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36例临床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36例临床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primaryintracranialhypotension,PIH)是

指原因不明,预后良好,颅内压低于70mmH2O的一组症候群。好发于中年女性,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体位性头痛,即站立时头

痛,卧位时头痛减轻或者消失。头痛可具有搏动性,通常为双侧,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36例临床分析

凌小林(河池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广西河池547000)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primaryintracranialhypotension,PIH)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

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PI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患者均有体位性头痛。脑脊液压力均小于70mmH2O,红

细胞不同程度增多13例,白细胞轻度增高15例,蛋白定量增高6例,糖和氯化物均正常,抗酸染色阴性,涂片墨汁染色未

找到新型隐球菌。全部行头颅CT检查,8例显示侧脑室、脑池、脑沟变小,10例行头颅MRI检查,3例脑表面硬脑膜均匀

增厚,增强后明显强化。结论认识PIH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可提高PIH的确诊率;腰穿仍是PIH最基

本最重要的确诊方法;本病预后一般较好。

【关键词】低颅压综合征;脑脊髓液;影像学检查

文章编号:1009-5519(2012)05-0696-02中图法分类号:R743.31文献标识码:

B现代医药卫生2012年3月15日第28卷第5期JModMedHealth,March15,2012,Vol.28,No.5

可为额部、额枕、全脑性或枕部的疼痛。除头痛外还可表现为颈项

疼痛或僵硬,头晕,听力改变,视力模糊等症状。此综合征临床较

少见,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近来报道有增多趋势,对其临床表现的

认识也日趋丰富。现将199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收治的

36例PIH患者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6例中男13例,女23例;年龄16~58岁,

平均(29.46±7.1)岁;病程5~52d,平均(17±11.3)d。可能诱因:8

例为感冒发热后起病,5例情绪紧张,劳累后起病,其余无明显诱

因。所有病例均为首次发病,并排除因腰穿、脊髓麻醉或手术、颅

脑手术等继发的颅内低压综合征。

1.2临床表现急性起病20例,亚急性起病16例。所有患者均

有与体位关系密切的头痛,起床活动时出现,卧床休息后缓解或

消失。头痛部位为额部4例,顶部6例,双枕部10例及全头弥漫

性16例;头痛性质为钝痛17例,搏动性痛4例,闷痛8例,剧烈

疼痛被迫卧床7例;伴随症状:恶心、呕吐26例,头晕15例,耳鸣

3例,复视2例。体征:外展神经麻痹2例,锥体束征阳性2例,颈

部抵抗感25例,下颌距前胸约1~3指,克氏征阳性7例,布氏征

阳性3例。全部病例眼底检查均正常,均无意识障碍。

1.3腰穿与脑脊液检查36例均行腰穿术,脑脊液压力均低于

70mmH2O,其中3例压力为0mmH2O,空针负压抽吸方抽出脑

脊液。脑脊液外观:脑脊液呈黄色2例,血性脑脊液4例,无色透

明30例。红细胞计数:13例不同程度增多,23例正常;白细胞计

数:15例轻度增高,21例正常;蛋白定量:6例增高,30例正常。糖

和氯化物均正常,抗酸染色阴性,涂片墨汁染色未找到新型隐球菌。

1.4影像学检查本组全部行头颅CT检查,正常28例,8例显

示侧脑室、脑池、脑沟变小。10例行头颅MRI检查,3例脑表面硬

脑膜均匀增厚,增强后明显强化。

1.5其他辅助检查查血电解质、肾功能、肝功能、空腹血糖、甲

状腺功能,仅5例血钠低于正常。

1.6诊断情况本组患者最初诊断脑膜炎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

2例,血管性头痛6例。

1.7治疗与转归所有患者均经去枕平卧休息,鼓励患者多饮水,

大量静脉补液每天2500ml以上(以生理盐水为主),静脉滴注活

血化淤药物如复方丹参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等,其中有9例患

者用以上疗法仍不能缓解症状,加用糖皮质激素则获得满意疗

效。对3例脑脊液压力太低者,给予鞘内注入0.9%氯化钠注射

液30ml+地塞米松5mg,以便尽快缓解症状、缩短病程。所有患

者均痊愈出院,住院14~28d,平均20d。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2结果

36例患者均经腰穿与脑脊液检查,结合PIH发病机制、临床

特点和影像学特征确诊。均有体位性头痛,脑脊液压力均小于

70mmH2O。脑脊液呈黄色2例,血性脑脊液4例,无色透明30

例,涂片墨汁染色未找到新型隐球菌。

3讨论

3.1PIH可能的发生机制其发病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下丘脑功能紊乱,脉络丛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脑脊液生成减

