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高二人教版必修5学案 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 并序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高二人教版必修5学案 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 并序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精心校对版本 第4课 归去来兮辞 并序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陶渊明(约365或372或376-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为彭泽县令在任仅八十余日,就辞官回家,从此躬耕陇亩,不再出仕。

作品 组诗《归园田居》《饮酒》,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并序)》。另一类题材的诗《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

评价 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后世称作“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人物轶事

陶渊明谈读书

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陶渊明求教读书的妙法,陶渊明说:“天下哪有读书的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然后他又指着稻田里的一棵小苗说:“你虽然没看见它长,但它时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读书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己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勤学不辍,就能积少成多。”

接着,陶渊明又指着溪边一块有马鞍一样凹面的磨刀石对少年说:“我们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并没有看到它磨损,但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它才成为现在这样子。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不坚持读书,每天都会有所亏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请陶渊明为他留几句话。陶渊明欣然答应,写道:“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精心校对版本 (一)背景链接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士族家庭,从29岁起因生活所迫开始出仕,做了几任小官,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东晋义熙元年(405),他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便弃官归田,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归去来兮辞(并序)》可以说是他结束仕途生活的宣言书。

(二)常识整理

Ⅰ.文学常识

“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不同之处在于: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

Ⅱ.文化常识

1.诸侯..以惠爱为德。

(1)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土地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封国的面积大小不一,封国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

(2)公:是爵名,五等之首曰公;其余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如:宋襄公之“公”是爵名,晋文侯之“侯”为爵名。

(3)诸侯称国君,也可称爵名;侯爵、伯爵诸侯在封国内也可以通称“公”。如:齐桓公之“公”并非爵位,而是诸侯在封国内的通称。齐公即齐侯。

(4)王:殷周时代对帝王的称呼,春秋时周衰,楚、吴、越等诸侯国国君也开始僭号称“王”,战国时各诸侯国国君普遍称“王”。

2.仲秋..至冬。

仲秋:古人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表示,“孟”是第一,“仲”是第二。仲秋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精心校对版本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精心校对版本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精心校对版本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精心校对版本

1.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把握文言句式,准确翻译关键语句。

2.把握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的。

3.辨别筛选文中信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一、阅读课文序文部分,完成后面的题目。

环节一:突破词句

1.生生..所资 生生:

2.幼稚..盈室

幼稚:

3.彭泽去.家百里 去:

4.尝从人事.. 人事:

5.翻译下列句子。

(1)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

译文:

(2)遂见用于小邑。

译文: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译文:

明确:1.维持生活。第一个“生”是动词,第二个“生”是名词 2.古今异义词,指小孩

3.距离 4.古今异义词,指出仕 5.(1)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差事,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2)于是(我)就被委派到小县做官(“见……于”表被动,被动句式)。(3)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精心校对版本 环节二:把握文意

6.下列各项中,全都属于归隐田园原因的一项是( )

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②彭泽去家百里 ③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④尝从人事 ⑤犹望一稔 ⑥程氏妹丧于武昌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③ D.④⑤⑥

解析:选A ②是说离家并不很远,是出去做官的有利条件;④是说自己曾经出仕; ⑤是盼望归家,再等一年。

二、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环节一:突破词句

1.田园将.芜胡.不归 将:

胡:

2.奚.惆怅而独悲 奚:

3.悟已往之不谏. 谏:

4.知来者之可追. 追:

5.觉今是.而昨非 今:

6.恨.晨光之熹微.. 恨:

熹微:

7.翻译下列句子。

(1)既自以心为形役。

译文: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译文:

(3)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译文:

明确:1.将要 何,为什么 2.何,为什么 3.劝止,挽回 4.补救 5.正确 6.遗憾 天色微明

7.(1)既然让内心被形体所役使(“为”表被动,被动句式)。(2)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3)问询行人前面已到了何处,问询行人到了何处,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

环节二:把握文意

8.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部分从“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之不谏,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等语句可以看出作者为何辞官归田。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精心校对版本 B.本部分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境是自责、自悔、自觉、自醒。

C.用舟轻快、风吹衣的飘逸来表现自己归居田园的轻松愉快,形象而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乘舟返家途中轻松愉快的心情。

D.“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中的“问”和“恨”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

之情。

解析:选D D项表达的是作者归心似箭,急于赶路,希望早日回到家中的心情。

三、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环节一:突破词句

1.乃瞻衡.宇 衡:

2.引.壶觞以自酌 引:

3.眄.庭柯以怡颜 眄:

4.审.容膝之易安 审:

5.园日.涉以成趣 日:

6.门虽设而.常关 而:

7.策.扶老以.流憩 策:

以:

8.时矫.首而遐观 矫:

9.景.翳翳以将入 景:

10.抚孤松而盘桓.. 盘桓:

11.翻译下列句子。

(1)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译文: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译文:

明确:1.通“横”,横木 2.拿,取 3.斜视,这里有“随便看看”的意思 4.明白,知道 5.名词作状语,天天 6.表转折,却 7.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相当于“而”,表修饰 8.举 9.通“影”,日光 10.徘徊 11.(1)仆人们欢欢喜喜出来迎接,小儿早就等候在屋门口(“稚子候门”为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2)云气自然而然地冒出山头,鸟飞累了也知道飞回巢中。

环节二:把握文意

12.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从以下三方面写了归隐之“乐”:家人相迎,一乐;家室之乐,二乐;自得安适,三乐。

B.本部分诗人的心灵与生活,已与世俗隔绝,而向自然开放。

C.望见隐居时常踏的小径已然荒凉,诗人心头涌上了对误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精心校对版本 于荒径中的松菊,又使诗人欣慰于自己本性的犹存。

D.“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作者在这里运用情景交融手法,把云和鸟人格化,形象地表现了作者想“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心情。

解析:选D D项是借景抒情,而不是情景交融。

四、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环节一:突破词句

1.复驾言.兮焉求 言:

2.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3.或.命巾车 或:

4.或棹.孤舟 棹:

5.既窈窕..以寻壑 窈窕:

6.善.万物之得时 善:

7.翻译下列句子。

(1)复驾言兮焉求?

译文: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译文:

(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译文:

明确:1.助词,无实意 2.古今异义词,这里指乡里故人 3.有时 4.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 5.深远曲折的样子 6.喜好、羡慕 7.(1)我还驾着车出去追求什么?(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求焉”)(2)农夫们把春天来到的消息告诉我,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春耕。(3)春光里万木复苏欣欣向荣,清清泉水汩汩不绝涓涓长流。

环节二:把握文意

8.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先说“请息交以绝游”,而后又说“悦亲戚之情话”,这本身也反映了作者的矛盾心情。

B.此段是转承段,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优美而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

C.“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短暂的感伤。

D.“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是作者在领略到大自然的真美之后,所发出的由衷赞美和不能及早返归自然的惋惜之情。

解析:选A A项,不是矛盾心情。“息交绝游”是断绝与官场往来,“悦亲戚之情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