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颅骨生长性骨折的临床分析

儿童颅骨生长性骨折的临床分析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年第l6卷第06期IMHCN,March 2010,Vo1.16 No.06 

儿童颅骨生长性骨折的临床分析 

朱泳鹏张建林涛黄勤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颅骨生长性骨折(Growing skull fractwre,GSF)的形成机制、诊 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2000年8月至2009年8月9年间收治的7例GSF患儿的临床资料行 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均有明确颅脑损伤病史,平均发病年龄3.39岁,存在渐进性增大的 头部包块、颅骨缺损及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颅骨X光片见以骨折线为长中轴的梭形颅骨缺 损,骨折线渐进性增宽,CT检查显示包块为蛛网膜囊肿或脑膨出,术中见硬脑膜缺损部位 

超 颅骨缺损区。Goldstein分型:I型3例,Il型2例,III型2例。术后GOS评分:5分者 4例,其中包括3例1型和1例II型;4分者2例,包括1例II型和1例IⅡ型;3分者l例为 III型。结论(1)颅骨骨折致硬脑膜破损是GSF发病的病理基础。(2)婴幼儿颅脑的迅速发育及脑 外伤后颅内压力增高是发病的重要因素。f3)患儿发生颅骨线性骨折后应定期复查头部CT。(4)一 旦确诊GSF,尽快手术治疗,越早疗效越佳。(5)显露硬脑膜残缘,严密修补硬脑膜是手术成 

功的关键。(6)骨水泥也适用于GSF的颅骨修补术。 【关键词】儿童颅骨生长性骨折发病机制诊治。 

颅骨生长性骨折(GSV)是颅骨线性骨折后,由 

于多种原因致骨折不愈,骨折线逐渐增宽,形成 

颅骨缺损,并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 

是颅骨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1J。临床上少见,容易 

漏诊或误诊。我院自2000年8月至2009年8月共收 

治7例GSF患儿,笔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 

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GSF患儿7例,男5例,女2例, 

年龄8个月一12岁,平均发病年龄3.39岁。患儿均 

有明确颅脑外伤史,颅骨缺损部位以额部和顶部多 

见,3例位于额部,4例位于顶部。受伤至就诊的时 

间最短为伤后13 d,最长为9年。受伤原因:高处 

坠落伤4例,交通伤2例,砸伤1例,合并脑挫裂伤 

3例,伤后表现为头部包块的5例,肌力减退2例, 

发作性抽搐2例。伤后早期行x线检查仅见颅骨线 

性骨折,发病后颅骨x线示颅骨缺损区以骨折线为 

长轴,颅骨缺损边缘光滑但欠整齐。5例患儿颅骨缺 

损边缘向外隆起如火山口状。3例伤后早期CT检查 

示局部脑组织挫裂伤灶,骨窗位示邻近颅骨线性骨 

折,1例于2个月后复查x线,发现骨折线明显增 

宽,最宽处达3.3 cm,CT检查见骨缺损处出现 

DOI:10.3760/cma.j.issn.1007—1245.2010.06.010 作者单位:j 东■九脑科医院神经外科 不规则的低密度区。7例术前CT检查,在颅骨缺 

损下方均见低密度改变,邻近脑组织有受挤压或牵 

拉表现,5例局部脑萎缩,2例侧脑室穿通畸形,颅 

骨缺损范围在2.5 cm×2.5 cm至5.5 cm×4.0 cm之 

间。2例肌力减退患儿,磁共振功能成像显示锥体传 

导束部分断裂崩解。 

1.2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接受手术治疗,皮瓣设 

计为以病变为中心的宽基“u”或“C”形,扩大骨 

窗,颅骨咬除范围以暴露硬脑膜破口边缘为最低限, 

手术切除疝出而失活的脑组织,同时切除蛛网膜囊 

肿及增生肉芽I21。5例取邻近的颞筋膜、帽状腱膜 

行硬脑膜修补术,2例使用可吸收的人下硬脑膜。颅 

骨成形术中,有3例应用三维钛网材料,2例使用自 

体骨,2例使用骨水泥材料。l例因合并癫痫而使用 

了皮层热灼术。术中所见7例颅骨缺损边缘外翻变 

薄,均有不同程度的硬脑膜缺损,5例硬脑膜缺损部 

位超出骨窗,2例疝出物内含脑组织,2例为与侧脑 

室相通的软脑膜囊肿。术后常规予以抗感染、抗癫 

痫等处理。 

2结果 

术后无皮瓣破损、坏死、脑脊液漏及癫痫发 

作。1例皮下积液,给予穿刺抽吸及加压包扎处理 

后痊愈。随访0.5~3年,见颅骨塑形良好,头 

颅CT复查显示钛板无浮动移位,也未见复发及其 

他不良反应。6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1例无 

明显改善。根据术中颅内组织疝入骨折间隙内容物 

667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年第16卷第O6期IMHGN,March 2010,Vo1.16 No.06 

