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设计论文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浅谈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荣盛房地产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聊城分公司 李保才
摘要:“居住”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居住区是城市社会组织和居民
生活的基本。面对日渐成熟的住宅市场和购房者,市场竞争愈加激
烈,随着经济的发展,住宅商品化、市场多元化的刺激以及人们居住
消费意识的提高,开发商与居民对居住的要求日益增加,所关注的层
面已由单纯的户型平面扩展到住区的整体环境特色和外部空间设计。
众多房地产开发商们把握购房者心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纷纷打出
了“景观牌”,大规模拆资修建优美悦目的景观进行产品宣传,以期在
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景观渐渐摆脱了以前只作为建筑规划的补
充角色,而拥有了自己的地位。
关键词:居住区;居住消费意识;景观牌;一席之地
住宅建设与景观有共同的目的:建设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拥有美
好的环境,城市才真正人性化并适宜人类居住,城市、建筑、景观一
体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对居住区景观建设作了
一些思考,并希望这些思考对未来居住区景观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1 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程序
当前大多数住区设计的一般过程是:居住区规划(控规和详规)一建
筑设计一景观设计。对这种过程的一般理解为:1)规划:居住区功能
划分、住宅、服务配套(交通)设施、规模和定位;2)建筑设计:建筑功
能布置和空间造型;3)景观设计:绿化配置、硬质景观与游憩设施的
功能布置和造型设计。在这一秩序中,住区设计的三个阶段往往相互
脱离或者联系很少,如果设计者缺乏空间观念或不考虑前一阶段的设
计意图,就会出现住宅建筑与户外环境也毫无关联的情况,表现为一
些琐碎的景观元素零散分布在房前屋后,虽名称花样翻新,却都大同
小异,居住区景观建设应该根据广义建筑学的倡导,协调城市规划、
建筑学和景观工作者共同参加,实现三者的互动,改变单向的建筑决
定论,做到既根据建筑的要求调整景观,也根据景观的需要改进建
筑,并经过从建筑到景观再到建筑的多次反复,实现建筑与景观的和
谐共生。
2 景观设计要素
住区公共景观的设计是通过对各景观构成要素的合理安排来实现
的。现代住区的景观设计,不仅讲究绿化的形态,讲究植物质感与色
彩的配置,还要讲究植物群落的生态化布局。此外,还包括对整体空
间环境的布局、地形处理、硬软质场地的划分、水体设计、活动设施
的选择、景观建筑物的营造、照明设计、室外家具与小品设计等,甚
至一方地砖,一块缘石的选择和细部处理,都要经过规划设计师和建
筑师们的共同参与研究,以求实现整体环境的最优化。
3 居住区景观设计原则
3.1 体现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的原则
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
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住区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
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同时住区景观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
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自然环境是景观绿
化的基础,在住区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环境、气
候特征,对地势的利用、水系的改造、树木的保留要因势利导,创造
具有特色的环境空间。如重庆龙湖“香樟林”小区保留和适当移植了基
地中原有的数十棵香樟树,营造了小区优美的绿化环境。景观设计还
应当发挥住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
区,创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区。景观设计应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
3.2 明确的功能要求
根据居住行为学的原理,住区的公共景观设计具有明确的功能要
求,它的重点功能是针对婴幼儿、老年人,因为住区户外环境是他们
主要的户外活动空间。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
感、地面的高差等,这成为很好的着手途径。同时住区的景观对所有
住户具有心理调适的功能,给予每个人以家园感,促进社区居民的民
主和自主精神。居住区的景观兼顾了“动”“静”两大功能,居住需要
“动”,这包括运动、健身,所以居住区会出现篮球场、网球场、羽毛
球场等场地,比如儿童玩耍、老人跳舞、健身的集散广场都属“动”的
部分,而人们休息赏景,下棋等属“静”的部分。在设计时,“动”的区
域应安排在远离住宅建筑物的区域,或集中设置,如设置在会所,以
免干扰居民的正常休息。
3.3 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才使得整体具有更加真实感人的持
久魅力
建筑的风格是景观设计风格的基础,景观设计的风格取向必须考虑
建筑的特色。如具有巴渝民居特色的住区,建筑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和语汇,景观设计应崇尚“自然天成”“依山就势”“随高就低”的艺术效
果;如深圳万科房地产开发的深圳“第五园”,第五园的原创现代中式
住宅,打造前所未有的现代中式住宅院落,让天井、前庭、后院出现
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面,在整体规划设计上,对中式传统住宅形式进行
现代手法的演绎,展现了项目对实现人文自然的现代中式居住观的追
求和探索,整个项目给人一种古朴典雅而又不失现代的亲和感。
3.4 强化中心、创造层次感和围合感
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应着重于强化中心景观;层次感是评价住区
环境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住区景观设计应提供各级私密空间,并且
各层次之间应有平缓的过渡。
住区中公私动静变化细致,应努力营造一个“围而不闭,疏而不
透”的空间氛围。实践表明:同单靠建筑的围合相比,利用景观手法进
行围合不但行之有效,而且事半功倍;另一方面,围合感的塑造应与
空间性质的不同而细致地变化。一般说来,公共空间(入口广场、休息
广场、主题景观、观赏草坪)的设计线条动感且颜色艳丽,强调太阳光
的照射、舞台暗示,体现“人看人”(交流渴望)的乐趣。隐秘空间(人户
门厅、宅前绿化、联排私院、屋顶露台)的设计则侧重静谧和私密的感
受,需强调阴影、构造的细节,采用导热率低的材料以及必要的视线
遮避。
3.5 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在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中,还表现为满足居民
的心理需求,为此将外部空间景观环境塑造成具有浓郁居住气息的家
园,使居民感到安全、温馨及舒适,产生归属感,被居民所认同。人
性化设计原则即想居民之所想,造居民之所需。在设计开始前,应对
整个居住区进行朝向和风向分析,以利于组织好居住区的风道。在景
观规划阶段需考虑到向阳面和背阳面的处理,人们在冬天需要充足的
日照,而在夏天又需要相对的遮阳,还有提供和设置娱乐交流的场
所。
3.6 生态的设计原则
生态设计的思想应自始至终贯穿于环境设计的全过程。生态性原
则是根据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的构想,使外部空间景观生
态化的一种思维方式。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通过引入自
然界的山、水与绿化,模拟出自然风光,使住区景观环境生态化,让
人们感受自然生态之美。正如美国景观学者西蒙德所说:“应该把自然
(山、峡谷、阳光、水、植物和空气)带进集中计划领域,细心而系统
地把建筑置于群山之内、河谷之畔,并于风景之中”。
4 结语
居住区的建设反映了科技与人文的共同进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
发展,也在经历文化导向上的转型,向更加理性、科学、开放、创新
的文化主流发展,寻求人性化、高品质、个性化的景观环境已成为居
住区发展的追求方向,并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更大程度地考虑
到居民对环境的需求,这就更多地表现为居民对住区环境营造和维护
的参与性,使设计师和业主形成“互动创作”的方式,更大范围的遵循
使用者的需求与情感体现,实现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共生。建设更加
体现精神特色的美好环境,是居住区景观环境建设未来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