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书中科院

完整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书中科院

(完整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书(中科院)展,这就决定了中国以职业为基础的阶层结构具备了现代化阶层结构的基本构成。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第三产业还不是很发达,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特别是第一产业的从业人数过多,人均国民收入还比较低,市场经济正在发展和完善之中,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有一些遗存物,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市场化程度还会有一个大的提升,城市化还处在起飞阶段,这些也都决定了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还处于较低的现代化水平。

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来看,社会阶层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是相匹配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阶层结构的发达程度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第三产业将会越来越发达,会使各个职业的比重出现比较大的变化,从而影响和改变各阶层的比例。

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来说,阶层比例的变化是必不可少的,其中社会中间层的规模会大大扩张,农民阶层和贫困层的规模会大大缩小,一些过渡性群体会逐渐融合在其所属的阶层之中。

如果中国社会阶层比例没有出现这样的变化,那就意味着中国现代化还没有实现。

现代化的社会阶层位序已经确立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雏形还体现在社会阶层位序的确立上。

所谓社会阶层位序指各个阶层在社会地位等级中的排列次序。

阶层位序取决于各个阶层拥有的文化资源、经济资源与组织资源数量,拥有三种资源数量越多的阶层,其阶层位序就越高,反之越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阶层拥有的资源量不可能是绝对均等的,其差别将长期存在。

在现代化社会,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企业主和经理人员阶层,于他们拥有的组织资源、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最多,所以一直处于最高或较高阶层的位序,农业劳动者阶层和产业工人阶层于拥有的资源量有限或比较少,所以阶层位序就比较低。

目前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基本上呈现出这样的位序,表现在他们之间的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上。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私营企业主、经理等阶层不论在收入上还是受教育水平上都属于比较高或最高的。

只是这些阶层之间的位序在各地有所不同。

例如,在深圳,私营企业主阶层在教育和收入方面都是最高的;而在合肥,他们的教育水平是最高,但收入水平并不是最高的。

这是因为,虽然合肥科技人员创办的民营科技企业较多,但这些企业都是新办不久,所以他们的收入还不是很高。

在汉川和镇宁,私营企业主不处于最高位序,处于社会阶层结构中的最高位序的是国家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

现代社会流动机制已经出现,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社会流动机制在传统社会,个人的身份以及随生而来的社会关系等“先赋性因素”是决定其阶层地位的主要因素。

在改革前,中国实行的是身份分层,凡出生农民家庭的人都是农民,凡出生在工人、干部家庭的人一般就是工人和干部。

农民想转变为工人和干部,工人转变为干部,都是很困难的,中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制度性篱笆。

这样的社会流动机制,与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所需要的社会流动机制有很大的差别,也是很不公平、很不合理的,因而严重地限制了人们通过努力奋斗获得向上流动的积极性和动力,从而也影响了国家的发展活力。

在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尽管各社会阶层的位序已经稳定,但作为某个阶层的个人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在现阶段的中国,尽管先赋性因素还在继续影响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但是,“获致性因素”对社会流动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主要因素,一个人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聪明以及能力,就有机会向上流动,也就是说,社会流动机会是面向所有的人的,是开放性的,不受个人的出生身份和家庭背景限制。

改革开放后,中国改变了以“身份”论阶层和划分阶层的做法和机制,社会流动的渠道越来越开放,也越来越多,尽管还存在许多制度性限制和障碍,但是只要通过努力奋斗,只要有能力,每个人都有改变其社会地位的机会和可能。

农村孩子可以参加高考,上大学,然后就有可能进国家机关,成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也可以去当专业技术人员,还有更多的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经商,成为工人、个体户甚至私营企业主等,城市居民有更多的机会来改变自己的阶层地位,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

据有关调查表明,“出身蓝领家庭的青年有大约一半继承父业停留在蓝领阶层,另一半上升流动进入白领行列”,在城镇,“有约30%的体力劳动者上升流动进入了非体力劳动者行列”。

当然,机会和风险是并存的,随着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变,就业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因而难免会有人因竞争失败而向下流动,不过这样的人终究只是少数,而且他们只要通过努力,还是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地位的。

不管怎么样,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能力主义评判原则逐渐取代身份主义原则,成为社会流动的重要机制,这是符合现代化要求的,也是中国保持持续发展活力的需要。

