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行为理论
1981年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目的就是
要建立一个"规范基础",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结构转型问题。
主要理论
哈贝马斯认为世界的基础是语言,因此在《交往与社会进化》一书中的第一章,他探讨
普遍语用学,其任务是”确定并重建关于可能理解的普遍条件”。其他形式的社会行为,比如
冲突竞争,都是为达到理解的行为的衍生物,而语言则是社会进化阶段上特殊的理解媒介。
因而哈贝马斯把语言作为具有明晰性的交往行为从其他类型的交往行为中分离出来。要想理
解语言,须探索它的存在基础——语言有效性基础。阿佩尔认为超验性的强制力,即作为言
说者,一旦开始试行、理解一个言语行为或对之做出反应,就成为主体,而在这个过程中,
其实已经作出了相当的假定,阿佩尔称之为“可能性之规范条件”。这种规范可以理解成人
的头脑中具有的行为标准、甚至一般准则的约束性规则,具有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基于前
人的观点,他认为,“任何处于交往活动中的人,在施行任何言语行为时,必须满足若干普
遍的有效性要求并假定它们可以被验证。”为了理解的目的,他提出四个语言有效性要求的
义务:
1. 言说者的选择必须是可领会的表达,使双方都能理解。
2. 言说者所陈述的内容必须听者能够理解的基础,也就是双方都要具有言说者叙
述的知识背景。
3. “言说者必须真诚地表达他的意向,”以便听者能够信任他。
4. 言说者必须选择一种表达自身正确的语言,使双方在公认背景的话语中达到认
同。
哈贝马斯认为,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主要有三大缺点:第一,它未能认真对待现
代哲学和社会科学成果,并拒绝用它来丰富自己的理论,沉醉于工具理性批判之中,拘泥于
文化与意识形态批判,而没有对这个复杂的现实社会进行经验分析。因而,这种批判对社会
经验研究的贡献微乎其微。第二,它未能扬弃黑格尔的理性概念,仍然把理性看作是一种先
验的力量,不能把握理性的真正意义。第三,它未能认真对待资本主义民主,因而不能客观
评价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采取福利政策所取得的成就。他认为,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的直接结果
就是交往行为的不合理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在第五章中,哈贝马斯提出了合法性的概念,并对现代国家中的合法化问题进行了阐释。
合法性【1】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并认为其应用领域是政治,只有政治
秩序才有合法性问题,比如,原始社会用神话把部落集团加以固定,形成集体同一性。同时
合法性范畴对通过国家组织起来的社会限定也具有经验性的含义。接下来的几个小节,哈贝
马斯对从亚里士多德到卢梭黑格尔等人的社会政治理论进行评价,合法性的有效性规范从神
话(叙述)→理性化世界具有的教义的知识(论证)→现代,科学产生使我们能够区分理论
论证和实践论证,使终极基础也就是古典自然律被动摇,被新的自然律理论代替。
他认为,资本主义交往行为的不合理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人们的交往关系呈现出病态的状况,如交往的物质利益泛化,沟通和理解产生障碍等等。
二是交往的风险性增强。诚如贝克所言,现代社会已经处于"文明的火山口上"。吉登斯也不
无中肯地指出,现代性或者说现代社会导致了风险性的增加,"如核战争对人类生存的威胁
以及风险环境的扩张"等。
三是交往的空间范围不断缩小,生产,科学以及政治等主题化,分化的专业领域正逐渐形成
以功利主义为价值取向和价值导向的专门化世界,进而吞噬着人们的交往行为赖以生存的基
础——生活世界。
哈贝马斯认为,整个人类生活的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客观世界以及社会世界,其中,社会世
界又包括制度世界和生活世界两种。制度世界是指那些制度化,组织化以及科层制化的世界,
即现代国家机关和社会市场体系;而生活世界则是指能够开展言语沟通,追求话语共识的"
尚未主题化"的"原初世界",它包括进行话语共识的公共领域以及维持私人利益的私人领域。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间出现的矛盾,会使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异化,因此,
只有规范和重构资本主义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重新回到生活世界,才能使资本主义社会继
续向前发展。所以,哈贝马斯的任务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构建一个理想的交往行为模式,
建立他的交往行为理论。
交往行动的类型。在《交往行为理论》中,他将人的行为分为四种:
1。目的性行为。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是借助于工具理性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然而,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这种行动不但不能发挥人的主体性,反而成为压制人的手段,所
以不具备合理性。
2。规范性行为。这是以行为者共同的价值取向为目标的行为,主要是体现在人们的主
观世界和社会世界中的价值认同和规范遵守。
3。戏剧性行为。与培根的剧场假相相类似,他认为社会是一个舞台,每一个个体都要
在观众或对象面前表演自己,背诵着早已准备好的"台词"让观众去领会他的"潜台词",因此
这也不是一种合理性的行为。但是社会却需要这种行为,因为它是人的社会交往的一种方式。
前面的三种行为或者压制人的主体性,或者使人变为一种社会化符号而异化为某种工具,因
而都是不合理的行为,于是他提出了交往行为。
4。交往行动。交往行为使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作为理解他们各自行动的工具,以便使他们
能够在如何有效地协调自身的行为上达成一致。它是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综合
与扬弃,所以就必然是合理性的行为。
交往行为的功能。哈贝马斯认为,他的交往行为概念有四个功能:一是理解的功能,有
