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 • Electronic Technology
86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Electronic Technology & Software Engineering【关键词】隐身技术 雷达 RCS 红外
随着高科技在航空领域的广泛应用,隐
身技术已不再显得神秘莫测。导弹技术和电子
探测技术发展迅速,极大地考验着武装直升机
的隐身能力以及作战能力。为了更好地适应未
来战场的坏境,"隐身能力"已经成为武装直
升机的作战技术指标之一。
直升机隐身技术是通过反探测技术,降
低直升机的可探测信号特征,使其在一定距离
范围内难以被敌方探测设备所识别、定位、跟
踪以及攻击的综合性技术。目前探测直升机的
技术手段主要有:光波、声波、雷达、红外、
电磁波。
武装直升机的隐身技术和固定翼飞机的
隐身技术相比,有利之处在于雷达难以探测到
山头背面飞行的直升机,当直升机紧贴地面飞
行时,地形杂波能够更好地掩蔽直升机;不利
之处在于直升机速度低,雷达可以有充足的时
间报警。为了躲避敌方的探测和跟踪,在设计
和使用武装直升机时,需要采用相应的“隐身
技术”。它们主要包括:
1 视觉隐身
直升机的外形尺寸越大,颜色与外部环
境色彩对比度越明显,作战时就越容易被敌方
发现。缩小外形尺寸,在直升机外部涂抹与外
部环境色彩相接近的伪装材料,可收起起落架
设计,缩小旋翼尺寸,都可降低我方直升机被
敌方发现的概率。
2 降低噪声
直升机的噪声来源主要是旋翼和尾桨的
气动噪声、发动机及辅助系统噪声、传动系统
的噪声以及滑油散热风扇产生的噪声等。噪声
来源复杂,几乎覆盖20Hz-20000Hz。如何降
低直升机噪声,将噪音降至汽车水平?实现方
法主要有以下三种:结构消音、被动式消音和武装直升机隐身技术
文/樊亦婷 吴建国 王文志 盛宝民
本文重点阐述了武装直升机防目视、噪声、雷达、红外等探测的各类隐身技术手段,降低其被各类武器识别、定位、跟踪的概率,尽可能地提高武装直升机在战场上的作战性能和生存能力。摘 要主动式消音,控制噪声在直升机结构内扩散,
最终达到降低噪音的目标。结构消音的关键是
主副旋翼、尾桨的特殊设计,其中包括主旋翼
的叶片翼梢结构采用弯角结构,实现更好的消
音效果。
3 雷达隐身
直升机国外雷达隐身的典型是美国的
RAH-66"科曼奇"隐身武装直升机(图1),
该型机全方位应用了针对目视探测、红外探测、
雷达探测、音响探测的隐身技术,RAH-66还
加装了雷达干扰机,红外抑制器,可以干扰敌
方。虽然因为研发延期和经费超支等原因导致
其最终下马,但是科曼奇的全方位隐身设计对
直升机隐身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
用。国内,第三代双座直十武装直升机的设计
综合了中外各方面的优点,武器性能、电子装
备都有了质的飞跃。通过涂抹隐形材料降低雷
达、红外的可探测率,具备隐身能力。如图2
所示。
雷达,是利用无线电的传播方法探测目
标并定位目标所在位置的设备,当雷达波在传
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将会产生反射和绕射
(通常把反射和绕射称为散射)。武装直升机
在作战时,雷达波会对直升机全机身进行照射,
并接受这些散射返回的信号,即发现目标,因
此,直升机相对于雷达发射的电磁波是一个散
射源。
雷达对直升机照射所产生的散射回波
强度通常是用雷达散射面积(Radar Cross
Section,RCS)来表示,采用物理光学法(PO)
计算面元散射,结合等效电磁流法(MEC)
计算边缘绕射。
RCS平方根物理光学(PO)表达式为:
(1)
其中,S为目标受到雷达照射的局部面积;
r为局部原点到表面单元dS的矢量;为物体
表面的单位法矢量;表示接受装置电极化方
向单位矢量。
等效电磁流(MEC)计算边缘散射表达式为:
(2)其中,t为强制边缘单位矢量方向;θ为
入射线i与t的夹角;s为散射方向单位矢量。
总目标的散射场是面元散射场和边缘散
射场的叠加,其雷达散射面积RCS是所有n个面元和m个边缘的RCS求和:
(3)计算直升机RCS计算流程框图(见图3)。
雷达散射面积是目标受到雷达电磁波照
射后,向雷达接收器散射的电磁回波能力的量
度,它反映了目标被雷达探测到或发现的程度,
也决定了目标与雷达之间的距离。直升机的航
向、被探测到的部位、雷达照射方位的不同,
也会改变直升机的RCS响应特性。直升机在
空中时,由于航向变化,被探测到的部位不同,
导致RCS均值不同,在S(3GHz)、C(6GHz)、
X(10GHz)、Ku(15GHz)4个波段内将机
体尾部与机身的RCS均值进行了对比。见表1。
侧向方位下,直升机尾部的RCS均值约
为3.5dBm2,远小于机体RCS均值,尾向方
位下,则相反。
雷达隐身主要针对敌方的各种探测、跟
踪雷达。直升机对雷达的隐身,指的是直升机
在执行任务时被雷达发现的概率小于某个特定
值(门限值)的情况。直升机的隐身性能的实
现与其散射特性息息相关,所以开展对直升机图1:“科曼奇”武装直十升机
图2:直武装直十升机Electronic Technology • 电子技术
Electronic Technology & Software Engineering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87雷达散射特性的研究和雷达散射截面RCS缩
