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转变政府职能 营造优良发展环境 调研报告
某某市纪委 监察局
近几年来,我们某某市委市政府把转变政府职能改善
经济发展环境作为工作重点,通过深入开展治理经济发展环境“百日活动”,实施重点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同比增长23.5%,在全省综合排名进入“十强县”行列。 一、转变政府职能营造优良发展环境工作的主要做法 几年来,我们某某市坚持以建设廉洁、高效、服务型政府为重点,以治理经济发展环境为突破口,扎实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开展“百日活动”。去年以来,某某市集中开展了治理经济发展环境“百日活动”:一是减负,清理收费。市纪委牵头组成9个调研组,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经清理,保留收费部门34个,收费项目136项,取消收费项目53项,降低收费标准3项,对25项弹性收费一律执行下限进行规范,年可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近200万元。二是定责, 2
清理权力。对行政权力运行中存在的权责不清、超越职权、滥用职权问题,对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征收等13类行政权力重新进行执法主体确认,有35个单位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得到确认,对市规划处等9个非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许可权的行为进行了纠正,对涉及28个部门的219项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的许可和审批时限统一进行限定。三是清人,核定执法资格。对1200余名行政执法人员进行《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监察法》等综合法律知识培训学习和闭卷考试。有31名考核不合格人员和35名未及时参加考核人员被暂停行政执法资格。由各行政执法单位开展自查,重点检查是否有临时工、合同工和聘用人员参与行政执法,市运输管理站等6个单位自查阶段清退不合格执法人员11人。四是建制。制定并实施《某某市行政自由裁量行为规范》,全面推行自由裁量行为集体讨论制和听证会听证制。 (二)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在思想上,开展“大讨论”。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我应该怎么做”大讨论,大讨论中重点解决“谁服务谁”、“谁需要谁”、“谁养活谁”的问题,坚持抓住主题不跑题,坚持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名干部。在监督上,规范行为。建立健全了“首问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失职追究制、服务承诺制、办事公示制、否定报批制、限时办结制、AB角制”8项改进工作作 3
风、提高工作效率的办公制度。设立举报电话、开通环境与行风热线、开辟纠风直通车、开展网上投诉,征集影响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线索12条。在制度上,建立长效机制。先后制定并实施了《某某市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十条禁令》、《某某市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暂行办法》、《某某市涉企行为若干准则》等9个规范性文件。四是抓改革,强化服务。投资近500万元,新建了2000平米的某某市行政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共设47个窗口,现已有34个部门入驻办公,截止目前,已办理审批、许可和服务类事项13,400件。投资近300万元加强了电子政务建设,现政务网累计发布政策文件和政务信息4000多条(份)。 (三)建立健全落实机制。首先强化领导机制,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市纪委书记、市政法委书记为副组长的改善经济发展环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改善办。同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领导责任,明确规定各级党委、政府、市直各部门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其次强化领导联系制度。建立和完善了领导干部联系大企业、重点民营企业、重点大项目和重点税收大户的制度,制定印发了《关于建立市领导(部门)对口联系重点企业的通知》,全市28位市级领导都落实了对口联系的企业,针对企业的实际主动搞好对口服务。第三强化考核机制。坚持实行量化考核,制定并实施了 4
《某某市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量化考核办法》,并将改善经济发展环境考核与各单位领导班子考核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结合起来,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 二、当前转变政府职能营造优良发展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发现,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由于政府职能转变的不“到位”,直接造成一些“缺位”、“错位”、“越位”现象的发生。这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意识差,服务不到位。一是服务意识不强。存在着表面热情、内心淡漠,口头热情、行动冷漠的问题。有的部门和服务窗口缺乏主动性,坐在办公室等待的多,主动上门服务的少。二是工作墨守成规。在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的新形势下,依然习惯于老办法、旧框框,缺乏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三是部门纪律不严。存在行政不作为或者慢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办事看人情,以感情代替政策,以关系决定亲疏。 (二)政务不够公开,办事效率低下。一是一些部门仍然存在环节繁琐、办事拖拉的现象。比如,一个企业要开张营业,正常要涉及10个以上的行政管理部门。一套建设手续批下来要盖26个章,签10份以上合同或保证。有人戏称机关办事是:企业、群众跑来跑去,领导批来批去,部门转来转去,开会议来议去,问题是哪里来哪里去。二是部分工 5
