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影导演

电影导演

《红气球》是法国导演阿尔伯特•拉摩里斯1956拍摄的一部几乎没有对白的现代童话片。

这部影片虽然投资仅50万法郎,却以其真诚的情感和卓越的电影技巧征服了观众的心,征服了创办着《电影手册》的安德烈•巴赞——他为此片专门写下影评,也征服了嘎纳金棕榈,征服了奥斯卡——仅有的一次把最佳剧本奖颁给了一部短片。

1拉摩里斯选择用长镜头而非蒙太奇手法来表现红气球,最明显的效果就是——红气球活了。

那只飘荡的有灵性的红气球,不再是导演影片中的道具,而变成了一个能够奔跑躲闪,能够说话微笑,甚至是能够和观众产生心理互动的嘎纳最佳男主角,当然也可能是最佳女主角。

2终于在城市的一块高地上,男孩被一群孩子包围,红气球脱离了他的保护,成为一群孩子攻击的对象。

一群孩子用石头和弹弓来对付可怜的红气球。

嘈杂纷乱的环境声。

手持摄影表现孩子的暴力场面,加剧着躁动不安的气氛。

一个手持弹弓的男孩的特写,广角镜头的夸张,使其面目狰狞。

红气球终于被击中了。

静,死一样的寂静。

一个很长很长的镜头表现气球一点点泄气、瘪掉。

慢镜头,时间被放大。

仿佛孩子们都屏住呼吸观察红气球的命运。

突然,一只脚入画将垂死的气球踏破。

石破天惊的一脚,与先前的寂静形象强烈对比。

这种强力的拟人和强烈的情感冲击假如采用蒙太奇,似乎就要差强很多。

不难发现,在影片中这些红气球的动作表现以及红气球跟孩子的互动,导演基本上都采用了长镜头的手法,看起来十分真实,仿佛红气球就应该是那样的,我在观看的时候甚至都忘记了特技的存在,毫无疑问,我已经把红气球当作了一个有着人的灵性般的演员。

3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从略高的角度俯瞰,空旷寂寥的大街。

一个上学的孩子从画框左下角入画,一只小狗使他停住了脚步。

逗了一会儿狗之后,孩子小小的身影从画框右上角消失出画。

紧接着第二镜头采用了仰拍,孩子从画框右上角入画,沿着高高的阶梯走下。

途中,上空的什么东西吸引住他的视线,孩子攀缘而上,镜头伴随着孩子升起,原来路灯杆缠挂着一只随风飘来的红气球。

鲜艳的红色,在冷色氛围中分外夺目。

作为局部色相,红色在全片贯穿始终。

接着,孩子牵着红气球从画框右下角出画,整个过程一镜完成。

这两个镜头传递的视听信息是:一个孤独的孩子,他遇到了一个热情、温暖的玩伴——红气球。

这组镜头之所以能够准确地传递这样的信息,无疑应该归功于长镜头,正是这样的长镜头,完整的交待了所有的相关画面,使孩子的出场和气球的存在不显得孤单,我个人总结认为长镜头的特点在于能够全面的表达情节相关的所有画面细节,特别是在故事的开篇,此处的长镜头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当然作为导演拉摩里斯也可以采用蒙太奇,但无疑,作为一部几乎没有对白的影片,蒙太奇在此地就远不如长镜头来的透彻,甚至是会显得很唐突。

而这部电影,是通过一个男孩和一个红气球的故事来含蓄的表达了“追求自由”这一主题的。

片中飘忽不定,看似具备着旺盛生命力的红气球所代表的不是魔术,更不是特技,而是童年时代人人都曾有过的“梦”,你可以说,那象征着纯真童年,甚至直指它代表着赤子之心,但我却觉得那是专制时代,人们压抑在心中,不敢提及的唯一想望——自由。

导演帕斯卡·拉莫里斯通过气球这一银幕上的能指,所指涉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

故事的开端,小男孩找到了人们忽略、放弃已久的自由,他开心的跑着,似乎在传达内心不可言喻的喜悦,然而路途中,公车不接纳它,路人以异样的眼光望着它,母亲松手放走它,孩童群聚粗暴地抢夺它等等,这一切都可以看作是专制制度下掌权者通过各种形式的镇压手段把“自由”限定在他们所认为合理的范围内,即“有尺度的自由”。