的Goldsteint3】分型标准,Goldstein分级为:I型3 

例,II型2例,III型2例。术后GOS评分:5分者 

4例,其中包括3例I型和1例II型;4分者2例,包 

括1例II型和1例III型;3分者1例为III型。 

3讨论 

3.1 GSF的概况及发病机制Yenj等[41报道GSF在 

婴幼儿颅骨骨折中占0.05%~0.60%,发病年龄绝 

大多数在3岁以下,1岁以内者占50%,3岁以下者 

占90%【5,6],受伤原因以坠落伤最常见,好发于 

顶部,其次为额部,后颅窝、眶顶以及筛窦也可 

发生l5, 。本组7例患儿平均发病年龄为3.39岁, 

有4例为坠落伤,3例GSF位于额部,4例GSF位 

于顶部,本组结果基本支持文献报道。GSF的颅 

骨缺损区并非无限制性发展,通常骨折线的扩大 

在前2个月内发展最快,几乎可达到最大颅骨缺损 

范围,之后较长时期增长甚微『81。 

Penfield和Ericrson认为,生长性骨折的成因 

是局部蛛网膜囊肿对骨折缘的侵蚀I3】。外伤因素致 

使线性骨折,硬脑膜被骨折缘切割破,蛛网膜挤 

入破口后形成活瓣或者半透膜作用现象,脑脊液易 

进不易出,形成潴留,加重对骨折缘的压迫,无 

休止的脑搏动不断波及蛛网膜疝内的脑脊液,脑脊 

液的搏动导致骨折边缘脱钙,骨折缘的骨质逐渐受 

到侵蚀Il'91。骨折线的缺血也可出现骨质吸收,骨 

生长迟缓或停止,并导致骨折线增宽或颅骨缺损。 

另外,骨折缝受脑搏动的直接冲击,也是致使骨 

折线增宽的原因。颅脑损伤后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 

也是早期发生GSF的重要原因【I' 。 

婴幼儿脑发育较快,在生后第1年,头围增加 

1O~12 cm左右,占生后头围增加长度的30%~ 

35%,随着脑组织体积的增大,在脑搏动的推动下, 

在硬脑膜缺损部位形成脑膨出或脑穿通畸形。脑体 

积的增大,是形成颅骨生长性骨折的必要条件之一。 

由于婴幼儿颅骨生长速度快,含有机成分多,可塑 

性强,因此发病机制与婴幼儿颅骨发育特征有关 

【l【11。 GSF发病的前提条件是硬脑膜的不完整性,如 

果硬脑膜缺损处有脑挫伤,则可演变成脑软化及囊 

性变,如果挫伤严重,则可波及侧脑室壁,从而 

有机会形成脑室穿通畸形。 

3.2临床表现及诊断主要依据GSF的出现往往加 

重原有的脑功能损害,对患者产生第二波打击, 

脑组织的逐渐外疝,致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脑软 

668 化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脑萎缩会加重。局部蛛 

网膜囊肿的形成,加重了脑组织的受压,这些病 

变均严重影响大脑发育。GSF最常见体征为头部渐 

进性增大的包块,继而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比如 

癫痫、偏瘫、感觉障碍等。颅骨缺损区在病程后 

期较易被触及,并可见脑搏动。CT最典型的表现 

是:缺损区骨缘外翻,呈火山口状。 

诊断主要依据(1)有明确颅脑外伤史并存在颅 

骨骨折,骨折缘距离在4 mm以上是GSF的确诊标 

准[1,8】。(2)骨折处头部皮肤渐进性膨隆。(3)颅骨骨 

折缝逐渐增宽并形成颅骨缺损、骨缘外翻呈火山口 

状。 

3.3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手术要达到的目标(1) 

恢复硬脑膜的完整性。(2)修补颅骨,消灭骨性缺El。 

(3)切除膨出的蛛网膜囊肿和失活脑组织,还纳健康 

脑组织。由于颅骨缺损面积的增大主要发生在伤后 

2月内,故很显然,早治疗将会获取更大疗效。为免 

漏诊,建议单纯线性骨折者复查问隔时间应在2周 

以内。严密修复破损的硬脑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修补材料首选自体组织,尤其是当颅骨修补材料已 

经选定了人工材料时。使用自体骨,塑形欠理想,但 

无排斥之忧。建议使用三维钛网,塑形比二维满意。 

骨水泥的优点是塑形理想,价格便宜,在骨水泥板 

上制造蜂孔,还有利于肉芽组织贯穿生长,因此可 

进一步固定骨水泥,并减少死腔发生机会,缺点是 

术后早期容易出现皮下积液,原因可能是机体对骨 

水泥的反应所致,但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Zegers B,Jira P,Willemsen M,et a1.The growing skull fracture a rareeomplieation ofpaediatrie head injury 

fJ1.Eur J Pediatr,2003,162(7-8):556. 【2]段国升,朱诚.手术学全集神经外科卷【M】.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108. 

【3】Goldstein FP.Varieties of growing skull fractures in 

childhood[J].Neurosurgery,1970,33(1 25. [4]Yen CP,Cheang CM,Lob JK,eta1.Growing skull fractures[J].J Kaohsiung J Med Sci,1 999,1 5(3 175. 

[5】Suri A,Mahapatra AK.Growing fractures of the orbital roof.A report of two eases and a review[J].Pediatric Neurosurg,2002,36(2):96-100. 

[6】Makkat S,Vandevenne J E,Parizel PM,et a1. Multiple growingfrac—tures and cerebral venous anomaly after penetrating injuries:delayed diagnosis in a bat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