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交政策分析:案例

外交政策分析:案例


英国的制衡政策
• • • • • • 威廉一世与制衡政策、大联盟 民众的反对 成为英国的国家战略 目标:不许一国称王称霸 指标:低地国家 评价:维护欧洲平衡;英国近代外交的基 本方向
普鲁士
• 腓特烈大帝 • 普鲁士的崛起:内部经营(组织效率问题, 德美模式的差异);打击奥匈(冷血特 性);两面结盟;军事优势(军官团精神)
美国外交的矛盾
• 不许干预美国内政,积极推广美国价值, 干预别国内政(国内法高于国际法) • 务实,又理想主义 • 广泛介入世界事务,又心怀孤立主义 • 推崇国际规则,善用国际规则,又常常抛 开规则单干
美国外交的派别
• 汉密尔顿——老罗斯福——尼克松 • 杰佛逊——威尔逊——肯尼迪 • 杰克逊——?(小布什)
法国特性
• 法国民族主义:资本主义与现代民族主义 (ism问题,以及冷战后的三种主义);专 制主义与资本主义、民族主义;法国专制 主义与路易十三、路易十四;高卢人的骄 傲与法国的文化优越感;最早的现代民族 国家 • 法国的安全利益在于阻止神圣罗马帝国的 复兴
过程
• 黎塞留:现代国家之父、个人道德与国家 道德的区分、现实主义压倒意识形态、国 家(利益)至上 • 斐迪南二世 • 三十年战争与黎塞留外交的展开过程 • 结果(——郑伯克段于鄢):1648体系; 法国霸权;德国的分裂(中欧的200个公 国);英国现代制衡外交的出现;反法联 盟(路易十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此前欧洲战争的 不同
• 大规模杀伤:技术进步与工业革命,全民 动员机制 • 联盟对抗:英国认定德国威胁,放弃均衡 战略 • 传统外交的失灵:民族主义,群众介入 • 新规则:无和谈,道德化,追求全面胜利 (美国影响)
威尔逊主义
• 德国与战争:击败俄国,重创英法,败于 美国 • 德国的道德问题:无限制潜艇战;布列斯 特-列托夫斯克条约 • 威尔逊主义与美国参战:孤立主义的传统 制约;美国历史上的扩张,利益驱动与现 实主义,理想主义的有限作用;威尔逊主 义与打破孤立主义传统;“为终止一切战 争而战”
特点
• • • • 观念更新导致的战略优势 善抓时机;战术配合战略 实用主义的结盟 打击目标明确:维也纳、德国分裂
法国霸权及其问题
• 300年法国的霸权:法国的优势、德国的分 崩离析、积弱不振的西班牙 • 问题:反法联盟(成为靶子);国家利益 至上的现实政治的传染性 • 德国的悲剧:统一延误200年(200个公 国);失去首批现代化机会(殖民主义); 后来者困境(四面包围的安全处境、容易 冲突的心理原因和客观原因)
对当时欧洲战争的制约
• 雇佣兵制度(没有大规模征兵) • 非宗教性质(意识形态弱) • 英国的制衡
第六讲 欧洲协调
• • • • 拿破仑战争 英国的制衡与反法联盟 维也纳会议 欧洲协调
拿破仑战争与英国、与反法联盟
• 拿破仑战争:法国革命;法国霸权(国力基础); 拿破仑的天才;征兵制与意识形态(民族主义); 外部干预 • 小皮特首相的对策:英国制衡战略的全面实施— —根据均势原则设计方案;具体做法——联合俄 罗斯、建立中欧大集团、建立全欧永久联盟 • 英国外交的问题:固定了一个敌人,牺牲了战术 灵活性 • 反法联盟:利益加意识形态
对德国的惩罚
• • • • 全部海外殖民地 13%领土 限制军队 赔偿
凡尔赛和会的问题
• • • • 心怀不满的德国 东欧的失衡:小国化,安全陷阱 协约国的互不信任 道德问题:战胜国自觉理亏,德国复仇主 义 • 教训:言和,太严;防战,太宽
凡尔赛和会以外的问题
• 美国回到孤立主义(威尔逊的责任;美国 的社会条件) • 苏联的孤立与苏德接近(拉巴洛条约); 西方的双重威胁问题;意识形态偏见导致 的战略判断失误 • 民族自决的复杂性:捷克案例——1500万 人口中,300万德国人,100万匈牙利人, 50万波兰人;逻辑问题,民族自决原则的 边界无法确定
背景
• 统一的德国成为欧洲安全的中心 • 法国-德国、奥匈-俄国两大矛盾的形成 • 现实政治哲学的问题:无道德约束,只讲 力量,军备竞赛
德国外交的问题
• 俾斯麦的遗产:不与英国争夺殖民地;孤 立法国;维持俄-奥的和平 • 德国外交的错误:对英国;对俄国
同盟问题
• 法-俄同盟到英-法-俄同盟 • 德-奥同盟 • 同盟的负面性:不畏战;被动卷入
第五讲 黎塞留与法国霸权: 近代欧洲外交的缘起
黎塞留与法国霸权 威廉一世与英国的制衡政策 其他欧洲列强的动向
背景
• 欧洲人对大一统的记忆与期待:16世纪查理五世 与神圣罗马帝国;欧洲统一的历史根据(古罗马 帝国的共同记忆、天主教的统一性、神圣罗马帝 国的存在);哈布斯堡王朝与神圣罗马帝国 • 德国在欧洲的地理中心性质;法国等于朝鲜加越 南;英国等于日本 • 法国利益与哈布斯堡王朝利益的冲突 • 神圣罗马帝国的弱点:封建制度;教权对世俗权 力的制约;宗教改革的冲击(新教改革既使罗马 教廷式微,也冲击哈式王朝);民族主义的兴起
走向战争
• • • • 民众政治的出现及其对外交的影响 军事凌驾与政治之上 德国的两线作战错误战略(施里芬) 英国对低地国家的保护承诺
