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国际石油贸易的历史和现状国际石油贸易是石油国际化经营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现代国际贸易整体中最为壮观的内容之一。
石油作为现代工业的血液,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动力。
然而,世界各国的石油生产与消费又极不平衡,产油大国与消费大国大多是相分离的。
这种状况就决定着国际石油贸易在现代国际经济发展中必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事实上,世界石油工业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伴随着产生了国际石油贸易。
2.1世界石油的地域分布状况2.1.1 世界石油储量的地域分布自1859年世界石油工业建立以来,已经经历了140多年的历史。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石油由一种在19世纪主要用作照明的一般性矿物能源,一跃成为今天影响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重要的战略物资。
目前,世界能源消费仍处于以石油为主的能源时代,石油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近40%。
从探明储量、生产能力、产量以及出口量来看,世界石油资源丰富,但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中东、前苏联、北美、南美和非洲等地区(见图2.1和图2.2)。
图2.1 2004年底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地区分布[1]图2.2 1984、1994、2004三年的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地区分布[1]从石油资源在世界各洲的分布情况来看,据已探明的世界各洲石油储量的数据显示,亚洲是世界石油探明储量最丰富的大洲。
亚洲各国的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67%。
亚洲中东的阿拉伯-伊朗区(又称波斯湾油区)是世界最大的超级大油区。
其次是拉丁美洲,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13.4%。
接下来依次是非洲,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上述情况表明,世界各洲、各国的石油储量和油区分布是极不平衡的。
这种资源状况对世界石油工业、石油市场、石油价格乃至国际经济和政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决定世界石油工业和国际石油市场发展状况的基本因素。
2.1.2 全球石油生产能力的地域分布2004年,全球石油生产能力为日产38.68亿吨。
石油生产能力的地域分布情况是,中东地区石油生产能力占全球的30.7%;北美产能占全球的17.3%;中南美地区产能占全球的8.8%;非洲占全球的11.4%;亚太占9.8%,其中中国占2.9%(见表2.1)。
近几年,由于国际油价处于相对高为,石油收益比较可观,各国加大了对原油勘探、开采的投资,使得原油生产能力比较充足,部分产油国并未完全开足马力生产。
目前,欧佩克的原油生产能力为日产2900-3300万桶。
表2.1 2004全球石油生产能力增长和地区结构变动万桶/日地区2003 2004 比2003增幅占总量比例北美1419.3 1415.0 -0.3% 17.3%中南美638.5 676.4 6.2% 8.8% 欧洲与欧亚大陆1696.8 1758.3 3.9% 22.0% 中东2316.3 2457.1 6.4% 30.7%非洲846.4 926.4 10.1% 11.4%亚太788.1 792.8 0.9% 9.8% 世界合计7705.4 8026.0 4.5% 100.0%OECD 2116.1 2073.2 -1.9% 25.3% 石油输出国家组织3068.6 3292.7 7.7% 41.1%非石油输出国家组织3587.0 3591.6 0.4% 44.5% 前苏联1049.9 1141.7 8.8% 14.4%资料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52.2国际石油贸易的历史与现状2.2.1 国际石油贸易的发展历程国际贸易的产生源自不同的国际分工。
同样,对于国际石油贸易而言,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石油生产与消费的不平衡导致了它的必然出现(见图2.3和图2.4)。
图2.3 1979~2004年世界石油产量地区分布[1]图2.4 1979~2004年世界石油消费量地区分布[1]作为世界主要能源,石油的国际贸易伴随着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始终。
其实,早在数千年前人类就已经知道了石油。
但是就世界范围来说,那些发现和使用只不过是人们一时一地的偶然所得,即使已进行了有组织的开采使用,也是很小规模的,并未形成一种产业,更不用说在国际上进行贸易交换了。
真正的国际石油贸易是随着世界石油工业的兴起而产生的。
对石油资源的大规模的商业开发,是从美国开始的。
1859年,一位名叫德雷克(Edwin L. Drake)的人,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打出了第一口油井。
从那之后,世界各洲都纷纷开始了对石油的开发,从事跨国经营的石油公司也不断成立。
国际石油贸易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
A. 跨国石油工业的创立:跨国公司的兴起(1900~1930年)石油工业从一开始便具有了国际性质,早在它诞生不久,便出现了从事跨国经营的石油公司。
在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已逐步形成了跨国石油工业的基础。
洛克菲勒(John Davidson Rokefeller)所创办的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mpany)在世界许多国家设立了分公司。
1911年,根据美国政府的反垄断法,标准石油解体为许多独立的大石油公司。
但这并没有改变它们的跨国经营的性质。
这段时期,美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
当时美国是原油和油品的主要生产者和出口者。
石油主要从美国墨西哥湾装船,运送到世界上其他地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的石油供应绝大部分来自美国。
大战开始的1914年,美国生产了世界石油的65%;而到1917年,美国生产的石油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67%,其中的1/4供出口,供应当时盟军所需石油的80%[2]。
