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历史到现实: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脉络——评《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

从历史到现实: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脉络——评《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

2007年12月 第25卷第6期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Dec.2o07 

Vol_25 No.6 

从历史到现实: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脉络 评《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 

秦晓华 (海南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近年来已涌现了一批成果,但大多将视野停留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 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忽视了作为一种人类精神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于阶级社会中的历史事实。同时, 近年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重实践总结、轻理论清理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赵康太、李英华教 授主编的《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的出版,有助于填补这一空白。毫无疑问,这是我国第一本以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史为研究对象的专门著作。总的来看,该书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遵循规律,为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进程进行合理分期 作为一部“史”学著作,不可避免会涉及历史分期问题。任何专门史的历史分期,都必须根据其内在 本质和特殊规律来划分。该书以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伦理史、教育史等众多专门史为背景,根据思想政 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实际将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分为五个阶段:起点、定向、中和、内向和 转向,较为准确地概括出了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阶段特征。“起点”阶段描述了夏商周到春 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萌生及奠基时期。从 “夏道遵命”、“殷人事鬼”、“以德配天”到“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开始于夏商周国家形态的 出现,确立于春秋战国的思想自由时期,开启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大门,成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发 展的起点。在经历了诸侯纷争的战国时代后,秦朝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为了维护统治阶级 的统治地位,专制主义的思想和文化很快就产生了,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由此开始进人“定向”阶 段。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结束了,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的 意识形态和全社会的统治思想。随着秦汉文化专制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大一统化,中国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人了经学化时期,思想教化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定向发展。魏晋南北朝到隋唐 是中国文化的大碰撞和大交流时期,儒释道三大教育思潮相互吸收、相互调和,使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 育理论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这种发展趋势始终围绕着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理念而展开。“中和”很 好地抓住了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特征,把握住了儒释道与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多 元化趋势。进人宋朝后,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从思想上对人们进行禁锢,理学思潮应运 而生。理学实质上就是儒学的哲学化,它的核心仍然是儒家的纲常伦理,是对儒家经典从不同角度的反 复解读和诠释,是在儒学理论框架下的内部延伸。宋明理学与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理学化,使 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人“内向”发展的经学时代。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西方的 文化和技术传人中国,部分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中西的巨大差距,为了救亡图存,他们从各方面向西方学 习。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倡导“思想自由”和“兼容并包”的主张的 同时,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和破坏。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思 想政治教育理论摆脱了长期以来的内向经学时代,逐步“转向”,进人向西方学习的外向时代,并由此开始 了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裂变。 

7l8 [收稿日期]2007—01—22 [作者简介]秦晓华(1981一),女,陕西西乡人,海南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 政治教育。 秦晓华:从历史到现实: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脉络 从起点、定向、中和、内向和转向这五个概念的应用,人们便可清楚地看出作者对中国传统思想政治 教育理论发展史的历史认识和规律把握。张耀灿教授指出,该书“不拘泥于中国历史的分期,而是在中国 历史分期框架下,独立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分期。这样的研究方法和作出的体例安排,不 仅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色,而且更加显得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理论发展的实际。”l1 通过对各个 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张的分析,该书展示了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清晰 的历史脉络。这种体例安排,不仅暗合了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实际,而且有利于人们去伪 存真,去粗取精,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前人的经验,并为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所借鉴。 2.视野开阔,以中华文明史为背景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研究的视野 为拓宽研究视野,该书在材料的选择上进行了大量的考究,既坚守传统,从伦理思想史、教育理论史、 政治思想史等相关学科中汲取养分,又大胆创新,引用了新的素材来完善和丰富该书的内容。 比如,在第四编“宋明理学与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理学化”部分,综观其他相关学科的著作, 作者写到该部分,往往把重点放到对宋朝和明朝进行深入研究。然而,回望一下中国的历史画卷,不难发 现少数民族政权从来都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在鼎盛的元清时期,他们还一统天下,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 权国家。作为一个政权,统治者同样需要对老百姓进行思想上的教化,同样面临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他们需要解决如何摆脱本民族的落后制度和习俗中的某些障碍,如何实现对文化习俗迥异的众多民族的 有效统治,特别是对汉族和汉化程度较深的民族的统治,以巩固和强化政权,维护本民族的统治地位和特 权。因此,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该书作者正好抓住了这一 点,专门用独立的一章来研究辽金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炼出了辽圣宗“学唐比宋,崇儒尚文”、金世 宗“但务修德,以仁为本”和元世祖“信用儒术,以夏变夷”,不但填补了相关的历史缺失,而且丰富了传统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 又如,在第五编“近代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裂变”部分,由于近代时代背景的变 迁,统治者已经不能再照旧统治下去。受西学东渐之风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三纲五 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各式各样的西方思想潮水般涌人。先进的中国 人,纷纷把目光投向西方,寻求救亡图存之道,而所有的救国救亡之策,都必须首先唤醒民众,广泛动员民 众的力量。另一方面,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统治者在继续坚持原有正统思想作为教化人民 的主要内容外,也被迫接受一些西方的东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从“开眼 看世界”的林则徐、“但开风气”的龚自珍、“创榛辟莽,前驱先路”的魏源,到封疆大吏曾国藩、张之洞,以 及具有现代意识的郑观应,都不约而同地把对国人的思想启蒙教育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或言传身教,或 著书立说。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探索了民众动员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 印记。为适应新形势,统治者被迫放下姿态,引进学校教育,培养社会“新民”。该书的作者准确把握了在 中西文化剧烈碰撞的近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可避免地带有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相互混杂的历史痕 迹,不但紧紧扣住了时代的脉搏,而且刻画了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生巨大变迁的脉络,既忠于思 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又遵循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是历史和逻辑的有机统一。 3.以史为鉴,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为现实服务 自阶级和国家产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时 代的进步、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思想保障,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人们日益发现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传统的灌 输方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日益显露出弊端。 该书在梳理、分析历史素材的基础上归纳、升华出的诸多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张,对当代的思想政治 教育实践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如孟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君为轻”,提倡“富民利民”、“轻徭薄 赋”。这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身,努力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 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养料。又如法家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点“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概括体现了思想 政治教育的特点。“以法为教”提倡“法”的教育;“以吏为师”强调“吏”的言传身教。这些传统思想政治 教育的主张,不但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对我们今天进行的廉政勤政教育、以法治国教育、干 7】9 2007正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6期 部教育等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以史为鉴,以人为鉴。该书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如注意挖掘历史资源,并 赋予时代内涵。我国的历史资源虽然丰富,但都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思想现实, 服务于当时的现实需要。人们研究历史,特别是理论史,是要从历史中发掘出能为当今时代所用的思想 材料,为当今时代的现实服务。就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而言,要努力做到古为今用,把加工过的、具有新 的时代内涵的理论应用于现实,务求取得实效。再如注意研究人物思想,并为我所用。历史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体的,是由不同时期的人物的具体活动构成的画卷。因此,研究历史,必须具体地研究历史人物。 只有全面地了解了他们的思想后,才能有所鉴别,有所评价。研究历史人物,主要在于学习、借鉴其思想, 吸收其精华,去除其糟粕,增以时代的光华,实现为我所用的目的。 当然,作为开拓之作,这本书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缺憾,比如理论观点如何进一步提炼,思想家如何 取舍等,但瑕不掩瑜,它仍然是一部选题新颖、视角独特的学术著作。至于它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 的地位和作用,还是让未来的研究实践和社会实践去检验吧。 

[参考文献] [1]张耀灿.《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序[M]//赵康太,李英华.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 [责任编辑:张文光] 

72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