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当代教师的文化素养

谈当代教师的文化素养

谈当代教师的文化素养东辽县教师进修学校王彦橘一、绪论(社会——教育——教师)在当前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的物质实体尽情享用、人的心灵又尽泄不满,人的眼睛目不暇接,人的心理却猝不及防,人类思考的空间让外物挤的满满,普遍的喧嚣和浮躁铺天盖地的压来,人心为形役不再表现为案牍劳形,而表现为心灵的被动无奈,被欲望裹着挟着推着前行,心理脆弱而堪负重。

世人将此种现象偏偏归罪于教育,因此赋予了我们教师太多的使命,添加我们教育以过重的负担,于是,我们教育成了崇高的布道、神圣的苦行;教师成了春蚕、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牧师、殉道者的角色,而这些溢美之辞犹过不及,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定位。

我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生活,一种以人为出发点又以人为终极点,旨在探究人的教育规律的职业,因此,教师的教学不仅是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系统结构和有灵有肉、可歌可泣的艺术长卷。

二、正论(教师的文化素养不可或缺)这幅长卷的描绘,要求我们今天的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因为它是丰厚的底蕴,是源源不断的涂彩。

教师综合文化素养状况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必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只要这样,才能承担起历史的、现实的重任,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

人不能有知识而没文化!所谓文化素养是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的总和。

从本质上说,这三方面是有机统一和不可分割的,他们共同构成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其中,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素养的基础和核心,科学素养和审美素养是以人文素养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是人文素养的延伸。

因此科学离不开人文,反之,科学就迷失了方向,也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一)人文素养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科学的重要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尽管科学尚未得到完全的普及,然而,人文的重要性,却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

近些年,由于人文素养的缺失与委靡已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出来,信念遭到嘲讽,理想受到冷落,道德濒临危机,情操蜕变为欲望,责任淡漠并与金钱捆绑在一起,诚实成了愚昧的代名词,堕落成为聪明和强者的象征,金钱常常专政法律和正义,权力在手中成了商品,所有这一切正在严重影响着个体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蚕食着社会的稳定的根基,动摇着人们的道德信念和理想,迷乱着人们的政治信仰,导致了不少社会矛盾,这些固然有多种因素所致,但不能否认,人的文化素养,尤其人文素养的缺失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因此提高人的人文素养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这一重任自然落在了我们教师的身上,要从学生抓起,我们的责任之重大,任务之艰巨。

首先,我们的教师要问问自己:我们本身的人文素养怎么样呢?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人文,是指人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包括“人”与“文”两方面,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和对文化的关切。

人文的意义,首先是人学,是人的反视、自省和自审之学。

它超越了生理的层面和心理的意趣。

而在人的自我超越处领悟人性和人道,进而用人所创造的价值之光净化人的心灵。

人文的主题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泛指人文科学所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关怀,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看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

简而言之,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是对人的理解、容忍、接纳、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是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重视思想和理性的价值,关注人的发展,认为人具有潜能;再简而言之,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和幸福为本。

教师在具有较理想的人文素质的前提下施教,方能将古人“传道授业解惑”的理想活化为“生动感悟砺行”的心灵撞击与熏陶,课上都能实现师生真正的平等的对话。

日本教育专家左滕指出,: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这种对话不能简化为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灌输思想的行为,不能仅仅是预设一个圈套让学生按照程序顺利地完成这个圈套,而应当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这里,重视生成和爱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真正贯穿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巴西教育家葆罗.佛莱雷说:缺乏对世界、对人类的挚爱,对话就不复存在。

爱意味着对别人的责任。

爱是对话的基础也是对话的本身。

这是广大教师应根植于胸的常识性的素养,也是接受二十一世纪新挑战的前提,因此当代教师必须具备.(二)科学素养如果说人文给人以方向,那么科学则给人以力量。

我们的教师毫无理由不具备较深的科学素养。

所谓科学素养是指日常生活、社会事务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现代科学教育强调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并做出明智决策,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教师要在丰富自己的科学素养的前提下,明确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实现的,其中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往往需要通过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和感悟。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参与性和主体性是必须体现的。

如今的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能再按照以往的学生观看学生在课堂里的角色,要建立学生也是有主体能动性的人的学生观。

从发展学生主体角度出发设计你的教学全程并创设各种条件与机会、实现学生在课堂里的主体学习。

而科学观察能力作为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及实践活动中占有重要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

观察作为一种感知活动、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将观察作为一种认识方法运用于科学研究过程,就是人们常说的科学观察,教师要善于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感知活动,使自己和学生能够真正获取观察事物的主观映象的方式和方法。

掌握一些常见的观察和实验方法。

李政道博士说过:科学和人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这个硬币就是文化,而文化素养的光圈应该是审美。

(三)、审美素养如果说人文让人求善,科学让人求真,艺术则让求美。

教育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生活,它要求我们广大教师不仅是一个博闻强识的杂家,同时也应该是善于审美的美学家。

