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介入治疗方案的选择
Wdj960999
自1977年9月Andress Gruentzig首次进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以来,以PTCA为基础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迅速发展,成为冠心病血运重建的重要手段。今天,除PTCA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还涵盖其他多项能解除冠状动脉狭窄的新技术,包括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旋磨术、定向旋切术、抽吸术、激光血管成形术等。目前美国每年的PCI例数超过50万例,据估计全世界每年超过100万例。
在介入治疗广泛开展,而且冠心病的治疗同时存在介入治疗、冠脉旁路移植手术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权衡治疗的风险与收益,价格与效益,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本文就冠脉介入治疗方案的选择进行综述。
一、影响PCI因素
(一)解剖因素
病变形态和绝对狭窄程度是支架前时代PTCA即刻结果的重要预测因素,主要由血栓或夹层造成的急性血管闭塞发生于3-8%的患者,而且与特定的病变特征有关。过去提出的依据病变特征,严重程度的病变分类法已基本上被目前的PCI技术所改变,后者利用支架处理原发和继发冠状动脉介入并发症,美国ACC/AHA专家委员会修改了以往的ACC/AHA病变分类系统,以反映病变的低、中、高危程度(见表1)。
表1 病变分类系统[2000解剖风险分组(PCI支架时代)]
低 危 中 危 高 危
局限的(长度10mm) 管状(长度10-20mm) 弥漫(长度.20mm)
向心性
易于到达
非成角(<45º)
外形光滑 偏心性
近端中度扭曲
中度成角(>45º<90º)
近端过度扭曲
成角很大(>90º)
轻或无钙化
非完全闭塞
非开口
无重要分支受累
无血栓 外形不规则
中或重度钙化
完全闭塞<3月
开口病变
需要双导丝的分叉病变
有血栓存在
完全闭塞>3月和/或桥样侧枝循环
不能保护的重要分支
老化静脉桥的易碎病变
(二)临床因素
对于任一给定的解剖危险因素,合并存在的临床疾病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1、年龄
年龄虽然是患者的一个很简单的自然指标,但在PCI的选择中却有很大的影响。
(1)年轻患者
年龄小于40岁的患者。尽管冠心病是一种老年病,但是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5%的冠心病患者的年龄小于40岁,这类患者通常具备典型的危险因素,而且合并症比较少,所以搭桥的手术成功率比较高,且死亡率低(0-2%)。然而,年轻患者由于血管桥再堵,而需要再次手术,所以,与CABG相比,年轻患者往往更多的选择PCI。目前对与年轻患者PCI的成功率为86-96%,并发症率小于5%。3-5年的随访结果也显示,需要再次PTCA的占30%,3-5年的存活率为87-100%,超过80%的患者没有症状,而且可以正常工作。因此PCI因其高的手术成功率,低并发症率和很好的远期存活率,所以对年轻的冠心病患者,选择PCI更为有利。
表2 与住院期间负性事件相关的临床危险因素
变 量 定 义
年龄 患者或家人所述的出生日期
性别 男性或女性
测量的LVEF LV造影,超声,心血池扫描测得
估计的LVEF LV造影,超声,心血池扫描估测所得
>70%狭窄的血管支数 由血管造影测量,定量或直径估测:血管的定义为RCA及其分支;LAD近段(第一对角支之前),LAD中/远段及其分支,Cx及其分支
不稳定心绞痛 恶化,新发或静息心绞痛,伴有ECG的改变,低血压或肺淤血 CCS IV级 导致住院和/或介入的最高心绞痛分级
CHF 介入前CHF史
本次入院的心肌梗塞 AMI24小时内
既往心肌梗塞 >1天,<7天的AMI
操作的紧急性 择期:患者临床稳定,操作按常规安排
心源性休克 SBP<80mmHg的低血压和中心充盈压>20mmHg或心指数<1.8l/min/m2,或需正性肌力药物或IABP维持上述参数
操作前IABP/CPS 在介入前置入IABP/CPS辅助器械
主动脉瓣疾病 主动脉瓣口面积<1.0cm2或主动脉返流>2+
二尖瓣疾病 存在二尖瓣返流>2+
糖尿病(已治疗) 临床诊断的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
PVD 足以引起症状的主动脉,髂动脉或股动脉闭塞性疾病
中风 有固定神经损害功能缺损表现的病史
肌酐 如有介入前肌酐值,应予列出
肌酐>2mg/dl 已知过去肌酐>2mg/dl
透析 透析的患者
胆固醇>225mg/dl(降低风险) 介入前胆固醇测量值>225mg/dl
同一血管的介入治疗(降低风险) 既往对同一血管的介入治疗
C型病变 A型:向心性,非钙化,<10mm长非分叉或成角
(2)非常老年组
年龄大于80岁的患者。他们的手术成功率为65-94%,但是与年轻患者相比,80岁以上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急性并发症,住院期间的死亡率和以后的心性死亡比较多。所以对药物治疗失败的80岁以上的患者,PCI是一种选择。由于极高龄患者出现负性结果的风险更大,高龄使形态学和临床因素复杂化。对于80多岁的老人,尽管进行大多数介入操作的可行性已得到确认,但进行经皮和非经皮血管重建的风险都增高。行经皮介入操作的80多岁的老人既往有心肌梗塞,
低左室射血分数的比例高,充血性心力衰竭更常见。在支架时代,操作的成功率和近期结果与非80多岁的老人接近。但是,考虑是否行PCI时,应注意到该组患者合并症发生率高。仍然需要指出的是,老年患者进行PCI,要注意血容量,造影剂的用量,肾功能状况,出血和周围血管并发症等以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
2、糖尿病
