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评价徽州宗族制度的历史作用

如何评价徽州宗族制度的历史作用

如何评价徽州宗族制度的历史作用
徽州作为朱熹传播理学的重要场所,深受朱熹理学的影
响,特别是朱熹亲订的《家礼》对徽州氏族影响尤深,“人
们重宗义,讲世好,上下六亲之疏,无不井然有序”。而徽
商的成功则为强化宗族的凝聚力提供了物质条件,通过建祠
堂、修宗谱、置族产、建书院、办义学、兴学田等,宗族文
化得到更加认同和强化,宗族制度更加完善。同时,作为一
个移民社会,外来氏族为了生存,也需要借助宗法制度和宗
教文化来强化宗族的凝聚力。这二者的结合构成了徽州社会
超强的封建宗法制度,成为徽州文化的一大特点。
历史上,徽州几千年的稳定的社会形态充分说明了徽州
宗族社会和谐的管理机制的创立、完善和发展的作用和影
响。可以归结为程朱理学思想感化、徽州文化的传播、宗法
制度的约束、文会乡帮组织的网络化管理四个方面的整体作
用的发挥。
在徽州传统的宗族制度中,宗法制度作为促进人们之间
协调的规则,它的重要功能就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框架或模
式,在这个框架里,人们可以相互影响。它的运作体现了伦
理的作用或对伦理的依靠。通过依靠世代相承的血缘系谱关
系来界定族内严格的社会规范和权利与义务,长幼尊卑各司
其职,默守着本家族的道德规范和清规戒律,皆不得逾越本
分。若有逾越或违背,就要受到家族的制裁,所谓“正以家
法”,就是通过族长和其他长老的权威,通过非正式的规则
包括伦理规范、价值取向、道德、习惯等文化性因素的作用
有效地协调和控制着族内的摩擦纠纷,实现对家族成员的行
为约束,因而宗族这种特殊的制度适应了特定的经济关系和
人文环境,铸造了超稳定的社会系统,它培育了一种社会的
人格,体现了一种“熟人社会中”的管理模式。关于它的历
史意义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宗法制度中建管公益,惠及村民的文化理念对徽
州村落文化和族人道德培养熏陶影响甚深。古徽州许多学堂
社屋等公建、公益设施是以宗祠为纽带,通过各姓氏、各宗
支的长老牵头,以宗祠公共义仓为基础,加上民间募捐众家
钱物劳力筹集办成的。所以宗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义举”
为基础的组织建设社会、管理社区的作用。
其二、从徽州宗法制度崇尚儒学,推崇读书尊教的表现
形式和教育功能深化了徽文化兴起和传播。徽州各宗姓家族
普遍重视兴学育才,倾力栽培莘莘学子,期望自己子弟荣获
功名。古代徽州“两多”:为官者多,商贩者多。这应当归
结于宗法制度载体的宗祠文化的作用。徽州宗祠不少内设文
学馆,利用宗祠培育、造就文化人才,还通过宗祠田产收取
租谷,设立“学谷奖学制”,而且祠规规定祭祖准入祠堂者
除长辈外,得需有功名者,以此鼓励读书成才,鼓励建树功
名以光宗耀祖。这样古徽州状元县,举人村枚不胜举。以呈
坑为例,由于文人达官多,罗东序祠至今仍保存许多楹联、
牌匾、名人书画、木石古雕等。形式上一是直接在宗祠兴教
办学,为族人学童授课,为赴京城考生筹集路费。二是用悬
挂堂匾、祠联、楹联这种形式来弘扬渲染推崇知书达理之德;
三是在祖训中将“读书穷理”之程朱理学思想作为家法祖训。
其三、徽州宗法制度构建了一个超稳定的徽州社会结
构,为徽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长期安宁稳
定的环境,有利于财富的积累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宗族文
化所强调的团结互助,共同创业的理念又有利于整合宗族资
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这在封闭、保守、小规模经营的
封建小农经济状态下显得更富有经济竞争力。
其四、宗法制度中引导修德,正人正已的文化理念凸现。
徽州宗法制度文化给人一个非常突出的感觉,就是许多立在
宗祠、写在族谱中的“族规”、“家训”,都是教育子孙注意
社会公德、家庭道德、从政官德、经商道德等等的修炼。提
倡以孝事亲,以诚待人,以信为本,以忍处世。充分体现了
朱熹“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思想。可以说,
徽州宗祠成为古代村落落实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为和谐机
制确立奠定了制度和思想的理论基础。
其五、宗法制度倡导的变通的义利观使徽州人拥有了冲
破封建传统义利观的伦理道德基础,并使封建的徽文化具备
了一定程度上的商业文化的特征,在这种相对先进文化的支
配下,徽州人的行为更加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推动徽州
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徽州宗法制度构建了一个超稳定的徽州社会结构,为徽
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长期安宁稳定的环境,
有利于财富的积累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宗族文化所强调的
团结互助,共同创业的理念又有利于整合宗族资源,提高资
源的使用效率,这在封闭、保守、小规模经营的封建小农经
济状态下显得更富有经济竞争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