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实践论文
——琴曲《流水》之个人赏析
【摘要】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表现相态,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
的一部分。中国的古典音乐,铿锵的琴曲更是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欣赏琴曲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一种心灵的享受,用高低、快慢、强弱、
稳定与不稳定、协和与不和谐等有组织的音乐运动来表情达意、概括
自然、反映生活的。今天我就借自己对琴曲《流水》的欣赏,来浅谈
一下古典音乐的鉴赏 。
关键字:中国古典音乐 琴曲 《流水》 古典音乐赏析
一、文化长河中的古琴音乐
琴在中国是一件历史悠久的弹弦乐器,现在称为古琴或七弦琴。
相传它最早是伏曦所制。古琴从诞生之日就与人类形影不离,就如同
一位最亲密的朋友。而自古以来,古琴就是君子、文人雅客爱逾性命
的一件乐器。顾况在《王氏文陵散记》说道:“众乐,琴之姬妾也。”在
嵇康的《琴赋》中我们也看到:“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说法。可见
我国古代的文人对琴的评价是极高的。琴在他们心中有一种挥之不去
的情结,这也是出现了“古琴文化”的一个原因。
《乐记》有“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说。清代著名琴家
徐祺在《五知斋琴谱》中写道:“昔者伏曦之王天下也。仰观俯察,
感荣河出图,以画八卦,听八风以制音律,采峰山孤桐,合阴备阳,
造为雅乐,名之曰琴。”另外也有人说古琴是神农或尧帝等创制的。
这些虽出自传说,无文字记载或实据可考,但在安阳殷墟墓葬中出土
的文物中有两件像琴的石器,且甲骨文中把音乐的乐字记为“ ”,这是
以丝弦张附在木器上的象形,由此说明在殷商时代(即甲骨文产生之
际)就已有了琴这一类乐器,大概是可信的[1]。由此亦可推知古琴应
产生于殷商之际甚或在此之前,即古琴已存在三千多年了。
对于这样一件产生于史前,而且几乎完整不变地流传至今的乐
器,不仅在中国,即便是在全世界范围也难以再找到第二个!因此,
对古琴尤其是古琴音乐进行详细的考察与研究,不仅能够揭示我国古
代音乐的发展变化情况,而且亦可从中透视出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
济和科技的发展与变化。
古琴作为清新高雅的一种象征,是中国古代文化人物的最爱,
成为中国古代音乐和文化的代表之物。在琴上不仅体现了传统的音乐
艺术,而且蕴涵着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理想,因此,古人称到“在乐
莫如琴”。 正是因为琴的高雅格调,和清淡脱俗的气质,才深得文人
们的喜爱,又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文人墨客们对古琴的爱若性命,才会
有了光辉灿烂的古琴文化,即琴与文的结合。使得中国的文坛与乐坛,
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篇章,这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页,也是中国古
代音乐乃至文化的代表。
古往今来,人们对琴的评价都非常之高,琴仿佛就像一种品格,
一种高尚情怀的象征。文人雅士们将它作为寄托情怀的工具,在弹奏
琴时,将自己内心世界最深处的情怀与思想铺开在琴弦之上,琴音的
高低起伏,低回宛转仿佛就是内心世界的情绪起伏一样。在中国古代
漫长的文化历史中,有许多都是我们深感熟悉的著名人士。琴在古代
曾是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一个必修课,在古代,有着“琴音调而天下治”
的说法。琴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浸透了古往今来创作者和演奏家们留
下的智慧和理念,它的进步和发展同精神知音密切相关。伯牙和子期
的故事至今为人们所熟悉,是一段永久流传的佳话,琴的故事总是伴
随这一些让人掩卷叹息的故事,也因为这样,在我们所必须提及的古
代琴家中,文人成为了其中庞大的构成部分。中国的音乐和艺术是注
重取自自然并和自然合而为一的。在这方面古琴音乐尤其明显。古琴
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
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这样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
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思想是带有很多
思辨因素的,中国的标题音乐古已有之,从古至今流传下许多的古琴
名曲,这些古琴名曲几乎每一首都有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标题,如《高
山》《流水》《阳春》《白雪》《幽兰》《广陵散》《胡笳十八拍》《平沙
落雁》等。下面就以古琴曲流水为例谈谈我个人的古琴音乐鉴赏。
二、古琴曲《流水》
(一)《流水》的生活美。
琴曲《流水》通过中国古典乐器——古琴,用音乐描绘了一幅
