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摘要]由于受传统“重理论轻实践”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硕士生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存在基础设施不健全、实践教学师资不足等问题。
借助系统论的观点,应从创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完善实践教学运行保障体系三方面,构建符合创新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目标一、硕士生培养中实践教学的意义1.适应硕士生培养目标的重要转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促使对长期以来形成的硕士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力的教学科研人才的目标进行改革与创新。
教育部提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在强调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综合素质、创新和创业精神,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紧密联系,是当前硕士生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时代使命。
2.适应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实践教学对培养创业型和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对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兴起,新的学科专业、新的先进设备、新的高科技层出不穷,产业结构和职位结构不断调整,岗位流动、工作职位转换愈加频繁,创新精神是高层次人才必备的素质。
因此,只有增强学生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才能达到这一要求。
3.有助于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尽管在硕士生培养方案中都有实践教学内容,但受“学术型”培养传统思维束缚,和长久以来高校教育形成“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培养模式,一些高校虽然提出加强实践教学,但实际中只是局部得到落实,对于某些专业依然停留在文件上或口头上,硕士生实践教学的开展很受限制,其结果就是大多数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就业范围狭窄,就业竞争力不强。
因此,应加快实践教学改革步伐,增强硕士生社会适应性。
二、硕士生培养中实践教学的问题1.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到位。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本应是教学过程的“一体两面”,彼此相互联系、互为促进。
但在我们硕士生培养中,大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学术主导及科研压力等条件下,基本在“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的思想观念指导下开展硕士生实践教学。
具体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将实践教学放在实际上的次要位置,出现了任意增减实践教学课时、教学过程形式化、教学管理松散、实践课教师待遇低于理论课教师等种种情况。
实践教学内容安排未摆在应有位置,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论与实践脱节,创新素质不高,动手能力不强。
特别是一些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由于高校管理、教学理念、原有教学条件等种种局限,把原本动手的教学活动变为“动口”的教学内容,一些学校甚至干脆走过场,让学生自己实践,其教学结果可想而知。
2.实践教学基础设施不健全。
实践教学基础设施不足是实践教学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生招生规模持续出现高速增长趋势,2000~2005年间全国硕士生招生比例平均每年以23.42%的速度增长,2006~2009年全国硕士生招生比例每年也保持在6%左右的增长。
但是,与此相应的教学基础设施却并没有随之相应增加投入,使高等院校资源短缺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主要表现在生均占用实验室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等指标值明显下降,以及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等严重问题。
同时,以“共建、调整、合作、合并”为特征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割裂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使产学研合作关系发生了变化,社会及企业缺乏参与的积极性,高校拓展校外实践基地乏力。
没有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分散、临时性较强,不利于教师及时指导和解决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3.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不足。
实践教学师资是另一重大问题。
实践教学尽管是在实践指导教师的引导、参与下进行,但主要还是要发挥参与实践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相对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然而长期以来从学校内部实验实践教学看,一方面,学校重视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轻视实验课教师队伍建设,实验教师往往被当作教辅人员看待,这与西方发达国家高校非常重视高级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员相比,不论职称评定还是津贴发放均向理论课倾斜,从而难以吸引高水平的人员参与实验教学,没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队伍,实验教学的水平很难提高。
另一方面,一些年轻教师职业思想不稳定,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实践教学工作上,再加上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没有经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缺乏科研实验,生产锻炼的足够时间环节,实际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而且不少高校出现实践教学队伍严重断层现象,这都反映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的问题。
除外之外,实践型的教师开始从高校流入科研部门或实体企业的居多,并且这种极具实际能力的教师也有许多从国内向国外流失。
4.实践教学考评体系不科学。
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缺乏科学评价方式。
硕士生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寓“研”于教,通过“研究”来培养人才,这是硕士生教育与其他层次教育的主要区别。
