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家规正家风心得体会
立家规正家风心得体会(精选3篇)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从
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
呢?以下是为大家的立家规正家风心得体会(精选3篇),欢迎大
家分享。
家风家规是代代相传的精神滋养。对人的成长而言,家风、学
风、社会风气的影响,有一个不断进阶的过程。家风主要是对人生
的启蒙,学风是对人生的充电,社会风气则是对人生的淬炼。
从当前来看,家风与学风的衔接,是亟待研究的问题。只有二者
互为补充,个人才有强大的精神积淀去阅读社会。日前,北京市西
城区教育工会在北京四中举办了以“黼国黻家,栉风沐雨”为主题
的家风大家谈活动,教育专家与学校师生一道,畅谈家庭教育心
得,共论家风建设路径。现摘编几篇,与读者分享。
别失去欣赏孩子的能力。《朱子治家格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家
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家庭教育的前提,是有一个良好
的亲子关系。否则,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无法实施。然而,许多父母
随着孩子的成长,慢慢地失去了欣赏孩子的能力,这让良好的亲子
关系也失去了依存。
父母不欣赏孩子的原因,一是现实与期望的差距,二是面子。有
人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久而久之,觉得孩子一无是处。经
常有家长说这样的话:你看你,都考成这样了,还天天美!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马拉松比赛的话,小学或初中阶段相当于前
5公里。42公里的比赛,前5公里跑第一名或最后一名,重要吗?
作为过来人,教育者和家长其实都清楚,一个人未来的发展,与
小学或中学时代的考试分数不能画等号。可是做家长的,怎么就在
孩子的分数面前失去理智,让愤怒扭曲了人性,让自己失去了欣赏
孩子进步与成长的能力呢?
以胸中格局行不言之教。在优秀的家长身上,能发现共同的特
点:比如夫妻恩爱和谐,带给孩子阳光心态和安全感,孩子也会对
他人更信赖与亲近。比如家长有长远的眼光和格局,更重视孩子心
灵的成长,不是光看眼前的成绩,也不只是关心孩子的物质需求。
家长自己或工作中有追求,或生活中有情趣,能行不言之教。再
有,就是尊重孩子,给孩子充分的信任,支持孩子的尝试,与孩子
沟通顺畅。
家庭和学校应该是携手的关系,方向是一致的:让孩子有一个幸
福的人生。在家庭教育层面,学校可以做一些积极的引导,帮助孩
子了解家庭,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一直以来,我觉得最朴实也
最动人的一句宣传语是: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我们
每天都会走出去,然后又归来,起点和终点都是家。让家成为一个
最好的归宿,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家对每一个成员的期许,首先就是平安,是快乐。我想和家长共
勉的是:不要太早放弃自己,从丰富自己开始创造生活,为孩子树
立榜样。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
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从古至今,
《诫子书》、《勉谕儿辈》、《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
《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
芒。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
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家风
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
弯路。好的家风会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
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
作为一个寻常百姓家,我的家风就是“踏实做事、真诚待人。”
生活中,言出必行,做好每一件事,不做有损他人的事。即:做好
事,当好人。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家人,先管好小家才能影响大
家。
家风建设的关键在家长。家长首先要成为家风建设的有心人,才
能有意识地创立自己的好家风、延续自己的好家风,使整个家庭与
子女受益。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
气。所以,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
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坚持下去,社会的正风正气
就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
中国古代有许多名门大族都有成文的家规家训,其后人无论是平