红气球似有灵性、难以捉摸,即使男孩想伸手攫取,牢牢地紧握在手中,却未必皆能如愿,象征自由的红气球,似乎总是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

在专制时代里,自由的存在不被允许,倡导自由的热情意志,只会被视为叛逆脱序的失控表现,沦落到被压制、禁锢的悲惨命运,自由的红气球,在不自由的国度里,显得格外地落寞孤寂,在种种横逆情境的摧残下,那一抹象征朝日,给予人无限希望的红色气球,在天空中逐渐消失身影。

没有对白的短片,带着淡淡的哀愁,自由如同气球般地高飞,也如气球般地脆弱,当红气球破裂的瞬间,无数彩色气球从巴黎各个地方飞到空中,聚集到小男孩上空时,忽然想到了五十年代法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所倡导的主张那样“从选择到反抗”。

当然,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不光光影响了后来涌现出来的新浪潮导演们,而且这部先于新浪潮的超现实主义影片也可窥见萨特他老人家一脸坏笑的样子。

在拟人化手法运用的过程中,无不借气球体现了对自由,民主,平等的追求。

当孩子们戏谑的追逐气球或是老师迂腐的将小男孩关于暗室,红气球用它的“智慧”与这些力量周旋,反抗着社会固有的规则。

而在50年代,道德瓶颈混乱的岁月里,红气球用自己的色彩点亮了法国,给抗争中的人们带来一丝希望,并尝试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社会现状,勇于打破这些条条框框,赋予了影片深层含义。

虽然《红气球》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一部指涉童趣的电影,它仍旧较为隐晦地带出了一系列较为严肃的命题。

比如,爱情——见到牵着蓝气球的女孩出现时;宗教——和母亲去教堂及红气球被妒忌的小孩们拖去“刑场”时;压制——小男孩被老师锁在禁闭室;战争——营救红气球时两派小孩的争斗,死亡——被故意放慢和放大的红气球的泄气、干瘪和爆裂,等等。

而影片结尾由众多彩色祈求将其带向空中并任情翱翔的场景无疑强调了一种对于强烈情感冲击的平复和对于自由的无限向往。

影片将现实主义与幻想主义相结合的叙事和摄影手法无疑是其获得最佳编剧奖的一大砝码。

首先来探讨刻画红气球形象的镜头处理。

1.长镜头的使用长镜头在《红气球》中比比皆是。

在小男孩和红气球建立友谊的初期,红气球调皮、活泼、可爱,具有灵性的小伙伴般的形象令人耳目一新。

在这一过程中,长镜头居功至伟。

在巴斯蒂安带红气球上学的部分,导演接连使用长镜头。

红气球“亦步亦趋”地跟在小男孩身后,但当小男孩想伸手抓住它时,它却有意地躲闪开;它甚至躲进门洞里,等待小男孩四下寻找未果,才钻出来敲敲他的脑袋。

红气球的这些运动以及红气球与小男孩的互动,影片中均采用长镜头的处理方式。

长镜头能够对特定的时空进行完整的呈现,增强画面的真实感,于是在我们观看影片时仿佛忘记了特技的存在,而情不自禁地把红气球当做了一名充满灵气的演员。

2.色彩、光线、景别的变化影片中存在着两个明显的反差:一是拥有红气球的巴斯蒂安与没有气球的其他孩子乃至整座城市的反差;二是拥有红气球时的巴斯蒂安与失去红气球时巴斯蒂安的反差。

两相对比,红气球及其象征意义的重要性才得以凸显。

而这两项反差的实现,则离不开色彩、光线以及景别的变化。

色彩在这部影片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与气球那鲜艳而浓郁的红色相比,整个巴黎都充斥了青灰、黄褐的色调,无论是高耸的建筑亦或人们的衣着,莫不如此,让人不由自主地感觉郁闷与压抑。

鲜艳的红气球甫一出现就占据了人们的全部注意。

影片的最后,隐藏在巴黎各个角落的明丽色彩一起涌向天空,扑面而来的暖色调使影片在情绪上达到最高潮。

在红气球与自己的蓝色同类经历了一场美丽的邂逅之后,似乎是老天爷突然开眼一般,巴黎的天空逐渐明朗起来。

越来越强烈的逆光投射在人物和建筑上,勾勒出鲜明的轮廓,与之前的黯淡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影片的最后,严峻的天空豁然开朗,缤纷的气球卷过城市的上方,这令人温馨而充满暖意的场景与影片开始时灰暗污浊的天空大相径庭。