因此,科研和学位论文工作是硕士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硕士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
基础学科的硕士生要加强科学实验训练,人文社会科学的硕士生应重视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工程技术类及应用性较强学科的硕士生应加强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训练。
但是,无论是基础学科的科学实验、还是人文学科的社会调查,以及工程技术类的科研项目训练计划或创新性实验等实践方式,都难以援引理论教学中,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效果培养考核评价的方法。
因为这种考核制度显然无法对千差万别的独特的创新成果和创新水平作出公正又科学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我们又没有一个区分不同类别的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方法,从而造成硕士生的实践教学在完整培养过程中有一个很大的教育缺陷或漏洞,用“考试”或“论文”替代了硕士生考核评价,显然是造成实践教学偏向于理论教学的直接原因。
三、硕士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1.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层次。
构建完整硕士生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既是适应时代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也是中国由世界硕士生教育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历史使命。
但由于关注的重点和视角不同,对实践教学体系结构的研究也就各异。
如果以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按照能力层次划分,遵循着由一般到特殊、由基本能力到应用能力的思维逻辑,其实质是三段式模式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再现,导致了知识与技能的割裂。
如果按照教学系统论原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包括驱动、受动、调控及保障等四个亚体系,形成如右图所示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其中,教学目标体系是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及支撑保障体系,在整个体系中发挥驱动作用;教学内容体系是教学目标体系的具体体现,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机构、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在整个体系中起着反馈和调控作用;实践教学支撑体系通常由师资、设备和学习环境组成,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如果把实践教学体系看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把社会资源与就业机制纳入体系中来,就会形成高校内部实践教学资源和社会企业、政府机构、社会团体等紧密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针对上述三种实践教学体系结构,笔者更倾向于运用系统的方法考察实践教学体系。
借鉴系统论观点关于结构的认识,并结合实践教学的特点,一个完整的体系必须具备驱动、主导和保障系统才能有序、高效地运转,从而实现目标。
实践教学体系应该由驱动、主导和保障三个子系统构成。
其中,驱动系统在于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正确理解实践教学的内涵,特别是正确处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观、教师观、学习观的转变;主导系统应体现实践教学体系特色、固有的特征,围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层面来阐述;保障系统由师资、校企合作等组成。
2.实践教学体系的重点内容。
第一,创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内容应当根据相应专业课程进行重新规划,尤其是对于教材老旧没有与现实结合的相应课程,任课教师要有相应的校本对其补充,将理论知识作为验证课程与实践教学内容一分为二,区别对待,特别是一些实训性强的专业应当走出教学课堂,进行实地讲解,使学生能亲身接触实质性的实验,取代理论性的阐述。
真正将硕士生以研究为目标加强实际操作能力,而不是像现在硕士生与本科生培养几乎没有两样的教学实践内容形式;真正将硕士生实践落实到实处,而非仅仅只在高校文件中提到。
导师也应突破原有教学内容,因生制宜,结合时势,大胆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将现有社会发展中一些新问题、新技术、新的管理理念等,结合硕士生各专业的相应教学实践内容,及时补充更新,从老套的教学路子走出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适当引进新实践教学内容。
同时,在教学中要有长期推陈出新的教学机制,并要有相应的费用支持,辅助相应的硬件设施,这就需要一个系统计划来实施,高校管理层也应当有相应策略指导和支持,这样的硕士生教学实践内容才不至于停留在理论上,梦想在理念上。
有所作为,有所行动,才会使我国硕士生实践教学内容有所创新,这样培养出来的硕士研究生才真正有其实践操作能力,而不是成为走上社会的“理论家”。
第二,改革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首先,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还需要健全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要对硕士生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过程有其相应的质量标准和操作准则,但是,这里准则不是束缚实践教学创新的条条框框,而是对硕士生教学过程中需要作出相应评价标准。
对不同的硕士生的实践教学内容的各个过程都要有相应的评价标准来进行考核,这样可以促使导师创新教学内容,促进硕士生明确实践教学内容的评价标准进而主动学习。
其次,硕士生教学质量涉及的不仅是导师,更多是学校是否对实践教学内容提供相应的硬件、经费、达标的标准软件及师资力量等各方面的支持,比如,导师能力的评价考核,相应专业是不是具有相应配套标准设施;对于评价考核的各项规定是不是符合实用和科学,考核标准是不是定期形成制度化,并且有序进行;对引进教材是不是真正符合本专业硕士生需要,要有相应考核评估标准;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否体现在考核制度中,包括硕士指导老师的引进机制考核等;高校应对教学各个环节制定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并根据各个教学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相应预警备用机制,对存在的问题要有计划解决,要有限时机制,对有可能发生的问题,要在应允的范围采取灵活的机制,防止一刀切;对于现有教学质量评价规定要有所取舍,对不合时势发展需要的,应当及时剔除,并引入合时的评价标准;在高校中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完善实践教学工作的定期评估制度,改革实践效果评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