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病防治技术鹅病防治技术(一)小鹅瘟小鹅瘟又名德斯氏病,是雏鹅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出壳后4-30日龄,传播快,死亡率高,据方定一教授首次报导,1956年发生于江苏杨州市郊,大批流行,随后在广西广东、浙江、安徽等省发生,普及全国各养鹅地区,世界有几个国家对该病作了报导,但他们将该病误认为鹅流感,方定一在1961年分离到病毒,测得其直径为20-25纳米,称做小鹅瘟病毒,匈牙利地尔斯在1971年建议将其称做为鹅细小病毒。
[病原]小鹅瘟的病原体是鹅细小病毒(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完整的病毒颗粒呈六角形,没遂膜,有32个壳粒,直径为20—22纳米,病毒的基因为单股线状DNA,鹅细小病毒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很强,可耐受56℃30分钟加热处理,鹅细小病毒在不同条件下可抵抗多种化学物质的处理,在-20℃冰冻下至少能存活2年。
鹅细小病毒存在于病雏的各内脏组织、肠、脑及血液中,经免疫荧光直接染色证明,各脏器的检出率依次为肾、胰、肝脾、心肺、脑,以肾、胰、肝检出机会最多,也就是肾、胰、肝含病毒最多。
初次分离将病毒接种于12-14日龄鹅胚,鹅胚经5-7天死亡。
[流行病学]本病在自然传染的情况下只感染雏鹅,鸭和鸡不感染。
最早发病的雏鹅为3-5日龄,7-10日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以后又逐渐下降,死亡率一般为70-95%,最高达100%,20日龄的鹅发病率较低,一月以上的鹅极少发病,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年龄越大,死亡率越低。
被感染的鹅经粪便排出大量病毒,污染饲料、水源、垫料和各种管理用具,经消化道引起本病迅速传播,该病的发生大部分由垂直传播引起,成年鹅发生亚临诊感染并成为鹅细小病毒的携带者,经所产的蛋可将病毒传播给孵化室的易感雏鹅。
[临床症状]本病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三种。
1、最急性:出壳3-5天发病,发现即衰竭、倒地划动直至死亡。
2、急性:6-15天发病,精神萎顿,虽能采食,但将啄得之草随即甩去,有的拒食,行动落后,瞌睡,口渴,排灰白色、淡黄绿色米汤样稀粪,并混有气泡,肛门突出,周围被毛潮湿并粘有污物,呼吸困难,鼻孔流出浆液性渗出物,啄端色泽变暗,蹼呈暗灰色,病程1-2天,临死前可出现两腿麻痹或抽搐,15日龄以上的雏鹅病程一般为2-5天。
3、亚急性:萎顿,消瘦拉稀便秘,少数幸存者则生长不良。
[病理解剖]最急性的只在肠道发生卡他性炎症,其它器官病变不明显。
急性病变比较典型,全身呈败血性变化,泄殖腔扩张,结膜干燥,全身脱水,皮下组织充血,心脏变圆,心房扩张,心壁松弛,肝脏淤血肿大,质脆易碎,少数病历肝实质有真尖至栗粒大的坏死灶,肾脏肿大呈暗红色,少数病例肾实质有小坏死灶,胰腺淤血肿大,偶有灰白色小坏死点,肺水肿,小肠发生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有时肠内形成栓子堵塞肠管,肠管极度膨大,质地坚实,长约2-15厘米如香肠状,剖开可见淡灰色或淡黄栓子,切开栓子的中心为深褐色干燥的肠内溶物、纤维素性渗出物和坏死物,凝固形成扁平长带似绦虫,肠壁非薄呈淡红或苍白,脑膜及实质血管充血有小出血灶、坏死灶、非化脓性脑炎。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可作初步确诊,但要确切诊断必须作实验室检查。
[治疗]各种抗菌药物对本病均无治疗作用,只有抗小鹅瘟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才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每只l毫升,对早期病效果较好,晚期重病效果差。