我们的调查还表明,大多数社会成员对市场化的收入分配和社会分化机制比较认同,甚至已从内心深处表示接受。

这种观念的变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源和保证。

例如,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较多地倾向于不同意“贫富差距大还不如吃大锅饭”的说法。

在合肥,倾向于同意这一说法的人仅占%,相应地,倾向于不同意的占了%。

而在汉川,持这两种态度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分别为%与%。

当然,不同阶层的态度结构也有所不同,在合肥,私营企业主阶层已经彻底否弃了大锅饭意识,基本否弃大锅饭意识的其他阶层还有经理人员阶层、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阶层,这几个阶层中倾向于同意上述说法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分别为%、%与%,亦即有90%以上的被调查者都倾向于不同意。

相对而言,国家和社会管理者、个体工商户、产业工人和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还有一定的大锅饭意识,其中倾向于同意上述说法的人所占比例分别为%、%、%与%。

在汉川,私营企业主阶层也是基本否弃大锅饭意识的阶层,另外,经理人员阶层的大锅饭意识也很淡,在这两个阶层中,倾向于同意上述说法的人分别仅占%和%,而倾向于不同意的人分别占%和%。

其他各阶层则都有一定的大锅饭意识,其中,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商业服务业员工和个体工商户阶层的大锅饭意识还比较浓厚,倾向于同意上述说法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分别高达%、%和%。

从上述分析来看,个体工商户的情况有点特殊,在两个地方都是大锅饭意识相对较为浓厚的阶层。

这可能反映了以下现实:目前,他们中的许多人实际上是下岗职工,与以前的职业地位相比,现在有一些失落感;在目前的宏观条件下,他们的经营活动比较艰难。

但总的说来,大多数被调查者都是宁愿贫富差距大一些。

也不愿意再吃大锅饭。

而且,还可以说,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方,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职业领域,被调查者的大锅饭意识相应较弱。

以上六个方面的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一个具有活力、结构形态相对合理的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在中国逐渐显露出来,可以说,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已经形成。

这个雏形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社会中间层不断壮大以及社会流动机制合理化,在这样的社会阶层结构中,人们的社会流动机会比以前更多了。

但是,应该看到,这样的社会阶层结构与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一些距离,其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

在中国,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的最终形成,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期间还有很多变数和可能性,这意味着一个现代化阶层结构的形成还需要国家精心地去培育和引导。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现代化建设进程还不相适应从上文对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描述和分析可以看到,中国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还仅仅是一个雏形,与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理想形态及其运行机制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内部还存在诸多的不合理之处,明显具有过渡性、自发性和半封闭性等特点。

相应地,这个结构雏形还有许多方面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还不相适应。

现代化的国家需要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继续发展完善之中,社会阶层结构同样还处在不断变迁的过程中。

那么,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将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演变呢?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前言关于阶级、阶层结构的分析和研究,向来是中国共产党在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毛泽东选集》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在这篇纲领性的文献中,毛泽东同志通过对当时中国阶级阶层形势分析,指出了在进行民主革命时期要\依靠谁,团结谁,打倒谁\这一革命的首要问题,为我们党进行革命并取得胜利奠定了阶级路线基础。

经过20多年的革命斗争,我们终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实践证明,这条阶级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土地改革,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经过国家工业化建设,我们国家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大变化,逐步形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

这是同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基本类似的,并没有形成现代社会阶级阶层结构。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些阶层分化了,有些阶层新生了,有些阶层的社会地位提高了,有些阶层的社会地位下降了。

整个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社会分化和流动的机制变化了,社会流动普遍加快。

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经济、政治关系发生了并且还在继续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正在向与现代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方向转变。

正确认识目前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的变化,正确认识各个社会阶层的地位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向,正确认识各个社会阶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作用,从中得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阶层结构的科学结论,有利于加深我们对当代基本国情的认识,有利于我们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政策。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通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认识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认识这些变化对我们党和政府实行的政策和管理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并据以形成新的理论和新的经济社会政策,用以协调好党和政府同社会各阶层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

应当指出,现阶段我们研究社会阶层结构的目的与革命时期不同,已经不再是为了革命斗争的需要去分清敌我友,而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目标,安排好协调好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和关系,以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保证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治久安。

199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同志,指示社会学研究所要进行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

经过酝酿准备,在院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社会学研究所于1999年初成立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从此开展了这个重大课题的研究。

三年来,课题组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阶层和社会结构的理论,并对国内外有关社会阶级阶层问题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分析和整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