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师范大学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实施方案

师范大学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实施方案

长春师范大学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全面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学校的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着力培养高质量人才,特制定《长春师范大学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坚持内涵式发展,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工作中心地位的理念,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突出特色发展,全面推进我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力争在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工作方面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教学型、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建设目标进一步深化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专业、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强化素质教育和实践育人环节,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学改革研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我校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高教强省和人才强国提供智力支持。

三、重点任务和措施(一)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1.建设目的坚持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为全面提高学校的本科人才教育质量提供有力保障,达到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教学评价都以本科教学工作为中心的效果。

2.建设内容和措施(1)建立定期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的机制每年召开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校长办公会,听取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汇报,确定年度教学工作重点,研究解决本科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学校每年召开一次全校性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围绕重点工作开展研讨,推进全校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完善全校重视本科教学的体制机制。

(2)制定本科教学工作奖励办法制定《长春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奖励办法》,激发教师对本科教学投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奖励在本科教学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

鼓励教师从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型教学向创新性教育的研究型教学转变,产出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和改革成果,实现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

(3)突出学院在本科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院长作为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科教学和专业发展等进行统筹规划;学院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体教师参加的教学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学院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工作。

(4)建立相关部门协调联动的保障机制开学前校领导班子带队、各部门联合检查本科教学工作落实情况;每学期召开相关部门联席会议,通报情况,协调解决具体问题;通过师生来访和座谈、调研等方式,及时了解、反馈和解决教师、学生关心的教学问题;建立教务部门与学生部门学业会商制度,对特殊学生的学业问题定期会商,及时解决和化解部分特殊学生因学业问题可能导致的校园突发事件,维护校园的安全、和谐、稳定;建立本科教学应急保障机制,解决其他突发教学问题。

(5)加强人才培养经费保障增加对人才培养经费的投入,切实保证教学工作必需的各项经费;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实践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加大对教学改革所需经费的支出力度,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增加经费使用透明度,提高教学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

(二)加强专业建设1.建设目的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增强专业自我发展能力,坚持教育创新理念,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质量求发展,以特色创一流,进一步突出教师教育特色,文理并重,文、理、教育、史、管、法、工、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结构;构建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与教学资源、教材、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建设内容和措施(1)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探索多样化、个性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促进人才培养体制、层次、类型和结构等方面的优化上,探索“多模式+多机制”的多样化人才培养形式,即多模式——大类招生培养、协同合作培养;多机制——分层培养、学科复合。

(2)全面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认真探索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质量标准,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趋势,以培养学生“能力导向”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明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并完善与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3)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使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

(4)加强宏观调控,加大专业建设专项经费的投入加强专业建设的宏观调控,整体上把握专业建设思路,特别是要加强专业结构的调整,按专业的一级门类和二级门类进行专业的管理和建设,对不同类型的老专业与新专业,以及专业设置都要有不同的实施计划。

要确定专业的发展方向,拓宽专业口径,形成专业特色。

除加大专业的硬件投入外,特别要加大专业的软件投入,继续加大包括实验室、实习基地、课程建设、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投入。

(5)加强教学基本文件建设学校要根据学科发展趋势与专业定位不断调整教学基本文件内容,适应学分制改革要求,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要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寻求专业突破口,将教学内容与学科专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充分反映学科前沿及专业发展动态。

(6)加强市场需求预测,强化专业建设建立专业建设的市场预测机制,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学校和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产学研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7)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进一步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推进与澳、俄、法、西等多个国家的学生交流活动;支持中外大学间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联授,扩大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三)推进课程建设1.建设目的加强由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和核心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优化和创新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我校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

2.建设内容和措施(1)加强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根据学校学科专业的布局,根据大学科门类标准统一规划,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突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同时,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尽快将本学科新的优秀学术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去。

(2)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以名师名课为基础,建设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培育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成2到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通过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和新颖性。

按照资源共享课的技术标准,对学校已经建设的各级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在更新完善精品课程的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基础上,使其建设成为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推动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

(3)深化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改变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法,倡导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先进教学方法,倡导个性化教学,突出强调师生的互动与交流,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着力发展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质疑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表达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提高教学效果;进行考试方法改革,根据课程自身特点,改革考试内容、形式、手段和方法,构建科学的、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考试评价体系。

(四)强化实践育人1.建设目的树立实践育人的观念,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增加实践教学经费,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实验室条件建设,拓宽校外实践渠道,努力实现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拓展第二课堂教育,建设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促进大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设内容和措施(1)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继续加强现有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配齐配强实验教学队伍,重点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发挥优势,使现有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水平达到省内同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领先水平;增设质量高的研究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提高实验课质量;开展与高校、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建设协同创新平台;重点建设成效显著、优势特色明显、受益面广泛、影响面宽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使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有新的突破。

进行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全面强化全校实验室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加强实验室条件建设,提高实验仪器设备利用效能。

加强实验室开放管理,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学科竞赛提供良好条件。

(2)加强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拓展渠道,建设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增加校外实习基地数量;整合各类实践教学资源,促进资源共享,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联合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社会有关部门合作建设大学生实习基地;加强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努力建设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

(3)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鼓励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保持每年至少支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0项,争取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构建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支持体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提供政策、资金与条件支持。

(4)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创新人才培养从本科生教育开始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鼓励他们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启动教师科研项目支持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吸纳大学生进入教师科研项目组,促进教师科研项目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相结合。

(5)设立大学生各类学科竞赛专项基金制定大学生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设立竞赛活动专项基金;支持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等竞赛,扩大学生的参与范围与人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