在表现小男孩拥有红气球与失去红气球的不同情绪时,景别的变化十分显著。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前景是一个广阔的平台,中景展现了左右两栋建筑之间的阶梯以及一只小猫,背景则是俯瞰下的巴黎和宽广的天空。

紧接着,主人公巴斯蒂安从镜框的左下角进入,在中景停留和小猫玩了一会后,顺着阶梯离开画框。

这是一个远景镜头,意在显示人物的处境。

在两幢冰冷矗立的建筑之间,小男孩和小猫显得如此孤弱无助。

在这种近似冷漠孤立的远景镜头下,小男孩的孤独被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荧幕上。

但是在影片最后,当巴斯蒂安目睹整个城市的气球纷纷起舞之时,他的脸上再次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的脸庞在侧光的映照下,轮廓分明,显得愈发迷人。

此时对小男孩的拍摄采取了近景景别,突出他的表情,展现他的内心世界。

3.在细节处传达某种寓意在电影中,有些镜头的处理通常带有浓重的象征色彩,导演可以通过带有寓意的镜头或者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生动地展现影片的主题。

在《红气球》中,毫无疑问,最大的象征是影片的主人公之一——红气球。

除此之外,在一些细节上的处理也不乏此类深远寓意。

小男孩和红气球刚刚确认了友谊关系之后,在走下一段台阶时,一条狗横亘在台阶下。

在小男孩的帮助下,红气球成功地躲避了这条狗的攻击。

诚然,就叙事层面而言,这一段落使得故事更加精彩,能够体现小男孩对于红气球的喜爱与珍视。

不过,如果联想到在影片开始之时就曾经出现过的巴斯蒂安对小猫的亲昵行为,这里有关狗的情节恐怕就不能那么简单地理解。

猫和狗是最常见的宠物,狗更是被称作“人类最忠实的朋友”。

在没有红气球陪伴时,寂寞孤独的小男孩只能和小猫嬉戏玩闹,而此时此刻,他可以毫不在乎地赶开小狗,象征着红气球已经取代了动物,成为巴斯蒂安的新宠物。

在影片的中间部分,小男孩曾经带着红气球来到一个旧货市场,红气球再一次调皮地玩起失踪(值得注意的是此时也有狗的出现),而小男孩在一个镜框前驻足,那一瞬间似乎忘记了红气球的存在。

镜框的图案是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年龄与他相仿。

巴斯蒂安久久地盯着她,不难想象在生活中他对友情有多么渴望。

与此同时,红气球出现在一面镜子之前,似乎在注视了镜子中的自己,显得形单影只。

这两个富含寓意的段落透露出小男孩和红气球一旦分开之后面临的孤独处境,更说明了二者对彼此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看《红气球》是如何在基本不使用对白的情况下,仅用面画来承担叙事功能,就能够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动人心弦的故事一定要擅于制造悬念和冲突,这在《红气球》的镜头语言中表现为对画外空间的广泛使用。

如此构图不仅使画面具有向外的动势和张力,还能够引导观众去想象在画内空间没有呈现的信息,从而推进情节的发展。

为了着力刻画红气球的调皮及其与巴斯蒂安的良好友谊,导演多次让红气球出入画面,让观众的视线不断去探寻红气球位置,以此来对叙事节奏进行掌控。

影片中的另一部分告诉我们,景深镜头在叙事层面上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发现一群捣蛋鬼对红气球图谋不轨后,巴斯蒂安不得不带着红气球穿梭于巴黎的大街小巷以躲避他们的追逐。

这一段落的17个镜头中,除了一个隐藏的孩子偷窥的近景镜头外,其余均是纵深感极强的景深镜头。

巴赞认为景深镜头有两个特点,一是保持事物的全貌和空间的完整性,二是保持事物之间的联系。

在《红气球》中,景深镜头不仅有助于完整展现巴黎街巷的全貌——弯弯曲曲,隐隐匿匿,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