减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对于雷达探测器,RCS主要取决于直升
机的几何外形和材料的物理特性。因此,减小
直升机雷达散射面积RCS的方法主要有:
(1)通过对机体进行外延设计,将强散
射源改为弱散射源,从而降低直升机的雷达散
射面积RCS。例如,将机头略微向外延长,
玻璃采用具有全反射特性的导电镀膜,机身设
计为多面体和曲面组成的窄机身,机体设计时
尽量将柱面体、椭球体所形成的镜面反射改为
尖劈形所产生的边缘绕射,都可以有效降低
RCS;
(2)发动机进气道和尾喷管也是强收射
源。通过把发动机进气口设计成菱形,将发动
机藏在机身内,有效降低直升机的雷达反射截
面积;
(3)旋翼、尾桨、起落架都是直升机的
强散射源,使用雷达吸波材料以及复合材料,
或者吸波结构以降低整机RCS的数值;
(4)起落架藏于机身内部,在尾桨和桨
叶根部加装整流罩,折线式垂直尾翼设计。低
RCS原则结合武装直升机设计通用外形设计
特点,提出通用直升机隐身模型(见图4)。
隐身技术本身也是一门综合性技术,需
从外形、结构、材料、电子对抗设备等方面进
行综合设计,才能有效减小雷达散射面积。在
现实作战环境下,鉴于雷达测距和红外跟踪的
综合优势,雷达、红外探测技术协同应用。
4 红外隐身
在最近几年的战争中,地(空)-空导弹
对直升机的炸毁率高达94%,由红外制导导弹
所击落的直升机占了多半,以海湾战争为例,
多国部队损失的直升机中,仅有少数为雷达制
导导弹所击中,其余均被红外制导导弹击中。
直升机虽然可以通过紧贴地面低空飞行躲避敌
方雷达的识别和探测,但是对红外特性的抑制
却相当有限。直升机飞行过程中,机身各个部
位温度不同,因此红外辐射特征即辐射强度、
辐射波长和辐射能量分布也不尽相同。温度最
高的部位是发动机,发动机尾喷口以及从尾喷
口喷出的废弃喷流温度极高,红外辐射强度很
大,集中于0.76~5μm的近红外区段,红外制导导弹就是针对于直升机炽热的发动机尾喷口
进行探测、跟踪和攻击。
为了避免红外制导地对空导弹构成的威
胁,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除了更
强大的装甲保护外,先进的技术在对抗红外制
导地对空导弹方面也非常有用。例如,在直升
机机身上安装红外抑制器以降低红外辐射强
度,从而有效降低红外辐射特征,达到红外隐
身的目的。在尾喷口处加装红外挡板,最大程
度上屏蔽红外辐射。降低直升机表面的温度,
通过涂抹红外伪装涂料进行隔热,降低太阳能
吸收率,使直升机表面的温度尽可能接近周边
的环境温度,从而降低直升机和周边环境的辐
射对比度,不易被红外探测,达到隐身目的。
5 声学隐身
噪声,也是直升机的可探测信号,直升
机低空航行执行任务时,对地面的噪声辐射极
大,在作战中易于被敌方发现,声学隐身就是
通过采用工程技术手段来实现降噪,所以针对
直升机开展声学隐身至关重要。降低直升机噪
声,主要通过采用低噪音的动力装置、滑油冷
却装置,后掠式旋翼桨尖的低噪音旋翼系统,
大截面根尖比多片主桨叶,使声纳探测系统难
以探测或增加探测距离。
6 结论
隐身武装直升机具备强大的突防能力,
是现代武装直升机未来发展的趋势。直升机的
隐身性能与它在战场上的作战能力和生存率密
不可分。为了进一步地提高武装直升机的作战
对抗性能,世界各国都开始将隐身技术作为一
项关乎国家战略安全的新兴技术进行跟踪和攻
关。除了文章中研究的几种隐身技术外,还有
阻抗加载、共形天线、等离子体技术等隐身技
术,在不远的将来,各类隐身技术将全方位应
用于武装直升机,改变战术模式,未来战争将
成为“看不见”的战争。
参考文献
[1]Chen V C,Li F Y,Ho S S.Micro-
Doppler effect in radar-phenomenon,
model and simulation study[J].
IEEE Transaction on Aerospace and 表1:两种方位下机体尾部与机身的RCS均值对比(dBm2)
波段(Hz)侧向尾向尾部机体尾部机身S4.113.55.1-2.8C3.513.64.3-3.6X2.911.94.7-3.4Ku2.812.44.6-3.5
Electronic System,2006,42(1):2-21.
[2]阮颖铮.雷达截面与隐身技术[M].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
[3]苏东林,宗国明,吕善伟.武装直升飞机
雷达散射截面的估算方法[J].北京航空
航天大学学报,1994,20(03):248-252.
[4]张呈林,郭才根.直升机总体设计[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56,151-154
[5]叶少波.武装直升机隐身外形优化的计算
机辅助设计系统[D].北京:北京航空航
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2004.
[6]倪先平.直升机手册[M].北京:航空工
业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樊亦婷(1991-),女,硕士生学历。
作者单位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江西省景德镇市
333001图3:RCS计算流程框图
图4:低RCS通用直升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