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安全形势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当前国际的安全形势,主要包括传统安全面临复杂挑战与非传统安全内涵不断扩大两方面的内容等。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基本内容: 一、 传统安全面临复杂挑战自从国家出现以后,国家间的军事威胁就一直存在。但军事威胁称作传统安全威胁,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来的,为了区别于人类社会出现的新安全威胁,人们开始把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安全观称为传统安全观,把军事威胁称为传统安全威胁。传统安全威胁主要包括国家面临的军事威胁和威胁国际安全的军事因素。1. 全球军备继续呈现上升态势世界正在经历转型,前景充满不确定性,主要国家为了确保各自战略安全,在经济形势恶化的情况下,依然纷纷着力加强战略力量。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在统计涉及的120个国家中,65%的国家增加了军事开支,包括20国集团的16个主要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从地区看,2009年几乎所有地区军费开支都在增长,亚洲和大洋洲的增长速度最快,年增长速度为8.9%。南亚的增速尤为突出,高达10.9%。美国一直是全球军备增长的主导力量。2009年,美军事开支增长占到全球总增长量的54%。从2000年至2009年,美国防预算增长了约75%,占GDP的比例从3.1%增至4.9%,特别在2011财年,五角大楼获得7080亿美元国防预算。根据俄国财政部门数据,俄国防2011年开支从2010年的384亿美元提高到410亿美元,并且宣布了重整军备的目标,在未来10年的时间里将要购买100艘舰艇、600架飞机和1000架直升机和在参订的《国家军备计划》方案中,计划将国防开支在GDP中的比重稳步提高到3%以上。印度更是连续几年大幅度提高国防预算,2009年军费高达264亿美元,涨幅21%。2.核裁军、防扩散形势不容乐观一是大国核裁军取得重要发展,但仍面临诸多变数。美俄目前拥有全球95%以上的核武器,双方于2010年4月签署了《进一步消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条约规定,生效之日起的7年内将把各自部署的战略核弹头数量上限从2200枚裁减至1550枚,运载工具裁减至不超过700件,另外允许保留100件非部署状态的战略运载工具。不过,核裁军协议只是“适度”消减核力量,并不意味着美俄会放弃核武器。鉴于美俄等大国继续开发并更新核武库,短期内实现有意义的核裁军前景渺茫。美俄的核武库现代化在两国国防政策中都占有优先地位,所以美俄两国的核武器发展计划覆盖今后的几十年,虽在奥巴马的努力下,消减条约勉强通过,但美共和党设置了重重障碍,未来的履行仍面临多重阻力。二是国际防扩散形势仍然严峻。1933年以来全球共掌控核走私事件约1600起,其中有20余起走私的核材料足以制造初级的原子弹,而这些被掌控的核走私事件只占实际总数的5%~10%。虽然在2010年4月华盛顿举行的首届核安全峰会上,与会各国代表签署了《华盛顿核安全峰会公报》和《华盛顿核安全峰会工作计划》,就全球范围内加强核安全和应对核恐怖主义威胁达成广泛共识,但要落实该共识任重而道远。三是朝核、伊朗核问题前景不明朗。2009年上半年,朝鲜由于发射卫星和进行第二次核试验,先后遭到联合国安理会谴责与制裁,朝作为报复,声称“永远不再参加六方会谈,也不再受六方会谈协议的任何约束”。2010年朝鲜改变态度,称有意重返对话机制,但由于“天安舰”事件和延坪岛事件,美韩反对立即恢复对话。在对话停滞同时,朝鲜的相关核活动有增无减,据透露,朝鲜在建轻水反应堆和进行铀浓缩活动。伊朗核问题的外交努力也停滞不前。在2010年6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929号决议,对伊朗实行新的制裁,随后,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及欧洲盟国对伊朗实施单边制裁。伊朗面对美国和以色列不时发出军事打击的威胁,毅然拒绝执行联合国安理会要求其停止铀浓缩活动的决议,并以军演或试验新型武器等强硬方式加以应对,并一直在发展自己的核能力。3.领土和领海争端日趋尖锐一是由于南海声索国(声称对南海有主权的国家)的争夺力度加大以及域外大国介入,南海区域安全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2010年4月,中国渔政船在弹丸礁附近海域遭遇马来西亚海军导弹舰艇和飞机的骚扰。同年5月15日,中国海监83船在西沙开展地震考察活动,越南外交部发言人指责中国此举“侵犯越南主权”,要求中方“立即停止上述行为”,领土和领海的争端事件接踵而来,争端也日趋尖锐。二是北极争夺持续升温。北极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被视为“21世纪的能源基地”,北极五国(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丹麦和挪威)等纷纷制定北极战略,加强对北极资源的控制和开发,而且还不断强化在北极的军事存在。在2007年8月,俄罗斯科考船队出动深海潜水器,将一面用钛合金制成的俄罗斯国旗插在4300米深的北冰洋底,拉开了“新一轮北极圈地运动”的帷幕。此后,美国、加拿大、丹麦等国家纷纷增加带有政治和军事色彩的科考活动,相关国家在北极地区的军事投入逐步加大,潜艇频频出没。眼见在北极地区的争夺日趋激烈,“北极五国”于2008年在格陵岛首次就北极问题举行部长级会议,寻求解决办法。2010年3月,五国再次齐聚加拿大,但有关磋商最终不欢而散。随后,俄副总理伊万诺夫表示,该国将2012年向联合国提出扩展其北极边界的主权要求,此举可能在俄与其他北极邻国之间引发紧张局势。北极的战略价值正不断提高,北极国家实际上在为冲突做准备。三是中日在钓鱼岛海域的摩擦不断。2010年9月7日,中国拖网渔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捕捞作业时,遭到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与那国”号冲撞后,又与追踪的另两艘日本巡逻船中的一艘发生碰撞。日本派出海上保安官,强行对中国渔船进行搜查,并以涉嫌“妨害公务罪”为名,逮捕了中方船长。此事后中日两国关系进入“冰河期”。2011年7月3日,日方再次在钓鱼岛进行挑衅。二、非传统安全内涵不断扩大非传统安全威胁,是相对传统安全威胁因素而言的,是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例如:经济安全、资源安全、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走私贩毒、非法移民等新问题,都属于非传统安全威胁范畴。
