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GIS的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简析

基于GIS的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简析

基于GIS的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简析发表时间:2018-07-09T16:15:24.8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5期作者:安宇航[导读]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交通体系也不断完善,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武汉科技大学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摘要: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交通体系也不断完善,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这种现象在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就表现的更为明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城市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交通可达性也就越好。

本文拟在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来对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以使我国的城市交通可达性得到更好的改善,使我国的交通网络变得更加完善。

关键词:GIS;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交通可达性;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所谓交通可达性通常指的是从一个地区利用某种交通工具到达另一地区的快捷程度。

这一指标不仅体现出两个城市之间交通网络的完善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交通可达性不仅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同时还会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与文化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促进我国方方面面的发展。

在这一形势下,各个领域都加大了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

在当前的研究成果中,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交通可达性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密切关联。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运用GIS技术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研究背景当前,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有286个,这些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大都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1]。

同时这些城市的交通便利程度的发展也是相当不平衡的。

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快捷性与便利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当前我国各个地市一方面都应该重视对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工作,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都应该充分发挥经济优势为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创造条件。

本文就旨在通过对这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与交通可达性进行分析,并对这两组数据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关系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对之间呈现出来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2]。

本文所选取的经济发展水平测量指标主要包括286个地市在人均GDP、资源配置效率、工业生产总值、居民平均工资水平、城市就业率、地市生产总值、地市恩格尔系数等。

而衡量地市的交通可达性时主要对该地市的公路运输、航空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等每年的货运总量与客运总量进行分析来判断。

通过对各个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可达性中的多个维度的比较,从而得出二者之间关系的准确结果。

二、研究方法(一)引用GIS技术判断各地市5小时的交通可达性在本文中通过对相邻地市之间的距离、交通方式等数据的提取及分析,假设各地市之间的路途都是相同材质的(步行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四千米、公路运输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八十千米、铁路运输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就是千米,水路运输平均速度是每小时一千米),那么从一个地市的市政府所在地出发到另一个地市的市政府所在地所需要的平均时间设为5小时[3]。

(二)各个地市的交通运输客货运输总量各个地市的交通运输客货运输总量是衡量该地市的交通运输可达性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因此,只有清楚的知道该地市的客货运总量后,我们才能了解到该地区的交通可达性。

在对这一指标进行运算时,我们可以假设有某城市z,z城每天的客货运输总量为Tz,在每年的运输总量中,公路客运量为Gz、铁路客运量为Oz、水路客运量为Sz,每年的货运总量分别是G`z、O`z、S`z,那么z城每天的客货运输总量就可以表示为:Tz=(Gz+Oz+Sz)+(G`z、O`z、S`z)/365z=1,2……,n将5小时交通可达性与每天客货运输总量在每年中所占的比重设为M、N,在本文中将M、N分别设定为0.62和0.43。

最终通过这些条件就可以求出每个地市的交通可达性。

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上文中所说的对各个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衡量时所参照的几项指标对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量,运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出的各项数值进行分析,经此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就是本次研究中的研究结果。

三、研究城市通过对吉林省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进行分析了解,区域交通可达性能够反映出城市间的人员、物品、资金等方面的流动的难易程度,交通的可达性了影响城市经济的流通。

可以通过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测算吉林省城市的时间距离,还可以通过可达性系数有效的反映出各个城市的可达性水平的实际数据,并且分出高低,所以通过加权平均时间的表达式能够直观的反映出问题。

根据吉林省的实际情况了解后,通过测算公路交通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的指数、可达性系数,然后对通过公式对两者进行加权,最后就能测算出综合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指数和可达性系数了。

(1)关于引力的研究在对吉林省进行研究时,应当采取一定的模型来进行更合理的处理问题,更直观的得到答案,所以针对于吉林省我们可以先选取引力模型来进行对各个城市之间经济的关系量,把吉林省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的综合质量作为质量指数,然后我们可以通过选用吉林省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综合质量作为质量指数和距离来对关于引力的研究实验,通过运用公式的方式可以表达出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强度,然后我们可以通过对于两个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的强度和两城市间的综合质量的指数还有两城市间的距离等数据可以有效的计算出关于经济联系的隶属度。

