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的牛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常见的牛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常见牛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一、口蹄疫

这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

(一)症状:口腔粘膜(即内壁)、蹄部发生水泡、

烂斑,严重时蹄壳脱落。病牛体温升高时泡未破裂,而

水泡破裂后体温便降至常温。

(二)防治:每南是此病的常发地区,为此应用口

蹄疫病毒灭活菌进行免疫注射,免疫期半年。发现病牛

时,应即采取隔离及其栏圈消毒措施。对病死牛尸体要

进行深埋处理。对病牛要加强护理,喂给易消化的粥料

和嫩的牧草,多饮水。并用0.1%高锰酸钾或1%-5%

硼酸部洗口及蹄壳。

二、炭疽病

这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急性、热

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多发生在夏季。

(一)症状:发病初期,病牛体温升高到42度,

食欲和反刍停止,呼吸极度困难,粘膜发紫,有出血点。

初期便秘,后期腹泻带血,有的发病数小时即死亡。亚

急性型的病情缓和,症状在体表各部,如喉部、颈部、

胸前、腹下、肩甲等部皮肤,以及直肠、口腔粘等处出现肿胀、甚至坏死。死后瘤胃胀气,口、鼻、耳、眼、

肛门等孔窍有色泡沫流出,粘膜、皮下有出血点。

(二)防治:每年要给牛注射一次无毒炭疽芽孢苗

或二号炭疽芽孢苗进行预防。对于病牛,早期用抗菌素

以及磺胺类有效。成年牛每次可肌肉注射青霉素100-300万单位,每日4次,后期治疗效果不大。

三、新生犊牛病毒性腹泻

这种病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新生牛犊急性腹泻综

合症。它常感染一周左右的初生牛犊。它可通过病牛的

粪便及呼吸道传播。本病一旦流行,常成群暴发,发病

率高,病死率低。初乳不足、气候寒冷、卫生不良等因

素可诱了该病,并增高病死率,此病多发生于冬季。

((一)症状:病犊牛精神不振,体温正常或略有升

高,厌食。排黄色或淡黄色液状稀粪,有时带有粘液或

血液,严重时,呈喷射状排出水样粪便,有轻度腹泻。

腹泻时间长了,会造成严重脱水和酸中毒而导致死亡。

((二)防治:1、治疗:内服高锰酸钾水即可收到较

好的效果,每次4-8克,配成0.5%的水溶液灌服,

每天2-3次,或者内服磺胺咪(每次10-20克,每天2-3次)、痢特灵95-10毫克/公斤体重,分2-3次

内服)等药物。下痢不止时,应内服次硝酸铋(5-10

克)或活性物。(10-20克),以保护肠粘膜,减少毒素吸收。有条件的,最好同时进行静脉内补液、强心等对

症治疗。2、预防:于母牛临产前喂足优质的饲料,让

犊牛吃足初乳,同时可内服促苗生或乳康生,并加强环

境卫生消毒和保暖防寒。

四、牛出血性败血病

牛出血性败血病(简称牛出败),亦称牛巴氏杆菌

病,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特点是突然发病,发生高

热和肺炎、咽喉高度水肿,有时出现急性胃肠炎和内脏

广泛性性出血。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本病是海南省

主要的牛传染病之一。

流行环节:健牛带菌是本病的特点。在气候突变、

长途运输,过度劳役等紧迫因素影响下,机体抵抗力降

低,机体内常在菌毒力增强,并侵入血流,迅速繁殖,

生产毒素,使牛发病,形成内源性感染。此外,病牛机

体组分泌物和排泄物都存在病原菌。此处理不当,便造

成环境污染,促使本病传播蔓延。临床特点:本病常

表现为急性败血型、肺炎型、水肿型。1.1、急性败血型:体温高达40度左右,呼吸急迫,

不食,反刍停止,下痢,粪便有时混有血液。常于24

小时内死亡。本型常出现在疫情初期。2.肺炎型:呈现胸膜肺炎症状,体温升高,呼吸

急迫,咳嗽干而痛,流粘性鼻液,呼吸声响亮,喘鸣。眼结膜潮红,流泪。本病型最为常见,病程3-4天。3.水肿型:特征症状是颌下,喉部肿胀,本地称

为“箭喉”、“蟾蜍痣”。有时水肿蔓延到垂肉、胸腹部、

四肢等处。眼有急情结膜炎。皮肤和粘膜发绀、呈紫色

至青紫色。本病型常在水牛病例中出现。

防治:1、预防为主,每年要进行防疫注射。

2、一旦出现疫情,一般都对疫点的其他健牛进行

紧急预防注射,可有效地控制疫情。3、病牛可采用抗菌药物和对症疗法,可收到良好

的效果。

五、牛出败(又称牛肺疫)