1.恐怖主义与反恐进入“后拉登时代”本拉登作为“基地”组织领导人、世界头号恐怖主义分子的精神领袖,虽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但本拉登已成为当代全球恐怖主义的象征,他的死会使恐怖主义遭受历史性挫折,同时也消弱了恐怖主义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但同时应认识到,拉登的死并不意味着“基地”组织就此消亡,更不是恐怖主义的终结。本拉登在遭美通缉同时,逐渐不再对“基地”组织进行直接领导,而在伊拉克、也门、索马里等西亚北非地区建立众多具有独立运作能力的分支机构,所以恐怖主义活动也不会因拉登死去而停歇。短期内,国际社会需警惕“基地”组织和其他极端势力发动的复仇行动;长远看,恐怖主义网络盘根错节,“后拉登时代”反恐形势仍然严峻。只要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民族之间的矛盾、西方国家大举文化入侵以及民族分裂主义的存在等问题,一天得不到有效控制和合理解决,恐怖主义威胁就会长期存在。可预见,恐怖主义将借助新的形式寻求发展,其结合地区内社会矛盾和政治经济困境而发动行动的可能性较大,这也使恐怖主义活动的突发性和随机性增强,给各国反恐带来新的挑战,鉴于恐怖主义仍较为猖狂,国际反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各国持续不断地共同努力和密切合作。
2. 日本核事故给国际核能产业敲响警钟2011年3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厂因9.0级大地震导致核泄漏,污染周边环境,辐射尘向全球飘散,造成国际恐慌和外交风波。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田野之弥指出,国际社会应该对目前的全球核安全应对框架进行重新评估。欧洲国家已为146个核电厂拟定了共同的检测准则,统一自然灾害、技术故障的压力测试;而德国搁置了将所有核电站的使用年限平均延长12年的方案,宣布关闭了17座核电站中的7座,提高了核电站安全监管标准,并决定于2022年前彻底放弃核能,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发电。在2011年5月举行的八国集团峰会上,法国、俄罗斯都提出了关于核能应对的一些提议。种种迹象表明,日本福岛核危机很可能催生新的国际核能安全机制。
3. 网络战拉开帷幕如今,网络空间的军事化和政治化趋势加剧,并成为各国所看重的外交新战场,互联网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随着北约和美国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的出台,网络战从暗中布阵走向公开较量,上升到空前的战略高度。
北约加紧落实其新提出的网络安全战略。根据2010年底的《北约新战略构想》,北约把加强网络战的力量作为其未来十年的重点之一,奉行对来自虚拟空间的互联网攻击采取集体防御行动的新战略思想,把“网络防御”作为新能力加以重点发展。2011年2月,慕尼黑安全会议首次将网络安全问题列入会议日程,充分显示了其成员国对该问题的高度重视。北约国家试图为网络空间建章立制,以填补“法律真空”。目前,北约正致力于以2012年为限实现包括传感器和实时分析在内的全面作战能力,用于保护其网络。
美国谋求网络空间的“决定性优势”,并大力准备网络战。美国正试图独占全球网络空间霸主地位,并一手制定网络战争游戏规则,以抢占未来网络战争制高点。2011年美国在网络空间领域再现霸气,继《互联网的是与非:网络世界的选择与挑战》演讲后,美国对技术人员和活跃分子奖励了2000多万美元用于寻找途径突破“网络压制”,今年将投入2500万美元。同年5月中旬,美国国务院宣布投入1900万美元研发新技术,以打破中国等国家的互联网防火墙。美国在5月16日发布首份《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实现了第一次把其国际政策目标与互联网目标结合一起,将此项努力与二战后建立经济与军事安全的全球框架相提并论。这是美国第一次针对网络空间制定的全盘计划,被称为“历史性战略”。
此外,日本计划在年内建立一支“网络空间防卫队”,俄罗斯、以色列和伊朗等国的网络力量也带着一丝神秘屡屡见诸报端,各国网军之间的较量将日趋激烈。
4. 粮食安全问题突出全球粮食危机再现。2011年2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全球9亿人目前正挨饿。世界银行4月14日表示,目前全球粮食价格比一年前高出36%,数以百万计的人将由此陷入更深的贫困。
粮食危机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带来动荡和不安。例如,埃及是世界最大粮食购买国之一,小麦高价掀起了埃及骚乱的浪潮。据联合国亚太经社会5月5日发布的《2011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经济社会概览》,由于粮食和石油价格上涨,整个亚洲及太平洋区域,除2010年已受影响的1900万人外,2011年估计还将有多达4200万人陷于贫困之中。粮食安全所遭遇的挑战已引起了不少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高度警觉,在2011年G20峰会上,粮食安全问题被首次列入会议议程,各方欲寻求一套国际合作、多管齐下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