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对想对某一城市的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进行分析了解,应当先建立一个引力模型,通过合理的方式可以更容易、更直观的将问题简单化,最后得到正确的答案。

(2)关于可达性的测算和分析了解通过对于吉林省各个城市的可达性水平的分析。

可以了解到吉林省的大部分城市都是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的。

长春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为3.5小时,可达性系数为0.64,通过对于其中长春市的具体数据分析更够更全面的体现出长春在全省的交通网络中存在着比较大的优势和属于交通的重要中心位置。

但是对于吉林其他西北部等城市的可达性却比较落后,其加权平均旅行时间达到了五小时以上,而且可达系数要大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所以对于吉林省各个城市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可达系数的分析能够全面的了解到其主要的影响是由于受地理位置和经济中心城市的距离、主要交通设备的通达度低等因素造成的。

吉林省城市的加权平均数有着规律性的变化,其中以吉林中部为中心,往西北部和东南部和东部的加权平均数越来越大,可达性系数由长春向外逐渐降低。

通过引力模型和关于对吉林各个城市的分析,运用城市间的联系强度和联系隶属度进行计算,并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的应用来对城市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进行充分的了解。

四、研究结果通过对吉林省的了解,并且进一步根据有效数据分析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研究,根据上述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我们通过对所得出的各项数值进行分析与整理,得出了以下结论:当前,在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城市有32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适中的有97个,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有157个。

在城市交通可达性方面,可达性较高的城市有57个,可达性中等的有95个,可达性较低的有135个。

此外,通过该研究我们同时还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大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一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沿海地区交通完善程度较高提供了依据[4]。

我们在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可达性进行分析时,通过二者在数量上的相关性就可以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可达性之间是存在着必然联系的,一般来说,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相应的交通可达性也就越高。

这一联系可能是因为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的越好,就有可能在完善交通线路问题上投入更多的资金,而交通线路的完善必定会促进该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在经济往来的过程中,就会更好的促进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对我国地级及以上地市的城市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二者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

因此,在今后各地市如果要想实现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必须要关注当地的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在对交通建设时还要进行相关制度的约束和技术上的支持,只有全面的进行对交通运输网的管理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交通运输所提出的高俅也越来越高。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加强了对于交通运输的投入以及关注,使我国的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一个城市的交通可达性往往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本文基于GIS空间技术对我国地级及以上的城市交通可达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从中我们发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根据这一研究结果,我们在今后的交通管理过程中要更加充分的发挥经济优势,促进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1]刘传明,张义贵,刘杰,等.城市综合交通可达性演变及其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分析-基于"八五"以来淮安市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12):2028-2033.[2]刘传明,曾菊新.县域综合交通可达性测度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对湖北省79个县域的定量分析[J].地理研究,2011,30(12):2209-2221.[3]王振波,徐建刚,朱传耿,等.中国县域可达性区域划分及其与人口分布的关系[J].地理学报,2010,65(4):416-426.[4]程钰,刘雷,任建兰,等.县域综合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格局研究-对山东省91个县域的定量分析[J].地理科学,2013,33(9):1058-1065.[5]卢茜,林涛.基于交通可达性的上海郊区新城房价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9(4):426-431.[6]宋佃星,李强,延军平.陕西省公路交通可达性时空演变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3):36-41.[7]陈洁,陆锋.京津冀都市圈城市区位与交通可达性评价[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2):53-56.[8]潘竟虎,石培基,董晓峰.中国地级以上城市腹地的测度分析[J].地理学报,2008,63(6):635-645.[9]沈惊宏,陆玉麒,兰小机,等.区域综合交通可达性评价-以安徽省为例[J].地理研究,2012,31(7):1280-1293.作者简介:安宇航(1996-10-05),男,汉族,籍贯:河南漯河,学历: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交通工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