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

2012年第6期山东社会科学No.6总第202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2·哲学研究·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张晓萌(清华大学哲学系,北京100084)[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文化与思想不断交织与融合,对人类文明发展与演变产生着重要影响。

文化全球化是矛盾统一的过程:一方面推动多民族文化融合,加强人们对文化的自觉意识,激发和促进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也为人类社会生活增添了许多复杂和不可测因素,造成了一些复杂的局面。

如何更好地把握文化全球化的规律性,更好地融入并推动它的发展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文化全球化的时代性特征和人的二重性本质必然要求文化创新,而创新的根基在于文化的自觉意识。

应当加强对文化传统的理解和继承,坚守安身立命的文化根基并将其进行时代阐发,在全球化交往中不断借鉴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在反思中实现文化创新,更好地完成全球化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文化自觉;文化创新[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6-0140-04一、文化全球化的哲学视域在全球化的时代视野中,人类社会被逐渐整合为一个相互影响和渗透的统一体,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交往日趋频繁和深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助力下,信息的传播形成了复杂的立体网状结构,它所承载的文化要素可以瞬间覆盖和蔓延到世界任何角落,并对其它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观念、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全球化已经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交往等物质领域,已波及到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

可以说,文化全球化的现象已然出现,并日益深刻地影响着当前和今后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整体而言,文化全球化是解构与建构的矛盾统一过程。

全球的交往瓦解了既有的经济、文化、社会和政治壁垒,阻隔于各个文明体间或隐或明的障碍得以消隐。

同时,不同文明体在交流基础上达成共识,各种新鲜的文化要素以全新的方式重新组合,产生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文化。

文化全球化“既包含有差异间的融合和交流,又包含着对差异原则的保存和坚持,是一体化与分裂化、单一化和多元化的统一体”。

①可以说,文化全球化在推动文化融合、促进文化自觉与激发文化创新等方面为人类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文化全球化使得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再独享自己社会悠久的历史传统和辉煌的文化成果,也不再“闭门造车”式地打造新时代的文化精神,世界在全球化创造的新秩序和新规则中逐渐成为一个“地球村”。

在这里,人们一起贡献思想文化成果、建立一致的文化共识,以便更好地分享全球人类精神宝库的资源;人们协商让步使得国家规则与世界接轨,设定统一的“游戏规则”,以便更好地开展交流与合作。

文化共识不仅能够打破交往壁垒,消除误解和偏见,同时也可以挖掘各个民族在思想领域可深入交流与持久合作的基本主张。

其次,各文化主体积极挖掘各自文化传统中的精髓,期待着在世界的互动中打造和宣传自身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与世界影响力。

如此,文化主体不仅能够避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自我,而且能在收稿日期:2012-05-03作者简介:张晓萌,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基金项目:本论文得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①王颖:《文化全球化的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

041新秩序重构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可以说,文化全球化推动着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实现了纷繁多元的文化形态完成全面、深入的交织与融合。

再次,为了加强本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理解与互动,人们不断反思文化传统并主动吸纳世界先进文明,期待通过异质文化的“牛虻”唤醒文化传承中失活的“思想细胞”,对传统思想进行创新性和时代化的重塑。

同时,“交往范围的扩大和地球村的延伸,使得那些曾经与世隔绝的民族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将本民族的振兴和发展放到突出的位置,予以重视和张扬”。

①因此,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各个民族与国家都积极地融入和推动文化全球化进程。

然而,正如前文所述,文化全球化是矛盾的统一。

在新秩序重建的过程中,各种力量交织并积极争夺文化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复杂问题,造成了“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局面。

首先,文化全球化的激烈进程不可避免地打破了许多习以为常的观念,不同文化之间的森严壁垒发生了松动,新的融合仍在建构之中,新文化与传统文化间的“断档”往往会造成人们精神无所适从和价值无处安置。

强势文化的植入使得有些人承受着文化的挫折感和精神刺激,对传统文化产生了疑惑,甚至产生了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危机;也有人为了维护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以防在文化竞争中失去自我,极力反抗异质文化的渗透和植入。

其次,各个文化主体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人们深切地意识到,如果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失去主动性,将意味着文化传统不能较好地得以继承,本民族将失去在自己文化领域的话语权,而这种权力的丧失,有可能对整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产生深远的消极影响,甚至会被更先进、更富有活力的文化所取代。

这种危机感将直接导致不同文化主体间的不信任感和警惕心理加强,彼此提防他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交往时植入异质文化,甚至主动出击以防止自己面临被动的局面。

对文化的撕裂加剧了异质文化间的冲突,这些不和谐的现象背离了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诉求。

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如何面对和解决我们已经遇到或正在遭遇的摩擦和冲突,正视差异性并加强合作,已成为必须面对的长期而又迫切的问题。

