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目录中文摘要 (1)前言 (2)1 民营企业融资的概述 (3)1.1 民营企业的内涵 (3)1.2 民营企业融资的特点 (3)1.3 民营企业融资的方式 (3)1.3.1 间接融资 (3)1.3.2 直接融资 (3)2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问题分析 (4)2.1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4)2.2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的问题分析 (4)2.2.1 影响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自身因素 (4)2.2.2 影响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市场因素 (5)2.2.3 影响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政策因素 (6)3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对策 (7)3.1 切实提高民营企业的总体素质 (7)3.1.1 提高民营企业总体实力 (7)3.1.2 规范企业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信息透明度 (8)3.1.3 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意识,注重树立诚实 (8)3.2 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体系和健全的经营机制 (8)3.2.1建立健全商业银行贷款体系 (8)3.2.2 积极探索建立民营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8)3.2.3 建立畅通的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8)3.2.4 保护和规范民间资本市场 (9)3.2.5 大力发展融资租赁 (9)3.2.6 完善典当行业 (9)3.3 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的宏观政策 (10)3.3.1 建立健全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 (10)3.3.2 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立多层次的政策担保体系 (10)3.3.3 加快社会信用建设,建立和完善我国民营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 (10)3.3.4 推动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和民营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11)结束语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浅谈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最近关于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成为各方热点关注的问题,关于民营企业发展的争议也在逐渐增多,不可否认,民营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有益的补充,同时对中国GDP的增长、市场经济的活跃以及国家税收的增长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历史、文化、社会、法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同时也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导致民营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要对我国民营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剖析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

本文对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和融资困难的原因,分别从国家宏观政策、金融体系、企业自身素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我国民营企业的社会金融体系不够完善、信用担保不成熟、民营企业信息不对称、自身体制不健全、信用度低等都是造成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因素。

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要从民营企业自身抓起,切实提高企业总体素质,同时加速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完善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体系和健全的经营机制,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的宏观政策环境,才能保障民营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对策前言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得比重越来越大,民营企业甚至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财政收入的顶梁柱[1]。

所谓民营企业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

在《公司法》中,对民营企业内涵的界定是,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其他类型的企业中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均属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提供社会服务、增加财政收入、出口创汇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民营企业还是企业中的弱势群体。

在经济的潮起潮落中,少数民营企业抓住机会,决策得当,超越了初创期的艰难,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跃升为企业明星;而多数民营企业还处于创业后的成长期,有待于发展壮大。

民营企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由于自身缺陷和外部环境多种因素导致面临许多问题,政策环境的局限性和民营企业的自身弱点阻碍了多数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中特别突出的问题是融资困难。

融资难问题已成为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1]。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非公经济36条”的出台,民营经济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但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还不够强大,融资问题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因此,积极探索融资策略,不断拓展和完善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国外,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扶持,这在各国都是普遍现象。

各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的模式是各不相同的,有以美国为代表的信贷担保为主的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直接“优惠”信贷模式。

美国的信贷担保模式资金利用效率高、中小企业受益广、资金安全系数高,但手续复杂,获得贷款时间相对较长,对中小企业和经济的启动作用相对较慢。

日本的直接信贷支持模式需要政府投入的资金量大,资金风险也较大,但手续相对较简便,获得贷款时间较短,对中小企业和经济的启动作用相对较快。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大。

尽管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障碍。

由于民营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自有资金少,信用程度不高,经营风险大,缺乏不动产抵押,贷款额度较小,甚至有些民营企业欠息严重,不良资产比例偏大,金融风险较高,因此,一般金融机构不愿向他们发放贷款。

由此可见,民营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也是很困难的。

金融学者梁红英指出:“与国有大中型商业银行相比,中小金融机构没有强大的国家信用和有利的国家政策作后盾,进一步加剧了原本就潜在的金融风险向现实风险转,降低了资金的流动性和盈利性,妨碍了资金资源的有效配置”[4]。

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已经得到国内外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发现不足,结合实际再提出新的解决融资渠道和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发展[5]。