要常常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每一课书,每一个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世界,那么周围的世界一定会生动起来,你的学生会从你美的胸怀中感受美,并潜移默化地审视美、创造美。

现实社会只重功利不重超脱、只重利益不重意义,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为功利而读书、为职业而读书、为前途而读书的思想遍布天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仕”的读书准则严重影响了世世代代的知识分子、科举的官场通途使他们有所用并惠及子孙,这种功利意义的读书观使得莘莘学子们沉醉于适用层面,缺少了哲学家胸怀天下、关怀人类的宇宙情怀。

那么我们的老师首先要从这种陕隘的圈子里走出来,从古希腊“认识自己”的哲学名言出发追问自己,去领略那种超功利的审美境界。

让教学追求简约,不断丰实文化底蕴,要简朴,不要杂芜、要空灵不要贮满。

给生命腾出空闲,让自然的绿意和时光柔和丰盈,这本该是教师追寻的底色。

丢开物欲的温床吧!否则,世俗会融化你,你的精神将和身体一道枯萎;生命会失去营养,你会成为干涸的骷髅。

这样你会觉得自然的可亲,生命的可贵,有了这种审美的情怀,又有什么功利不能超越呢?从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中找回你自己的生态和绿意吧!当前,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仍然扎扎实实的中小学,学校在竞争、班级在竞争、学生在竞争,难道我们的学校非得象生物界那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吗?频繁的考试和考试的阴影,严重遮蔽了学生的心性。

学校生活中除了无休无止的考试外,还有多少时间和空间呢?根本就没时间感受生活,思考自我,学校也没有提供新鲜生活氛围。

把考试的上方宝剑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的心性有什么自由,他们的思想从来就是被桎梏。

试想,这时候我们老师不给他们以思考人生的空间,不带他们领悟人生的意义,不给他们旷达的审美眼界,他们不被现代的技术操作层面折磨得死去活来才怪。

为什么非要趋之若鹜,挤占时间埋头苦做呢?牺牲学生的时间优化考核的成绩,赢得生存的空间,这种曲线为我功利味十足,根本谈不上理念和特色。

经济全球化,世界数字化的今天,世界观、价值观的多元化,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人的成功领域的界面在不断拓宽,市场的就业渠道和就业机制不断趋于完善,人取得成功的几率不断提高。

就此而言,我们对个人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我们在讲台上就要用好这个多元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多方面丰实自己,拓开学生看问题、看社会、看人生的视野。

引导学生身心得到充分的舒展,从而让学生多层面享受学习、享受生命和成功!文化素养的缺失必将导致课堂的僵化。

中小学教师应该是有较深文化底蕴的智者,在今天大力倡导“互动、生成”的课堂中,面对的是思想活跃,敢于质疑的学生,如果文化素养不高,极易出现无言以对的窘境。

我当教研员时就感受过。

1、那是一个老语文教师讲《宋定伯捉鬼》一课时,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这个世间真的有鬼吗?鬼真的怕人唾液吗?这个老师当时回答的很简单:可能吧.要不老人们怎么一做噩梦就吐三口吐沫呢?多么可笑的回答,是没有科学素养的不负责任的答疑啊!2、还有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小学教师讲《月光曲》,课上一生质针对老师讲此文:说本文是贝多芬写给盲姑娘的。

人家这个学生已经在网上查到了,这实际是贝多芬为自己失恋痛苦而做。

可见,这位老师的文化积淀何等不够,所以就出现了课上这种尴尬的局面.总之,我们师资队伍的文化素养亟待提高。

文化积淀尚浅。

出现视野不宽——教书乏招,搬教参、对答案,化不开、教不活、死记硬背;底蕴不厚——创新乏力,学生质疑回答没底气,学生想探究、反倒和稀泥,无法互动生成;修养不足——育人乏术,责任心似乎极强、艺术性却极差,自我感觉良好,反思能力低下;情趣不多——生活乏味,类似套中人,人未老心先衰,心灵缺乏阳光,难与学生沟通交往。

新课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次文化的冲突与变革。

三、结语(教师应该是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人)由此可见,教师文化素养绝对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知识水平,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学历水平。

我们既要有知识更要有文化!它是指教师经过较长时间培育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从事教育工作所专门需要的涵养。

是教师的学识水平、知识视野、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审美能力、气质品位、坐标取向、人格修养的总和。

说到人格,完善健全的人格素养那才是教师的灵魂之所在。

教师缺德的案例彼彼皆是,我就不列举了。

很让社会痛心!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人格素养才能以心灵塑造心灵。

关于人格素养在这就不谈了,时间关系。

(这属于插叙)我作为师培工作者,在三年多的师培工作生涯中,或多或少地通过对我们县师资队伍的现状分析,和理论层面上的学习已经深深感到:教师文化素养是难以“培训”和“灌输”的,素养是靠日积月累的“浸润”和“孕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