在美国石油跨国经营的同时,英国、法国、荷兰等国的跨国石油工业也在其政府的支持和参与下,在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委内瑞拉、秘鲁、阿根廷等地区,以及中东地区波斯(现在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巴林等地区积极开展了钻探开发活动,获得了大量的石油租让地和开采权,进行掠夺式生产。
汽车工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石油工业的成长,汽油取代煤油成为主要的石油产品。
B. 30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世界石油市场(1931~1945年)这一时期,美国由于石油的大发现和原油产量的不断增加,国内的石油价格不断下跌,最低时每桶石油仅2美分。
严重的石油泛滥迫使政府对石油生产进行干预。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控制石油产量。
为了配合控制石油产量,美国国会还通过法案,对进口的原油和燃料油每桶征收0.21和0.15美元的关税,使进口石油数量由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占国内需求的9%~19%,下降到5%。
受这项措施打击最大的是委内瑞拉。
关税法案通过前,委内瑞拉石油占美国进口石油的一半以上,法案通过后委内瑞拉石油出口转向欧洲。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导致对石油的巨大需求,这让美国国内的大量过剩的石油生产能力在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1941年12月到1945年8月间,盟国共消耗了约9.59亿吨(70亿桶)石油,其中60亿桶是产自美国。
美国生产的石油占世界总产量的2/3 [2]。
与此同时,中东地区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伊拉克、印度尼西亚和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委内瑞拉、秘鲁、乌拉圭等地区也有了大量石油发现。
C. 石油出口中心转移后的世界石油市场(1946~196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在过去数十年,特别是在两次大战中的石油主要供应国的国际地位也随之结束。
由于中东地区石油资源的大量发现,波斯湾地区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示出来。
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美国石油产量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比重一直超过60%。
然而1953年开始下降到50%以下。
同时由于煤炭迅速失去了它作为世界主要燃料的地位,在市场经济国家的能源需求量中所占比重已迅速下降。
石油以其低廉的价格,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迅速上升。
美国国内的石油需求量成倍地增长。
从1948年起,美国开始从中东进口原油,美国已由以前的石油出口国变成石油的净进口国[3]。
同时,由于中东原油生产的迅速增长,加之石油从中东运到西半球要比从美国起运的运费少,中东原油逐步开始获得欧洲和远东市场。
各国的大型跨国石油公司也纷纷进驻中东地区,开发当地的石油资源,这使得世界石油出口中心逐渐从墨西哥湾移向波斯湾地区。
进入50年代后,随着跨国石油公司对中东、拉美等地区大量石油勘探开发活动的迅速开展,跨国公司对产油资源国的掠夺愈来愈烈,因此跨国公司与产油国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
在伊朗的石油国有化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的带动下,中东、北非、拉美及亚洲的主要产油国家都相继提出了将石油公司收归国有的口号。
但是由于这些斗争都是分散进行的,这些国家的石油工业始终没有摆脱跨国石油垄断集团的控制。
由于世界石油需求的迅速增长,美国和欧洲地区严重依赖中东原油供应。
虽在50年代最初几年油价普遍上涨,但随着伊朗原油的大量供应,苏伊士运河的重新开放,再加上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新油源的出现,石油过剩日益加剧。
到50年代末期油价开始下跌,从中东运到欧洲和北美登陆的价格更加低廉,使产油国特别是中东国家的政府收入大大降低,因而促使他们采取联合行动。
1960年9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成立,标志着控制石油市场的权力开始向中东转移。
D. 新的时代:石油输出国组织主导世界石油经济(1960~1985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后的主要活动有:(1)夺回石油价格和石油产量控制权,(2)多次迫使跨国石油公司同意提高石油税率和调整石油政策,(3)实现矿区使用税经费化,(4)收回大片租让地,实现石油资源的国有化,(5)80年代初世界石油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时,实行限产保价政策[3]。
这些举措使得国际石油贸易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
全球逐步形成了一个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的产油国流向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的规模宏大的石油贸易格局。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国家垄断组织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出现。
接着,石油输出国组织同跨国石油公司分享石油定价权。
成员国不但逐步打破了跨国石油公司对石油资源的控制,取得了参股和国有化斗争的胜利,而且冲破了跨国公司单方决定原油标价的局面。
初期,该组织的一系列举措有效地调整了油价,到1973年中东战争前,原油标价从最初的1.8美元逐步提高到3.011美元。
然而,70年代石油价格开始飞涨,两次石油危机(即石油价格飞涨对西方石油消费国经济的严重冲击)均发生在这个时期。
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世界市场对石油的需求迅速增长,西方国家严重地依赖中东石油;另一方面,石油输出国组织单方面主宰石油价格,实行价格垄断。
进入80年代后,受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西方国家纷纷采取节能和能源替代等措施,使西方国家对中东石油的需求量明显下降。
同时,高水平的价格刺激了世界各国的采油业的发展,导致非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的地区如墨西哥、北海、阿拉斯加等的石油产量的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