[免疫]历史记载小鹅瘟疫苗只能被动免疫,不允许给雏鹅直免,即给母鹅免疫接种疫苗后,母鹅300天内产的蛋所孵出雏鹅有80-95%能抵抗鹅瘟。
最近两年,黑龙江省兽医卫生防疫站(哈尔滨香坊区新工街13号)生产的小鹅瘟疫苗可以给雏鹅直接免疫,其说明如下:1、性状:本疫苗为透明或冻融后微有沉淀的液体。
2、用途:本疫苗供预防小鹅瘟,对一日龄以内的雏鹅及;成母鹅均可应用。
3、用法:以灭菌生理盐水做100倍稀释,首免皮下或肌肉注射lml,二免可做10倍稀释注射1ml,雏鹅做20倍稀释注射0.2m1。
4、保存:本疫苗从制造日起-10℃以下可保存1年半,-5℃以下可保存半年,0℃可保存15天。
5、免疫期:雏鹅接种本苗后产生免疫不再发生小鹅瘟,成母鹅接种后一年内所产蛋孵育后代可产生被动免疫。
注:疫区或注射过该苗的母鹅,应于7日龄后应用本苗,病鹅拒注。
(二)禽霍乱禽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烈性传染病鸡鸭鹅和野鸟都可发生,成年禽造成的损失很大,南方各省常年流行,比方各省呈季节性流行,原因是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急性死亡率高,慢性低。
[病原]本病的病原体是多杀性巴氏杆菌,革兰氏阴性,不运动,不形成芽孢,多呈单个或成对出现,偶可形虚链状,在蛆织血掖和分离培养物中的菌体呈两极染色,有荚膜,大小为0.2-0.4×0.6-2.5徽米,本菌对化学、物理卫生因子的抵抗力不强,一般毒药都能杀死,56℃15分钟,60℃10分钟即被杀死,在密封试管肉汤培养物贮于室温2年之后仍有毒力,2-4℃能存活一年,-30oC低温可保持长时间不变味,冻干苗可保存20年以上。
[流行病学]鸡鸭鹅和野鸟都感染,鸡和火鸡易感,鸭和鹅次之,禽霍乱传播的主要来源:1、新购进带菌病禽;2、同家禽有接触的野鸟;3、禽群内有慢性带菌禽;4、鼠、猫、猪、苍蝇和吸血昆虫都是传染源;5、被污染的饲料、饮水、设备、用具和人员往来。
[临床症状]急性型:发症急,死亡快,往往看不到症状即死,病禽无神,缩颈闭眼,羽毛松乱,发热厌食,离群孤立,口腔内有粘液流出,腹泻,排黄色和绿色稀便,肉髯常肿胀,死前冠和肉髯变青紫色,慢性的肉髯,翅和腿关节肿胀,鼻流粘液,呼吸困难,中耳感染则引起颈扭转或斜颈。
[病理解剖]急性:心包液增量,心冠和心内外膜有出血点或块状出血,肝肿大,有灰白色和黄白色坏死点,十二指肠出血瘀血,肠内溶物含有血液,肺充血,出血和炎性变化。
慢性:鼻窦和肺有炎症变化,面部水肿,关节肉髯发生肿胀,含有干酪样渗出物,中耳和颅骨局限性感染。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和细菌学检查,对急性死亡的可自心、肝、脾和骨髓等部位分离细菌或作肝压片经瑞氏染色后观察可见两极浓染球杆菌,慢性病例只能自病变部位分离细菌。
[治疗]1、链霉素2-3万微克/公斤,肌肉注射每天1-2次,连用2天。
2、青霉素3万单位/公斤,肌肉注射每天4次,连用2天。
3、金霉素40毫克/公斤,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2天。
4、氯霉素20毫克/公斤,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2天。
注:青霉素和链霉素混在饲料中喂给无效。
5、磺胺二甲基嘧啶钠混料喂为0,1-0.2%,混水饮为0.04-0.1%,连喂2-3天(大剂量如0.5%的磺胺连用3天以上则有毒性作用)。
6、喹乙醇30毫克/公斤,口服每天一次,连喂2天。
[防疫(免疫)]养禽场若无禽霍乱发生时,不需要用苗,若曾发生过禽霍乱则应进行疫苗接种,常用的苗有弱毒活菌苗和灭活菌苗。
弱毒活菌苗有三种:1、731禽霍乱弱毒菌苗,免疫时用生理盐水稀释,作皮下注射,免疫期为3个月,该苗也可傲气雾免疫,气雾尧疫用蒸馏水稀释。
2、833禽霍乱弱毒菌苗,免疫时用生理盐水稀释,作皮下注射,该苗安全和免疫原性好,是较理想的弱毒菌苗。
3、G190E40禽霍乱弱毒菌苗,免疫时用20%氢氧化铝胶盐水稀释作肌肉注射。