第九讲 威尔逊外交与凡尔赛体系
• 美国外交与20世纪国际关系:地缘政治影 响;对国际关系性质的影响;对国际规则 的影响 • 威尔逊主义与美国外交:老传统,现实主 义与理想主义结合,但以现实主义为主; 新传统,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交替发挥作 用;道德感,无条件投降原则的引入;对 20世纪意识形态冲突的影响
维也纳会议的后果
• • • • 五方满意 世纪影响 对近代外交的影响:均势;集体安全 梅特涅体系:奥匈帝国的收获;用俄罗斯 压制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用英国平衡安 全挑战
维也纳体系的主要内容
• • • • 中欧“大集团”(对付德国的三种办法) 宽恕法国 均势与欧洲协调 正统观念与意识形态一致
第七讲 维也纳体系的动摇: 德国统一
威尔逊主义与凡尔赛和会
• 威尔逊主义的观念:民主、民族自决、集 体安全、公开外交(贵族、公众、职业) • “十四点计划”:1918年1月4日在国会两 院会议上提出,永久和平理想,民族自决, 贸易自由,航海自由,国际联盟 • 巴黎和会(1919年1-6月):美国的参会形 式(代表团规模、长期性、个人顾问豪斯 上校)
威尔逊主义与凡尔赛和会(续)
• 美国的会议目标:排除兼并和赔偿;推进 新的原则;成立国际机构 • 手段:道德高调;财政压力 • 原则与妥协:会议过程;对中国的伤害, 中国因素与美国外交(国会拒绝的一个理 由是对中国的不公;华盛顿会议与美日围 绕中国的角逐)
美法矛盾
• 法国:分裂德国;或占领莱茵区;或获得 英美实质支持的国际联盟的保证;组建假 反德联盟 • 美国:分裂德国或占领莱茵区,不符合 “民族自决”;国际保证,不符合孤立主 义传统;假的安全保证
拿破仑三世
• 个人特性 • 历史评价(对法国工业化的贡献;马克思 对拿破仑三世的批评) • 外交上的问题
俾斯麦
• 个人特性 • 历史评价(对德国工业化的贡献;工会、 集体谈判与福利国家;现代化的两种模 式——德国模式与美国模式) • 外交上的成功
德国统一
• 铁血宰相:统一模式之争(铁血与议会) • 三次战争:丹麦、奥匈帝国、法国 • 战争中的外交
Balance of Power
• 均势是现代民族国家体系中维持国际秩序 的主要方式。在此前,帝国主义是一种更 常见的现象。 • 理论基础:其哲学基础是启蒙思想家的一 个基本信仰,即在看不见的手引导下,自 利导致他利 • 困境:时间差;经济依存;“威胁平衡”
维也纳会议
• 1814年9月——1815年6月,维也纳会议(9月代表到达, 10月正式开会),除土耳其外的欧洲国家外交代表参加 • 会议主角:梅特涅、亚历山大一世、卡斯尔累、哈登堡亲 王、塔列朗 • 特点:漫无休止的宴会、舞会和其他娱乐场所活动——欧 洲音乐会 • 维也纳体系之条约:《肖蒙条约》(1814年3月),《第 一次巴黎和约》(1814年5月),《维也纳条约》(1815 年6月),《神圣同盟条约》(1815年9月),《第二次 巴黎和约》(1815年11月),《四国同盟条约》(1815 年11月)
19世纪欧洲外交的两大模式
• 英国模式:离岸平衡手 • 德国模式:连环式联盟体系 • 俾斯麦模式的不可继承性
对中国的启示
• 中德共性:后来者,地区安全的天然中心, 陆地大国,内向性 • 中德差异:国际,一超多强;国内,组织 效率与规模效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八讲 现实政治哲学与 第一次世界大战
• 德国外交的问题 • 结盟外交 • 民众政治与世界大战
美国的战争目标
• 完全解除德国武装 • 改造内政,民主化 • 外交后果:战斗到底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 • • • • 欧洲的衰落 奥匈、奥斯曼帝国的瓦解与新国家的出现 苏联的出现 美国卷入世界舞台 对中国的影响:在中日之争中的失败导致 “五四运动”;对西方的失望,梁启超与 《欧游心影录》;十月革命的影响
• 拿破仑三世与俾斯麦 • 英国体系与德国体系
背景
• 克里米亚战争对梅特涅体系的冲击:战争使原来 的体系安排改变;道德约束(正统观念的作用) 下降——(对中国的意义:俄国转向亚洲) • 拿破仑三世与俾斯麦的共同不满:梅体系围堵法 国;梅体系不利于普鲁士崛起 • 拿破仑三世与俾斯麦的共性:无视梅的信条(正 统观念,敌视新思潮,大国共治),信奉新观念 (realpolitik,国际关系由实力决定,强者控制全 局)
牵制
• 制约:市民社会;民族主义;核武器;多 层结构说(奈的观点) • 挑战:外部,非传统和传统
集体安全与均势
• 国际冲突的根源:违 法行为 • 判断违法的机构:国 际组织 • 手段:舆论谴责、经 济或其他制裁;集体 行使武力(前提是大 家被威胁感相同) • 利益冲突是根源 • 各自判断威胁的来源 和程度 • 结盟制衡,以及军事 威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