作人员办事不求效率。有些单位的个别中层干部工作节奏缓慢,遇事推诿,只求一般过得去,不求高标准过得硬,工作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推一推、动一动,甚至推而不动。三是部门之间推诿现象不断。部门之间对一些难以处理或处理比较麻烦的事项,往往是假以理由一推了之。四是少数工作人员工作马虎,引起失误。由于前一环节的办理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工作马虎导致后一环节工作无法进展或是错误开展,使群众要办理的事项久办未果。 (三)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发挥不充分。一是部分窗口未发挥服务功能。行政服务中心自正式成立以来,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已基本进入中心,设立窗口33个,但部分窗口工作人员只是收发员、登记员,没有发挥办事员的作用,使群众办事仍旧要找到机关职能科室进行办理。二是并联审批功能使用不明显。并联审批即缩短了审批时间,同时也减少群众奔波的劳苦和麻烦,但是往往没有发挥这个功能。三是网上审批程序开通实行缓慢。行政服务中心33个入驻部门实行网上审批的并不多,其他部门窗口实行单一式的窗口现场受理办理程序。 (四)依法行政有待提高,问责力度亟待加大。 依法行政观念淡薄,政府职能“越位”。一是政府部门未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滥用职权,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直接干预市场主体行为,甚至直接与民争 6
利;二是政府为追求行政管理效率和实际处理效果,超越职权采取强制措施。三是行政审批、许可权过多过滥、随意性过大。 问责力度不大、制度不完善。一是问责主体不清晰。对问责主体的定位不当或缺位,容易导致问责不实或问责不公。二是问责内容不完善。关于问责内容的规定多定性描述,缺少定量标准。三是问责程序不健全。问责机制的启动程序尚不健全,没有形成公开透明的问责程序,部分地方没有对问责程序作出明确的规定。四是问责规则不具体。影响了责任的正确认定和追究。五是问责后果不规范。在问责制度与相关党纪政纪、法律措施的衔接上存在不足,以至于有些问责方式比较宽容 ,惩罚力度偏小,影响了问责的社会效果。六是问责力度不平衡。问责面前不平等,问责过程中非程序化和非理性的情感化现象比较严重,问责不严、究责不彻底,使问责效果大打折扣。 上述这些问题尽管发生在少数部门和干部身上,但影响很坏。如果放任不管,势必影响到政府开明、开放的形象,势必阻碍和损害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对此,我们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形势,找准问题,对症下药,克服环境不优、作风不良、效率不高的问题,创造一流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7
三、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建优良经济发展环境的对策建议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长抓不懈,工作力度要再加大,创优范围要再延伸,整改措施要再创新,着力解决影响改革和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所有创业者“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为市域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一)提高认识,牢固树立服务发展的大局意识。 充分认识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意义, 树立政府“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的观念,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加强行政效能监察,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机关行政服务水平, 一是提高服务水平,营造高效便捷的服务环境。一要提高服务质量。积极推行服务承诺制、岗位责任制、首办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把服务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对企业多一些扶持,少一些卡压,多讲怎么办,少讲不能办,切实把服务窗口前移,满腔热情地为企业和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多办事、办成事。二要提高服务效率。继续完善并联审批制,健全完善工业项目审批代办制,进一步完善电子监察系统,使之具备实时监控、预 8
警纠错、绩效评估、信息服务、投诉处理、视频监察等多种功能,全面提高服务效率。 二是规范执法行为,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一要规范行政收费行为。加大收费项目清理力度,全面推行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公示制、联合收费和统一收费制度。二要规范执法程序。各行政执法机关对企业的执法检查须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领导小组批准。推行综合执法检查制度,严禁执法部门内设机构各自单独检查。推行首错帮助、改过免罚、重大行政处罚审查备案制度,体现人性化执法和人文关怀。三要规范执法人员自身行为。加强执法人员业务培训,实行执法资格认证制,做到持证上岗、亮证检查。 三是推进改革创新,营造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坚持“放心、放胆、放手、放活”原则,优化经济发展政策环境,树立亲商、敬商、安商、暖商的良好风气。一要抓紧完善有关政策。紧扣资金、土地、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深入摸底,广泛调研,进一步修订完善某某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工业园发展扶持办法、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规定,为投资者创造更好的条件,拓展更大的空间。二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要不断强化“小政府、大社会、全服务”的理念,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三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和精减力度。要分类制定保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