(如吴良镛、吴传钧、周干峙、陆大道院士等)一再告诫我们:过去的30年,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虽然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人口过速增长、土地失控、水和空气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正威胁着人类安全。

今后半世纪内,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应考虑如下几个重大问题:一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不宜过快,应按照我国的国情条件,走一条资源节约型的健康城镇化道路;二是注重城镇产业尽快转型,在那些城镇密集区域应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走集约化、专业化、内部挖潜、产业转换,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道路;三是增加城镇人口,吸纳农村剩余劳力,适当扩大城镇、人口与用地规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