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世致用的法律意义
经世致用思想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具有持久力的影响,特别是在明清时期之际,社会转型的这个时期,显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
要探究经世致用的法律意义,我们就必须先理解经世致用的理论内涵。
从最早的孔子开始,便有了经世致用思想的雏形,孔子提倡积极入世,时刻关注现实生活,国事民瘼,这正正是经世致用的体现。
到了明清时期,顾炎武明确提出:“君子之为学, 以明道也, 以救世也。
”意思是做学问,研究理论,其目的是为了“明道救世”、“明道救人”,即经世致用。
同时期的黄宗羲也是再三强调“经世应务”的思想。
他们的经世致用的思想和注重证据的治学方法,影响了清代后来的很多改革思想家,成为龚自珍、魏源、沈家本、康有为等人改革图志、变法修礼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辞源》里对“经世”的解释是:治理世事;对“致用”的解释是:尽其所用。
而在《辞海》中对“经世致用”的解释是: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
因此,我们可以对经世致用理解为:关注现实,面对社会矛盾,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运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而运用在法律方面,则要求法学和法律都应针对现实,面对社会矛盾,以运用法律来解决问题。
理解了经世致用的内涵,那么经世致用的思想在法律方面有何意义呢?本人认为,可以分为在当时的法律意义,和当今的法律意义。
经世致用在明清时期的法律意义,又主要体现在于经世致用的思想促进了各种立法原则、思想的提出,各种变法思想的出现和实行,具有先进意思的“法”的概念、法律起源的解释的提出,推动了法理学研究的进展,法学事业的进展和法制的改革这些方面。
经世致用的核心是关注现实,运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
面对封建制度衰落、君主专制极端强化、政治腐败的现状,资本主义产生与成长的契机,在社会动荡,封建腐朽的大环境下,各种立法思想,立法原则相继出现。
黄宗羲提出立“天下之法“,去”一家之法“的呼声,主张实现“法治”经济立法方面明确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提出“立众治之法,以礼为先,疏法剩刑”;王夫之提出“必循天下之公”的立法原则。
以他们为代表的立法原则和思想,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色彩,不仅对后来的改革家、思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更推动了立法进程的发展,促进了立法思想的改变,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
在变法方面,有龚自珍的“更法”、“改图”的思想;魏源“善治民者不泥古”、“便民”的改革变法思想;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提倡民权的维新变法思想等。
以他们为代表的变法思想,促进了晚清时期的法律的转型和社会的进步,对法制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此环境下,受着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龚自珍对“法”的概念,提出了“法”是以讲“政道”、合“仁义”前提下的王者的命令或旨意的解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反对神权主义的政治法律理论,对法律神定的法律理论造成巨大冲击,是法律事业的一大进步,推动了法律事业的进步。
而沈家本则是他们的集大成者,积极提倡法学研究,对法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他运用经世致用的思想,适应改革法制时代的需求,针对现实和社会矛盾,为法制改革明确了合理性,提供了改革的思路,同时也影响了他的中西结合的修律思想。
,沈家本大力提倡推求法理、重视法学研究;不仅从司法实践和法制改革方面强调法理学研究的重要性,还通过法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来说明恢复和发展法理学的必要性,对法律的概念,法律的作用,法律与权力的关系,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执法等方面做出了详尽、先进、比较合理和系统的解释,这些都是之前的思想家所不能及的。
除此以外,他提倡中西结合的修律思想,已经超越了国内的限制,明确反对重刑酷刑,提出具有进步意义的死刑的执行方法,改良监狱,提出现代意义上罪刑相宜、罪刑法定等先进刑法原则。
他的法律思想,对中国法学和法律思想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法律意义。
谈完了当时的法律意义,就是当今的法律意义了。
由于经世致用的核心是关注现实,运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这就必然要求我们的立法者,执法者,司法者,法律法学研究者都必须如此。
在立法方面,立法者需及时关注民生民情,了解民意,充分考虑各个方面,从现实出发,从老百姓的利益着想,立好法,立对法,立准法;执法者需联系现实,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平等执法,公正执法,廉洁执法;司法者同样应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司法公正;而相关研究者就更应该注意理论与现实的差别,注意把理论和现实有机的结合起来研究,而不是空研究理论。
经世致用的思想,关注现实,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思想,对法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无论对古今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