灭活苗有两种:1、禽霍乱油乳剂灭活菌苗;2、禽霍乱荚膜亚单位苗,按其说明使用。
在短期预防可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高免血清,每只2ml,预防期为7天。
(三)大肠杆菌病本病是一种大肠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有原发也有继发性)主要危害成年母鹅,表现为成年鹅的生殖器官病和雏鹅的下痢,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率在10-67,4%,死亡率在8.6-49.7%,个别严重的鹅场可达50%左右,多取慢性经过,本病除引起死亡外,还导致产蛋量、受精率、孵化串和育雏率下降,因此,本病对发展养鹅业危害甚大。
[病原]本症的病原体是大肠埃希氏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大小为2-3×0.6微米,为卵圆形或杆状菌,呈单个或成双排列,无芽胞、无荚膜,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有的菌珠在血液琼脂上表现有溶血性,细菌广泛分布于病鹅卵巢、输卵管、腹水、阴茎及眼结膜等处,从心血、肝、鹅胚的死胚中能分离到本菌。
[流行病学]本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对干燥的抵抗力很强,在粪便、垫草、土壤、圈舍尘埃及孵化器的棉毛、蛋壳碎片上可长期存活,对其它禽类都可感染,死亡高峰多在春节前后和产蛋高峰期,新留种鹅的死亡率高于老年种鹅,母鹅比公鹅死、亡率高,寒冷季节喂料不足,多发病,误注疫苗,如给鹅注射鸭瘟疫苗可导致大批死亡,其传播途径为消化道,被污染的草料水及孵化设备(垂直传播)以及交通工具等。
[临床症状]急性:死亡快,死后泄殖腔内有硬壳或软壳蛋滞留。
亚急性:精神沉郁,食欲下降,不愿走动或在水面上浮游不动,离群呆立,后期食欲废绝,眼睛凹陷,脱水,排泄物有蛋清、凝固蛋白,蛋黄呈煮蛋汤样,肛门周围羽毛常潮湿沾染,着恶臭排泄物。
公鹅阴茎充血肿大2-3倍,露于体外不易回收,露在外面的阴茎呈黑痂,阴茎基部有大小不一的黄色脓性干酪样结节,雏鹅主要表现精神不好,站立不稳,头向下弯曲,嘴触地,口流清水,呼吸困难,气喘,发出呼噜声,拉黄白色稀便,病程短,疾跑伸颈,随即倒地而死。
慢性的少数病例可延长到10天以上,最后多因衰竭而死。
[病理解剖]卵黄性腹膜炎,肠粘膜上有针尖大小出血点,卵子变形,呈灰、褐、酱等异常色泽,腹腔有凝固性硬块,有卵黄碎片,肠管粘连,雏鹅气管有黄白色带泡沫的分泌物,肺气肿,肝质脆、肿大,表面有出血和坏死斑,脾充血肿胀,有肺炎变化,组织学检查,心肝脾肺组织中可见到炎性细胞浸润及化脓性坏死灶,心脏出现纤维索性心包炎、肝包膜炎,包膜混浊,纤维素沉着。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解剖虽能做为初步诊断,但难以确诊,所以要想达到真正确诊必须做细菌学检查。
[治疗]据ErganiS(1989)报告,在试验的35个菌珠中,大多对氯霉素、四环素、链霉素、氨苄青霉素、红霉素、甲基苄氨基嘧啶和新诺明均有抗药性,但对庆大霉素和萘啶酮酸都有高度敏感。
据张知良报道:氯霉素、土霉素均有疗效,呋喃唑酮拌料喂服也有效,肌注链霉素,同时口服呋喃唑酮疗效更佳。
[防疫(免疫)]针对鹅大肠杆菌病的疫苗,目前我国只有一种氢氧化铝甲醛菌苗(本苗是用免疫原性良好的多杀性巴氏杆菌接种适宜的培养基培养,加甲醛溶液灭活后,再加氢氧铝胶制成的氢氧化铝灭活疫苗)母鹅在产蛋前15天左右肌肉注1ml。
(四)曲霉菌病曲霉菌病见于多种禽类和哺乳动物,幼禽尤为常见,发症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本病特征是肺和气囊广泛性炎症和小结节,世界各国广泛流行,我国也广泛存在,南方潮湿地区,时常在鸡鸭鹅群中暴发,当蛋保存条件差的情况下,蛋壳污染曲霉菌较严重,可从死胚中分离到烟曲霉和黄曲霉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