奔腾江河的图。它表达了人们对富于生命力的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寄
寓了人类一种百折不回、开拓进取的精神。
结合音乐的文化内涵,因此欣赏作品时,展开联想与想象之翼,
能使听觉转化为视觉、嗅觉及其他感觉。听轻巧凝重之音,可观其明
暗、感其薄厚、知其冷暖、品其甘苦。
(二)、《流水》的艺术美
1)音乐美。
《流水》这部作品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子,段落节拍
较为自由,旋律不甚明显。几个八度大跳,隐约奏出乐曲的主题,这
部分展示了水的整体图像。第二部分运用语音和同音装饰的手法,让
音乐跳跃的个性创作出流水自由流转的场面。第三部分则是全曲高
潮,演奏者精湛的演技可让听众明显感受到切分节奏和模进带来的水
的生气,滚拂疏落有序,使音色华丽而层次清晰,出色描绘了水石相
撞、漩涡急转的景象。不协和音响更是增添了水的冲击力,而短小的
泛音则让人联想到流水一路碰撞,继而汇流成河,最终自由流淌的那
份不同寻常的欢跃和释然。本部分与第一节形成呼应,音调沉着自信,
加深了歌唱旋律,滚拂的再度使用,强调了流水的特征。收尾处富有
透明色彩的泛音,生动描绘了流水由动转静,从穿越急流险滩到自由
流淌,气氛由紧张过渡到安稳,人的神情也随之放松下来,油然生出
春光明媚、风和日丽、山清水秀的惬意。《流水》的结构是非常精密
的。音色漂亮而富于动感,艺术表现手段也有着独到的魅力。但是,
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是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结合体,从而产生一种美
的意境,最终才能完成感动作者内心的目的。这样的作品才会如开放
的鲜花、流淌的小溪具有生命力。千年名曲《流水》的另一个闪光点
即是具有强烈概括性的情思美,即内容美。“五音纷兮繁会”,让我们随
着琴声的阐释来感受一下流水的具体意境。
2)、意境美。
乐曲开始即给听众展示一幅重色画面:一汪泛着灰色的潭水,四
周围着浓密的树林,隐约间看到远处青灰色的山峦和山顶上棕色的古
色古香的茶亭。薄雾笼罩其上,水面有轻微的波动。镜头拉近,出现
一片光洁的青石,石板上覆盖的晶莹透绿的潭水,在阳光的照射下,
泛着点点亮光。水打着小卷漫过石板,岸边是青草、蝴蝶,几点黄色
和粉色的小花点缀其中。水一直向前流着,河床并不平坦,水面上残
留着游春者遗落的花瓣。随着音乐的推进,水的流动性逐渐加大,如
涓涓细流,似汩汩山泉,转而汇集成滔滔江河,于是水流跌宕起伏,
颇具气势。突然,前面出现障碍,乱枝、石块、积草交织在一起,水
速减慢,道路被阻。一个漩涡“咕咚”,又一个漩涡“咕咚”,有小部分水
流过去了。上游的水增加而来,“哗”一个猛冲,水倾泻而下,水道畅
通,在阳光的照耀下,流水奏出胜利的音符。水继续流走,前面出现
一片广阔的水面,放眼望去青山隐隐,碧水迢迢,侧耳倾听,流水叮
咚作响。似乎还能闻到淡淡的草香,感受到春泥湿润的气息。水依旧
前行。这是一处近似山洞的深水区,阴冷之感油然而生,片刻之后峰
回路转,前面豁然开朗。一片明净秀丽的湖光山色,像雨后西湖,似
初春漓江,清丽、明净、悠然、舒畅,浑然一体。自生一种“难与君
说”的妙处,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造化。
精湛的技巧,动听的琴声,丰富的内涵,优美的意境,这就是
古琴曲《流水》。听流水之音,观自然之美,叹自然之力,赞开拓精
神,反复回味,那动人的音乐之流,依然在心灵空间飘荡回旋……
三、从流水中读出的音乐认知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
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
化需求。动人的旋律,深层次的哲理在几拨辗转之间散尽在悠扬婉转
的琴曲之中。震撼人的心灵,在悠远的时空中传颂…..
结语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虽然在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方面都不同于近
现代音乐教育,但通过古琴文化看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我们看到了中
国古代音乐教育的一些闪光的即使在现在看来都毫不落后的教育思
想和理念,如注重音乐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及文化传承
价值。这充分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先贤的思想的先驱性
和对今人的指导性。著名华裔作曲家周文中说他的大部分成功作品都
是从中华文化和中华先贤如老子、孔子等的闪光的智慧思想当中获得
灵感的。因此,也愿我们更多的人能多多了解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
化,从中发现智慧的闪光点,以指导并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的
各项事业。
[1]孙继南.中外名曲欣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版.
[2]吴刨、刘尔升《中国音乐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12月第
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