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辽沈战役中孙子兵法的运用

辽沈战役中孙子兵法的运用

孙子兵法在辽沈战役中的运用
摘要: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东北被日本占领了很长一段时间,日本人在东北建立了大量的重工业基地,
来加强日本的军工能力。当时东北是中国重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东北对两方的战略都非常重要,日本战败
投降后,东北即成为国共两党两军争夺的焦点。本文重在讲述辽沈战役中共党指挥官在战略上对孙子兵法
的运用。

关键词:辽沈战役;共军;孙子兵法
第一章 《孙子兵法》简介及其在近代的发展过程
1.1简介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据《汉
书·艺文志》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1]司马迁《史记》亦有记载,(孙武)以兵法见
於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孙子兵法》被誉为
“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它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重要的指
导作用。

1.2近代发展过程
民国时期的孙子研究和古代孙子研究相比,有了重大变化。一是《孙子兵法》与火器条
件下的战争实践结合紧密,在战役战术乃至战略思想上均有新的重大发展,和冷兵器时代诸
注家阐发的理论相比,已有了质的飞跃;二是《孙子兵法》的理论与西方军事理论在碰撞中
相融合,已不单是闭关锁国的近亲繁衍,使孙子研究因获得新生而表现出某种生机勃勃的气
象;三是注重对《孙子兵法》的军事理论进行系统阐发,而不只是训字、注词、解句、讲章,
已初步将《孙子兵法》的军事理论概括为战争问题、战争指导、战略战术、治军思想等几个
方面,进行比较系统的论述,为现代人更科学地概括《孙子兵法》的军事理论框架打下了基
础。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著作有:蒋方震、刘邦骥《孙子浅说》、李浴日《孙子兵法之综合
研究》、钱基博《孙子章句训义》、陈启天《孙子兵法校释》等。近代虽然时间短暂,但却是
《孙子兵法》研究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时期,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孙子学的终结,孙子研
究新时代的开始。

第二章《孙子兵法》在辽沈战役中的运用
1.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
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孙子兵法虚实篇

1948年7月初,国共双方兵力的对比,已由战争爆发时的3.14:1,变为1.3:1。 1948
年8月,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已控制了东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国民党军队有4
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
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东北是全国唯一一个人民解放军军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
地区东北野战军有70万人。由于部分北宁铁路为人民解放军所控制,长春、沈阳通向山海
关内的陆上交通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物资供应匮乏。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抓住有利时机,与国民党
进行战略决战,决战方向首先指向形势于己有利的东北。[1]

1948年时,中共尚未在全国战场上取得优势,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共军都处在不利的
条件上.但在东北情况不同.苏联远东司令部在击溃关东军后将大量日军武器和资源留给了
共军.使得共军,特别是东北共军的装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共军抓住了在局部的优势,灵
活运用了孙子兵法果断发动攻势。形成我众而敌寡,以众击寡的局面。

2.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东北野战军在辽宁省义县至河北省滦县300余公
里战线上向国民党军发起进攻。至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孤立了锦州。毛泽东认
为,先打锦州,封闭国民党部队逃出关外的道路,“关门打狗”是上上之策。[2]铁路线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战争中的重要性是很大的,关系到运兵,运补给的速度。 苏联之所以可
以在苏德战争上战胜德国,其国内的庞大铁路网络也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攻下北宁线可以
切断东北国军和华北国军之间的运输线,可以孤立东北国军。而且我从卫星图上看见,除了
沿海的地区,那里的地形并不好,以丘陵为主。不利于行军。而锦州正好在北宁线上,若是
攻下锦州,则能在战略上取得巨大优势。虽然古人不知铁路,但利粮道和让敌人利不了粮道,
道理还是一样的。

3.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
得已。;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锦州被克后,困守长春的国民党军第60军军长曾泽生,在东北野战军强大的军事压力
和政治争取下,于1948年10月17日率所部2.6万余人起义。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3】
攻打长春时,东北野战军指挥员又加强了政治攻势,使国民党军队主动起义和投降,
兵不血刃就拿下了长春,避免了伤亡。这非常明显是运用了孙子兵法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4.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 者,
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1948年10月18日,
蒋介石飞赴沈阳部署“总退却”,严令西进兵团继续前进,在东进兵团配合下重占锦州。19
日,东北野战军领导人决定采取诱敌深入打大歼灭战的方针,在辽西地区围歼西进兵团。东
北野战军10个纵队在黑山、大虎山以东,饶阳河以西,无梁殿以南,魏家窝棚以北约120
平方公里的地区内,对西进兵团展开大规模围歼战,各部大胆穿插,分割围歼。至28日拂
晓,辽西围歼战结束,全歼西进兵团5个军12个师(旅)共10万余人,其中包括号称国
民党军“五大主力”的新1军和新6军,生俘中将司令官廖耀湘,从而取得了辽沈战役的决定
性胜利。【4】

共军在塔山只有两个纵队,兵力不足,所以采取了守势,成功地阻挡了东进兵团的反
扑。而在西面,共军有大量的军队布防,所以采取了运动战,穿插包围了十万敌军,全歼之。
采用的是孙子兵法中的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第三章 结论
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这一战后,国
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人。国共双方的正负位置,已经颠
倒过来了。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
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为后面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
件。特别是对平津战役,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