少。(2)矢状窦及蛛网膜颗粒吸收亢进。近年来,有学者采用放射

核素造影对该病进行研究,发现其核素排泄远早于健康人,由此

推测脑脊液吸收过快是PIH发病的原因[1]。(3)潜在的脑脊液漏,最常发生的部位是颈胸椎交界处[2]。(4)脉络丛钙化。此外,亦有学

者认为与病毒感染使脉络丛功能暂时性障碍,脑脊液分泌减少

有关[3]。本组8例患者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支持此观点。在多

种机制中,以脑脊液漏为主要原因,剧烈运动、用力咳嗽、憋气等

均可使蛛网膜破裂、脑膜撕裂而引起脑脊液漏。临床表现的发生

机制为脑脊液容量减少,脑脊液水垫的缓冲作用减弱,因重力关

系脑组织下沉,使脑底部硬脑膜、动脉、静脉和神经被压在凹凸不

平的颅底骨上,使这些痛觉敏感结构受到刺激。脑脊液容量减少

后颅内静脉结构的扩张也是引起头痛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脑组

织、脑干、中脑结构受牵拉、受压会导致各种脑神经麻痹和其他中

枢神经系统症状[4]。

3.2诊断与鉴别诊断凡遇平卧位减轻、直立时加重的头痛患者,

即应想到本病,应及时作腰穿,如脑脊液压力小于70mmH2O,压

颈试验证实椎管无阻塞,结合影像学检查及病前无腰穿、头部外

伤、脑室引流、脑脊液鼻漏、脱水、休克、颅内手术等引起继发性低

颅压综合征的情况,诊断即可确立。副鼻窦炎、血管性头痛脑脊液

压力正常,而脑膜炎、脑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压力增高,且

有相应临床表现,均不难与本病鉴别。本组病例中,未能及时确诊

者多为外地转入,与医生对此病认识不足有关。

3.3影像学特点本组病例中未发现伴硬脑膜下血肿者,与文

献报道有差异[1],可能与绝大部分患者腰穿前先作影像学检查,发

现硬脑膜下血肿后被收入外科治疗有关。近几年来,有学者主张

应首先进行无创性磁共振检查,如表现典型则不必再进行腰穿检

查,以防止脑脊液外漏而加重病情和延长疗程[5]。PIH的头颅MRI

表现包括(1)硬脑膜弥漫性增强:为PIHMRI扫描最早期的、特

征性改变。硬脑膜弥漫性均匀性增强,而非结节性,并可见幕上硬

脑膜及小脑幕信号明显对称性强化,且以双侧大脑凸面弥漫性连

续线形增强为特征。(2)硬脑膜静脉窦扩张:由于硬脑膜静脉窦位

于血脑屏障之外,缺乏紧密的连接而产生代偿性扩张。(3)硬膜下

积液和硬膜下血肿:硬膜下积液被认为是颅内液体腔隙对脑脊液

压力减低的一种代偿性反应。(4)脑结构移位:移位主要发生在中

线结构,统称为“下垂脑”,影像学表现为可逆性中脑下移,小脑扁

桃体下疝,桥前池变窄,视交叉下移。如MRI发现硬膜下积液、硬

膜下血肿及脑结构移位则预示存在较严重的PIH。本组资料显示,

PIH出现特征性影像学改变的概率有限,腰穿仍是PIH最基本最

重要的确诊方法,常规腰穿可提高确诊率。

3.4治疗本组病例经体位治疗、充分补液、静脉滴注扩血管药

及适当用糖皮质激素,必要时鞘内注入生理盐水和糖皮质激素,

均治愈出院。与有关文献报道一致[1],表明本病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陈冬霞,张社卿,韩燕,等.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15例分析[J].上海医学,2007,30(1):58.[2]杨杰,卢晓琴.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18例临床脑脊液和影像学特点分析[J].卒中与神经病杂志,2007,14(6):721.[3]黄素敏,廖志红,李玉敏.低颅压综合征52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8,13(8):12-13.[4]张志宏,肖湘生,高欣,等.自发性低颅压的MRI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9,25(3):312-315.[5]韩顺昌,蒲传强,黄旭升,等.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影像学特点[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4(8):804-807.(收稿日期:2011-11-11修回日期:2012-01-13)

(本文编辑:王海英)·69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