症状:在临床上有三种类型。1、急性败血型:体温突然升高到40℃以上,肺博

加快,食欲减退,被毛粗乱,鼻镜干燥,呼吸困难,

反刍停止,有时还流鼻液和眼泪、腹泻等,粪中可能混

有纤维蛋白或血液,有时尿中可能带血,一般在24小

时内死亡。2、肺炎型:病初表现为虚弱、结膜充血,心跳加

快、体温升高,呼吸困难,胸膜肺炎症状逐渐明显,

鼻液带血红色,干咳,胸膜叩诊有浊音。3、水肿型:病牛胸前及头颈部有水肿,重者可波及到下腹,舌咽肿胀,眼红肿、流泪、流涎、呼吸困

难、粘膜发绀,常因窒息或下痢虚脱而死。

治疗:发现此病应及早隔离治疗,大牛用青霉素100一300万单位,小牛减半,进行肌肉注射。也可用

10%磺胺噻唑钠溶液每头100一150毫升进行肌肉注

射,一天2次。中药治疗为:黄连、黄苓、知母、白术、

白芍、厚朴、白莶各40克、五味子、贝母、阿胶、泽

泻、云苓各25克,火麻仁13克为引、研未温开水灌

服,每天一剂,连服3剂。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避免使役过度,疫区每年

给牛注射牛出败病氢氧化铝菌苗1一2次,连续3年。

六、流行性感冒

症状:牛眼发红肿胀,呼吸困难,关节发炎、眼

角、鼻孔流出浆液,发抖、咳嗽、不吃、不倒嚼,体

温有时高达41℃以上。治疗:鲜毛茛全草20克、苎麻

根20克、加盐少许捣烂,敷跛脚悬蹄方,6小时除去。

另外可用紫苏全草0.5公斤,葱一大把、共煎浓汁灌

服,每天一次,连服3天。预防:注意牛圈保温,加强

饲养管理,冷天多饮温水,病牛及时治疗。

七、瘤胃积食

主要是饲料调配不当,引起消化不良,或吃下过

多的发霉变质草料,误食有毒植物或霉菌也能引起本病。症状:患牛拱背摆尾,起卧不安、精神紧张,有肝

疼现象,食欲减退,停止反刍,瘤胃的蠕动音减弱或

消失,严重时呼吸迫促,心脏衰弱,粘膜发绀,四肢

战栗,步态蹒跚,躺卧昏迷。

治疗:停食而让饮,施行瘤胃按摩,牵牛散步不

让倒卧。用硫酸镁(钠)500克,鱼石脂15克,水600

一800毫升一次灌服,并用毛果姜香碱0.2克及下注

射。中药治疗为大黄100克,芒硝250克,厚朴100克,

枳实、枝子各50克,黄苓40克,当归、山楂、郁李

仁、火麻仁、莱菔子、二丑各100克、广木香40克,

香油250克为引,煎水内服。

预防:合理配治饲料,不喂发霉饲料和变质的青

草料。

八、牛膨胀(又称胀气病)