I型糖尿病易发小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而Ⅱ型糖尿病主要好发大血管的并发症,最重要的是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这是50%的Ⅱ型糖尿病引起死亡的原因。与非糖尿病人群比较,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的发病率高2-3倍,而且增加心肌梗塞,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死亡的危险。接受CABG的患者与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相比,院内中风和死亡比较多,远期存活时间短,再次行CABG或PTCA的比较多,大约有20-25%的糖尿病患者于CABG术后5年内死亡。接受PTCA的患者与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相比,远期存活时间短,缺血事件比较多,比较多的靶病变需要进行再次的血管重建。患者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比较弥漫,血管比较细,血管损伤后增生比较活跃,更重要的是糖尿病时具有比较明显的斑块破裂的倾向和血栓形成的倾向,由于血液的粘稠度增加,更多的血小板聚集,产生凝血因子,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和抑制纤维蛋白溶解。所以,很多报告指出糖尿病的再狭窄率高。
在心肌梗死的TIMI-IIB研究中,糖尿病患者的6周、1年和3年死亡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分别为11.6%比4.7%,18.0%比6.7%,21.6%比9.6%。早期侵入性治疗组的第一次心肌梗塞的糖尿病患者,其结果明显差于保守治疗组(42天死亡率:死亡或心肌梗塞,或单纯死亡等)。
新近报道的BARI试验发现与无糖尿病,或有糖尿病但采用胸腔内乳动脉移植旁路手术的患者相比,有糖尿病和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围操作期缺血并发症和5年死亡率增高。肾功能受损的患者,特别是糖尿病性的,发生造影剂肾病的风险增高,而且30天和1年的死亡率增高。同时向存活心肌提供侧枝血流的血管的并发症可使左室功能严重受损或发生致命后果的风险增高。BARI试验显示采用动脉桥行CABG术的糖尿病患者的生存率好于行血管成形术者。
EAST的8年随访结果及其他临床试验的结果一致显示,对于糖尿病患者CABG的益处表现在改善心源性死亡率和减少糖尿病者心肌梗塞以后的死亡率,而在非糖尿病患者却没有这样的优势。
综上所述,与非糖尿病患者比较PTCA后的解剖成功率是相似的,但院内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比较高的趋势,PTCA或CABG远期的存活率是减低的。故此类患者应着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糖,高血压和调脂的治疗,还有ACEI的使用、阿司匹林的使用、戒烟、合理膳食、控制体重和运动等。
3、女性
与男性相比,女性行PCI的年龄更高,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和合并疾病的发生率更高。女性的不稳定心绞痛更多,稳定型心绞痛的分级更高(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分级Ⅲ、Ⅳ级)。然而,尽管女性的高危因素多,但是女性的心外膜冠状动脉疾病的程度与男性相比类似或更轻。此外,尽管血运重建女性的病变支数少,左室收缩功能好,但是CHF的发生率高于男性。这一与性别相关的矛盾结果的原因尚不清楚,但有人推测可能是由于与男性相比,女性的年龄更大、高血压更多,进而引起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更多的缘故。
早期的报告显示女性PCI成功率低,然而,近来更多的资料说明,男性和女性的血管造影结果和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发生率近似。尽管报道的结果不一致,几个大规模注册结果显示,在对女性的基线风险谱进行校正后,女性的住院死亡率仍显著高于男性,同时性别是PTCA后急性期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死亡率增高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女性血管小和高血压性心脏病被认为是原因之一。尽管一些研究已证实当考虑到体表面积(血管大小的替代指标)后性别不再是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但体型大小对结果的影响还未得到充分评价。女性PTCA血管并发症,冠状动脉夹层、穿孔发生率高是因为女性的血管小。此外体表面积经过校正后诊断性血管内超声(intra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研究在斑块形态和管腔大小方面没有发现任何性别特异性差别,这提示血管大小的差别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前述的女性在早期和晚期结果方面与男性的明显差别。推测女性肥厚的心室在PTCA过程中不易耐受容量的变化和短暂的缺血时间,而且已证明CHF是女性和男性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4、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后的冠状动脉血管成形
尽管预计风险高,近年来发现曾行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的患者对其原位血管行PCI,与外科手术相比,介入的结果和并发证发生率几乎相当。研究显示大隐静脉桥的PCI血管成形成功率超过90%,死亡率小于1.2%,Q波心肌梗死小于2.5%。非Q波心肌梗死发生率可能高于原位冠状动脉。对于大隐静脉桥的PCI应考虑到大隐静脉桥的年限和心肌缺血的时间以及严重程度。尚未证实糖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