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会相对遵纪守法,这其中家风的影响力
不容小觑。因为这些族人从小就耳濡目染,良好的家风对他们有着
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同时,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家规家训对他们有
着强烈的道德约束力。今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加强党
员干部家风作风建设,这些传统资源无疑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人生的光阴若白驹过隙,然而总有那么一
些人、一些事如鎏金石刻般,虽经时光河流千百年的冲刷,不但没
有流逝,反而越发弥足珍贵。这其中,就有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
家风故事,其所蕴含的传统与美德,融入语言,汇入血液,成为中
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核。今日看来,这些优秀传统家风依然可以为
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父子相传,精神相继。父母是子女言传身教最好的典范,为人父
母树立道德上的典范,养成良好的家风,最受益的人恐怕就是至亲
骨肉。宋代名臣范仲淹一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
纪晓岚称颂为“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自身立言立
德的同时,对子女教育亦非常严苛。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其子女
也得以传承父辈精神,为后人所称道。
彭玉麟戎马一生,充满传奇,他为清朝中兴立下汗马功劳。然
而,他一生曾六辞显官:他曾因习于军营而疏于民政,请辞安徽巡
抚;以不懂漕政、性情褊急、见识迂愚为由,请辞督掌八省的漕运总
督这一“天下第一肥缺”;曾在四年间连续四次请辞兵部尚书……危
难关头,彭玉麟总会临危受命,而后功成身退,从不贪恋权力。
彭玉麟廉洁奉公,虽居高位,却始终坚持“不要钱”的生活准
则。他曾将7年间所得养廉银二万一千五百余两,分文不取,全数
上交国库充作军饷。在权贵当道、横行的清末,彭玉麟成为一个罕
见的清廉、正直、淡泊的名臣。
不仅严以律己,彭玉麟对待子女亦非常严苛,从家书中可以看出
其良好的治家风范。当得知儿子修葺旧屋花费不少时,彭玉麟“谕
子”书中写道:“以起屋买田,视作仕宦之恶习,己身誓不为
之……不料汝奢靡若此。”“今小民庐舍被焚,归无足蔽风雨者,
官员亦多贫乏,兵丁欠缺粮饷……小子狂妄,使予赧愧!”他还曾
劝诫儿子“习勤保家声”:“今后当痛自改悔,锐志向学,慎勿享
馀荫,以为衣食饱暖无所忧,便学走马王孙故态,盖自堕落之不
足,而堕落其家风也。”
不仅对子如此,彭玉麟对亲属亦多有要求,他写信给弟弟告诫其
不要任人唯亲,结党营私:“用之则引私人,结朋党,于国事无
补,徒糜国库……恐其违法,而有私情屈逆吾心,不能正法。”
要想为子孙后代树立良好家风,首先得自己行得端正,坚守原
则。自己作出典范,无论是在多么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始终保持清
廉本色,这才能够成为后人的榜样。 ___员干部也要先做到自身过
硬,这样才能正人正己。同时,家风也需要有意识的养成,对子女
亲属的不当行为要时常提点,才能及时矫正,筑牢思想防线。
家风的力量总能穿越时光,发挥出令人惊叹的道德引导力和约束
力。家风家训家规,或刻于石碑之上,或镌于牌匾楹联,或传唱诗
词之中,其影响力早已超越有形,于无形无声处指引着子孙后辈向
优秀先辈看齐。有些家风已传承几百年,如明朝太仆寺卿何以尚所
相传恪守的何氏家训,500年间不曾断续,教化早已超出本家族
人,对当地整体民风民情亦有着泽润之效。
何以尚历任明朝户部主事、南京大理寺丞等,官至太仆寺卿。他
一生为官清正忠诚,敢于与当时的权臣严嵩的行为做斗争。何以尚
之所以能够刚正不阿,与其家族家训有着密切联系。
早在明朝初年,何家就制定了《何氏家训十二则》,从孝、悌、
忠、信、礼、义、廉、耻、敬祖、敦族、为善、守成等12个方面,
教育子孙忠孝、清廉、正义。何以尚的父亲何世锦孝行出名,对子
女的教育也很严格,他在庭院悬挂“非仁毋为,非义毋行,夙夜匪
懈,无忝尔所生”的训辞匾额,并一再力戒后人“但为天子官,勿
为私家官,但为庶民官,勿为子孙官。”
何以尚中举后,乡民在村中旌善亭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庆贺仪式。
庆祝之时,何以尚建议拟些村规民约,以改变村风,弘扬正气。于
是在其父的主持下,拟定了《乡约十条》挂于亭中,并更名亭子为
“乡约亭”。历经460多年,“乡约亭”一直完整地保留至今。何
以尚的一生都在忠诚地践行着何氏家风,在其告老还乡时,朝廷封
赐玺书称其“承家节操,澡行诗书;宏猷末试,终养归休;教子以
孝,而作之忠。”
“村中子弟务宜礼教修明而后文人蔚起,人才辈出,簪缨继美,
登科甲之荣。村中子弟务宜读书积善,正心修身,弘扬文章报国,
忠孝传家风。崇尚节俭以养廉,厚储资财以育才养贤……”这10条
乡约与何氏家训一起,成为传承何氏家风的精神纽带,从此该乡中
秀才、举人的,在兴业县居榜首,自明嘉靖至隆庆、万历三帝就有
12人中举。纵观历朝历代何氏族人,不论文治武功,始终遵法纪守
规矩,为民者鲜有违法犯罪,为官者均清廉正义。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