发病原因是春夏季节,牛吃了大量的豆科鲜草,

在瘤胃中发酵产生大量气体,致使牛发生膨胀病。

症状:食欲不进,反刍停止,背拱头低,腹部迅速

膨大,呼吸困难,以至出现张口伸舌状态,眼结膜充血,

急性的有发汗、惊恐不安等症状,重者走路摇晃或很快

倒地死亡。

治疗:1、使病牛站在斜坡上,前高后低,用力按摩左侧穴位,排除胃内气体。2、烟叶30一50克,植物油400克,将植物油烧

热炸烟叶5分钟后,待温给牛一次灌服。3、植物油500克、食醋250克,大蒜倒汁混合一

次灌服。4、往牛的两眼角抹点烟袋油,膨胀肚子会逐渐消

失。九、疥螨病

疥螨和痒螨的全部发育过程都在宿主体上度过,包括虫卵、幼虫、

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其中雄螨有一个若虫期,雌螨有两个若虫期。

疥螨的发育是在牛的表皮内不断挖掘隧道,并在隧道内不断繁殖和发

育,完成一个发育周期约8-22天。痒螨在皮肤表面进行繁殖和发育,

完成一个发育周期约10-12天。本病的传播是由于健畜与患畜直流

行病学该病主要发生于冬季和秋未、春初。发病时,疥螨病一般始

发于皮肤柔软且毛短的部位,如面部、颈部、背部和尾根部,继而皮

肤感染逐渐向周围蔓延。痒螨病则起始于被毛稠密和温度、湿度比较

恒定的皮肤部位,如水牛多见于角根、背部、腹侧及臀部;黄牛见于

颈部两侧、垂肉和肩胛两侧,以后才向周围蔓延。

疥螨以病畜和健畜直接接触而传染。也可以通过被病畜污染过的

厩舍、用具等间接接触引起感染。另外,也可由饲养人员或兽医人员

的衣服和手传播。本病主要发生于秋末、冬季和初春。因为在这些季节,日照不足,畜体毛长而密,皮肤湿度较高,最适合疥螨发育繁殖。

牛疥螨病,开始于牛的头部、颈部、背部、尾根等被毛较短的部位,

严重时可波及全身。

症状

该病初发时,因虫体的小刺、刚毛和分泌的毒素刺激神经未梢,

引起剧痒,可见患畜不断在圈墙、栏柱等处磨擦。在阴雨天气、夜间、

通风不好的圈舍以及随着病情的加重,痒觉表现更为剧烈。由于患畜

的磨擦和啃咬,患部皮肤出现结节、丘疹、水泡甚至脓泡,以后形成

痂皮和龟裂及造成被毛脱落,炎症可不断向周围皮肤蔓延。牛只又因

终日啃咬和磨擦患部、烦躁不安,影响了正常的采食和休息,日渐消

瘦和衰弱,有时可导致死亡。

感染初期局部皮肤上出现小结节,继而出现小水泡,患部发痒,

以至牛摩擦和啃咬患部,造成局部脱毛,皮肤损伤,破裂,流出淋巴

液,形成痂皮。痂皮脱落后遗留下无毛的皮肤。皮肤变厚,出现皱褶、

龟裂,病变向四周延伸。病牛食欲减退,渐进性消瘦,生长停滞。

实验诊断

根据其症状表现及疾病流行情况,刮取皮肤组织查找病原进行确

诊。其方法是用经过火焰消毒的凸刃小刀,涂上50%甘油水溶液或

煤油,在皮肤的患部与健部的交界处用力刮取皮屑,一直刮到皮肤

轻微出血为止。刮取的皮屑放人10%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待大部分皮屑溶解后,经沉淀取其沉渣镜检虫体。亦可直接在待

检皮屑内滴少量10%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制片镜检,但病原的检出

率较低。无镜检条件时,可将刮取物置于平皿内,在热水上或在日光

照晒下加热平皿后,将平皿放在黑色背景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有无

螨虫在皮屑间爬动。

类症鉴别

(1)与湿疹的鉴别。湿疹痒觉不剧烈,且不受环境、温度影响,无

传染性,皮屑内无虫体。

(2)与秃毛癣的鉴别。秃毛癣患部呈圆形或椭圆形,界限明显,其

上覆盖的浅黄色干痂易于剥落,痒觉不明显。镜检经10%氢氧化钾

处理的毛根或皮屑,可发现癣菌的孢子或菌丝。

(3)与虱和毛虱的鉴别。虱和毛虱所致的症状有时与螨病相似,但

皮肤炎症、落屑及形成痂皮程度较轻,容易发现虱与虱卵,病料中找

不到螨虫。

治疗

①注射或灌服药物方法。可选用伊维生菌素(害获灭)或与伊维菌

素药理作用相似的药物,此类药物不仅对螨病,而且对其他节肢动物

疾病和大部分线虫病均有良好疗效。应用伊维菌素时,剂量按每千克

体重100微克-200微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