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的地位不可忽视,解决其融资难问题的现实意义使得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会越来越好,发展之路会越来越宽。

1 民营企业融资的概述1.1 民营企业的内涵民营企业,简称民企,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

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其他类型的企业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均属民营企业。

这个词语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甚为普遍。

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营企业多数是私营企业(私企),由于传统共产主义反对私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便将它们命名为“民营企业”。

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是没有“民营企业”的概念,“民营企业”只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

1.2 民营企业融资的特点我国民营企业大多都是低门槛进入市场,经营规模一般不大,市场经营灵活性很高,但自有资金较少,负债率较高。

民营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缺乏抵押担保,也无力承受过高的融资成本。

那么,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特点就体现为一下三点:(1)资金需求额不大,但需求频率较高;(2)自有资金少,主要依赖金融机构融资;(3)自身规模小,抵押担保难,缺少融资途径。

1.3 民营企业融资的方式1.3.1 间接融资间接融资是指拥有暂时闲置货币资金的单位通过存款的形式,或者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暂时闲置的资金先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等形式,或通过购买需要资金的单位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这些单位使用,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我国民营企业间接融资体系的运行可以概括为政策金融机构引导、信用担保和再担保机构支持下,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的融资体系。

政府通过政策金融及信用补充作为调控、扶持的手段,利用竞争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成为对民营企业贷款的主体,以保证民营企业需要的资金。

目前,我国以银行性机构为中介的间接融资,占到了整个社会融资总额的75%左右,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融资仅25%。

其中,银行融资占到了我国银行性金融机构融资总额的90%以上,而国有银行基本上处于垄断地位。

“居民储蓄存款—银行贷款给企业—形成企业的负债资产”这样的间接融资方式成为社会投融资的主渠道。

1.3.2 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间接融资”的对称。

没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的融通资金的方式。

需要融入资金的单位与融出资金单位双方通过直接协议后进行货币资金的转移。

直接融资的形式有:买卖有价证券,预付定金和赊销商品,不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货币借贷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和局限,往往是市场竞争中的变数较大的群体,商业银行在贷款上的风险偏好,决定了贷款形式的融资难以有效地满足民营企业的高风险融资、以及长期性的资金需求。

因此,在当前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时,直接融资应当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

2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问题分析2.1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民营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特别是那些规模较小和成立时间较短的中小型企业,除了利用内源融资方式外,很难得到银行等提供的外源性资金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个方面解决企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问题,企业的融资环境大为改善。

但到目前为止,银行贷款仍然是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

我国企业贷款、国债、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的比重中,银行贷款比例仍高达八成。

然而长期以来,银行贷款都受“重大轻小”、“重国轻民”经营观念支配,银行贷款主要供给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民营企业一般规模都比较小,经济实力不强。

在现行体系下,民营企业难以从银行等中介机构中筹措到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资金。

2.2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的问题分析2.2.1影响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自身因素(1)民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经营风险高我国民营企业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产规模小、实力弱,除少量高科技创新企业外,大部分研发投入少,技术水平落后,难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市场需求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其抗市场波动的能力也相应比较低,因此经营风险比较大。

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特点使其在面临激烈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对顾客和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较弱,缺乏必要的竞争力,破产倒闭的可能性和频率较高,导致银行信贷面临较大的风险。

根据国家统计局《民营企业发展问题研究》显示,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整体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其中仅有三成左右具有一定的成长潜力,而七成左右发展能力有限。

另据美国民营企业管理局估计,有近23.7%的民营企业在创业两年内消失,有近52.7%的民营企业在四年内退出市场。

根据经验推断,中国民营企业的倒闭和歇业率应该不会低于美国。

民营企业高比例的倒闭风险使得金融机构的风险和收益不对称,特别是在我国贷款利率存在管制的状态下,银行面临的风险在利率上得不到完全补偿。

加之民营企业资金需求一次性量小,频率高,这也加大了融资的复杂性,增加了融资的成本和代价,对其还款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