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专题十二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堂教学流程概览
【明确考情】
1、高考考点:见市编学案P122
2、真题回放:见市编学案P122
3、提醒关注
【构建体系】
【重点梳理】
【误区质疑】
【归纳总结】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
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总理谈改革
二、价值观及价值实现实现“中国梦”
典型例题:市编学案P122 真题回放第4 题。

【热点链接】
热点探究一深化改革
热点探究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巩固练习】市编学案P127---P128 1--5 、7、8、10、11
【感悟升华】
【把握考向】
考向一
[ 命题素材]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 命题角度]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考向二
[ 命题素材]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 命题角度] 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和
实现。

【明确考情】
1、高考考点:见市编学案P122
2、真题回放:见市编学案P122
3、提醒关注
(1)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章修正案中关于“深化改革开放”的描述,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与普遍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知识。

(2)结合“核心价值观”、“感动人物事迹”,掌握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和实现的相关知识。

【构建体系】
【重点梳理】
★核心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核心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核心考点三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核心考点四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核心考点五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核心考点六实现人生价值
【误区质疑】
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2、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同步的。

3、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4、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

5、没有得到社会承认的价值是没有意义的。

6、价值观引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7、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性,因人而异,所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没有正误之分。

8、有理想就可以实现人生价值。

【归纳总结】
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 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观点
要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及其规律 深化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
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各方面工作。

社会发展的主体
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视频:总理谈改革
问题探究:1、我国的改革涉及到底哪些领域?其实质是什么?
2、为什么要深化改革?
二、价值观及价值实现 视频:实现“中国梦”
思考:1、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如何走中国道路?
2、运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说明“中国梦”和“个人梦”的关系?
【典型例题】市编学案 P122 真题回放 第4 题。

( 知识范围、问题角度、信息提炼、答案组织) 参考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当代青年在爱国情感的表达上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②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作为一种价值选择,当代青年的爱国情感表达也体现了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热点链接】
【热点探究一】 深化改革
材料一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十八大报告鲜 观 点
要 求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积极作
用。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
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人生价值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
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明表达着全党的坚强信念。

报告指出:“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并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作出的部署,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中国号”巨轮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坚定有力地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运用社会历史观的知识,分析我国为何更加坚定有力地推进改革开放?
参考答案:(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改革就是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使之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使之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2)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因此,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改革使广大人民充分享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3)实践证明,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

材料二2013年3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谈改革时说:“我之所以说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在完善过程中,靠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还有巨大的潜力,让改革的红利惠及全体人民还有巨大的空间。


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相关知识,说明李总理对改革的谈话中对我们深化改革提出了哪些要求?
参考答案:(1)深化改革就要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发挥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2)深化改革,就是要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应于生产力的部分,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方面工作。

(3)深化改革就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做到改革依靠群众,改革为了群众,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中国人民。

【热点探究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中国梦”的实现需要13亿民众共同为之奋斗努力,但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凝聚起全体中国人的意志,达成共识?党的十八大给出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运用价值观导向作用的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答案:(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我们党在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

(2
值观。

(3)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功能,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材料二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有的是从事国家高科技研究工作的院士、工程师,有的是负责一方工作的人民公仆,更多的则是“小人物”。

他们中有些人为国家、民族贡献出了全部青春甚至生命,更多的则是在平凡生活中赢得了尊重。

虽然他们的事迹不一样,但其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即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人生观境界。

他们生动诠释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请运用实现人生价值的知识,谈谈作为当代中学生应如何实现“感动中国”人物追求的人生观境界?
参考答案:(1)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2)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人的价值体现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

要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之中,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4)人生价值必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

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5)作为中学生现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自己的才能,提高个人素质,为将来为社会做贡献奠定基础,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巩固练习】市编学案P127---P128 1--5 、7、8、10、11 CDDAB C C A 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