助于把握知识;二是合作的功能,使社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实现社会的目标;三是社
会化功能,即能够使个体认同社会规范和价值取向,从而有助于形成某种价值导向;四是社
会转型功能,因为前三种功能的总目的就是要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重现资本主义国家的应有
功能,实现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转型,结构变迁和社会进化。也正因为如此,哈贝马斯始终
坚持认为现代仍然是一项"未竟事业"。
交往行为理论评价
从总体上看,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试图解决以下几个难题。
1。它为认识和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实践提供新的视角。"二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70
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新的变化,中产阶级普遍增多,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有所
好转,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不再是马克思,列宁所描述的那个到处充满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的社会。那么,如何把脉资本主义的本质和特征就成了学者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哈贝马斯以
自己独特的视角,既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本质,又把这种异化的社会现象当做资本主义
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变迁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说,他把这种异化的社会现实当成资本主义社
会发展的必然过程。
2。它为整合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独特的解释原则。自近
代笛卡儿以降,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一直受到经验论和唯理论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影响,社会
学作为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一门学科也不例外。一方面,作为一门实证科学,社会学要寻求
"社会事实"的客观性,然而,一切的"社会事实"又是主体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因而
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价值性。这样,如何统一主客观问题,实现主观和客观,工具理性和价
值理性的统一就成了社会学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哈贝马斯以"兴趣"作为逻辑
起点,以那种"原初的","未分化的","尚未主题化"的"生活世界"作为解决主客二元对立的
归宿,应该说有自己独到的价值。
3。它为解决西方社会结构转型问题,避免人的异化,为实现人的解放开出自己的一剂"药方
"。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异化现象以及出现的新情况,西方一大批社会思想家们展开了各
自的思考。吉登斯从"结构二重性"出发,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贝尔坚持认为以
美国为代表的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迁和结构转型,他乐观地称之为"后工业社会";
利奥塔,罗蒂等人则认为当前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后现代社会"。而哈贝马斯认为,要
避免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公共领域结构转型中出现的异化现象,只有发挥交往理性作用,重新
"回到生活世界",以实现社会的进化。
局限性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依然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方法论的局限。他试图整合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二元论思维方式,
可是从根本上讲,任何一个抛弃或绕开马克思的实践观的做法都是不现实的,只能重新回到
二元论,或者以一个新的二元论来取代原来的二元论。
2。视角基础的局限。他以兴趣作为其认识的基础,然而人的兴趣从何而来 如果对哈贝马斯
的"兴趣"进行一个本体论的追问就会发现,他所谓的"兴趣"其实仍然不过是笛卡儿式的"天赋
观念"而已,缺少有效性。
3。理论落脚点的局限。与其说他对"资本主义的未来"充满"兴趣",提出"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通过"交往行为理论"以实现"社会进化",不如说他对重新回到"生活世界"更感兴趣。但是,
他所谓的"生活世界"其实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注释:
【1】哈贝马斯又提出合法化、证明方法以及经验动机等概念,并说明统治的制度化与
给定的证明水平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主要参考书目:
1。《交往与社会进化》(联邦德国),哈贝马斯著,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3
月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西方马克思主义
-----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
姓名:吴霞
班级:06哲学
学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