从上文可以看出,文化主体始终在恐慌与期待这两种矛盾的心态之间摇摆,这种摇摆证明了人类社会不仅仅是整合与拼接的文化体,而是一个具有内生力和甄别力的文化系统。

文化孤立主义和极端主义都不可行,基本的思路应当是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创造实现和推动文明对话的机遇。

文化全球化应当被视为传统文明现代化的进程,而不是民族文化的浩劫;它所起到的作用应当是推陈出新、增进共识,而不是摧毁文化主体间互信的基础。

因此,时代对我们提出了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的要求。

二、全球化与文化自觉文化的自觉意识是对传统精神的继承和求新。

费孝通先生曾经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它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由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同守则。

”②这种文化的自觉关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关乎在文化的较量与冲突中所坚守的安身立命的根基。

事实上,前者正是后者的注脚———只有建立在对自身文化强烈的领悟和认同的基础上,才能有强烈的文化体贴和热爱,才能实现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创新———这才是延续文化传统的根本动力。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文化自觉呢?第一,树立文化自信心,在传统思想文化中寻求不竭动力。

文化的多样性和殊异分歧由文化主体的多元价值取向而形成,因此文化是不能用范畴测量其优劣的概念,任意丈量文化间的差距是缪不可言的。

因而,当人们或者因为异质文化的“指手划脚”而质疑自我时,或者因持有文化优越感而“一叶障目”时,应当及时加强对文化心态的反思。

人们应当回归本民族文化并挖掘其内在精华与核心文化价值,在立足自身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于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价值,学者们持有不同的观点: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贺麟在其被称为现代新儒家宣言的《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一文中就曾经指出:“民族复兴本质上应是民族文化的复兴。

民族文化的复兴,其主要的潮流、根本的成分,就是儒家思想的复兴,儒家文化的复兴……儒家思想的命运,是与民族的前途命运、盛衰消长同一不可分的。

”③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教授、学者王绍光先生认为,国家认同的形成要求人们把对家庭、宗族、地域的忠诚转化为对整个民族国家的忠诚。

另141①②③李晓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意识与文化选择》,《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页。

外,国家同时必须塑造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形成一套为大多数民众所接受并内化的核心价值观。

①也有学者认为和谐家庭、孝道等传统伦理思想应当成为社会文化建构的立足点,和谐的社会应当是放大的个人,人与人之间遵守的处事原则应当被用于设计社会基本秩序。

尽管实现途径有所不同,人们在文化自觉的问题上有着一致的观点,都认为应当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进行时代化的创新和解读,应当以充分的自信去认可与推崇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瑰宝,并相信它的当代生命力与活力。

第二,认同自身文化传统,坚守内在精神与核心价值。

一个文化主体本身特有的文化构成和社会心理积淀而成的文化实在,是一个民族精神气质、心灵向度和个性特征的外在彰显。

胡塞尔曾说:“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环境世界,有它的传统,它的神和神人,它的种种神话力量,这些便构成了由每一个民族来自我验证的实在世界。

”②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其自身的价值和魅力,因此无须附庸风雅,也无须在文化竞争中亦步亦趋。

同时,文化的脉络是一种建立在历史沉淀之上的继承和延续,如果遗忘历史就是抛弃现在,缺失根基就是阻隔文化发展的脉络。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历史对于每个人来说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

”③如果对自身文化传统没有深入的理解与强烈的认同,还奢谈什么文化创新与增强文化全球化的竞争力呢。

当今许多国家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出现了“水土不服”、“排异反应”等现象,其原因正在于它们在全球化进程中迷失了自我,失去了对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的传统文化的坚守。

第三,正确理解文化差异性,增强自身的包容度。

正如德国近代哲学家狄尔泰所说:“人们特殊的经验支配了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产生不同的心境和情绪,影响到他们对人生的反思,从而间接地决定了其世界观的创造。

当某些情绪、心境和感受为整个社会公有时,它们就构成世界观发展的内在基础。

人类有许多不同的世界观,它们对实在的解释都是有效的,因为它们是以真实的、对可知觉世界的集体生活经验为基础的。

”④因此,从不同文化视角出发,各个民族和国家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诠释是有内在差别的,有时甚至是相距甚远的,但它们同时有效,共同解释着历史与现实。

文化的差异性能够让我们深刻意识到现实的处境、在比较中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让我们更清晰地申明自己的立场、理解旁观者的态度,这种对文化自身反思和创造的过程是对“文化自觉”的最佳诠释。

因此,应当加强对多样性文化的认可与对外来文化的包容,认识到不同的文明往往是不同的话语体系,但不同的话语体系背后常常是共同的人类追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