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实际生活问题融入数学课堂
我们的许多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知从何下手,主要原因是平时的教学与实际生活问题相脱节,教学中缺少引导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情进行理性的思考,导致学生不习惯和不善于主动提出现实的生活问题,也不会运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造成知识与实践脱节的状况。
对于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必须以课堂为主阵地,让学生动手、动脑,在做中学,真正实现“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的教学。
一、数学源于生活
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
比如说,上街买东西自然要用到加减法,修房造屋总要画图纸。
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曾有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
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在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里,有这样一道数学题: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
饼最少用几分钟呢?有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要用3分钟:先把第一、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1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1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
然后放第二张饼的反面,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3分钟就全部搞定。
学生把这答案告诉了老师,她说,实际上不会这么巧,总得有一些误差,不过算法是正确的。
看来,我们必须学以致用,才能更好地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学习教学。
有人说,现在书本上的知识都和实际联系不大。
这说明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正因为学了不能够很好地理解、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对数学不重视。
二、生活与课堂相结合
新课标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材只是师生对话的一个“话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情况,用活教材,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师应当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使他们有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理解、体会。
例如:小学数学中的“相遇问题”
师:寒暑假、假期上课问题较敏感,可少出现。
你们欢迎老师给你们上课吗?
生:欢迎!
师:欢迎该怎么表示呢?
生鼓掌。
师:谢谢大家!其实鼓掌也是一门学问。
你们是怎么鼓的?生:两只手拍拍就行了!
生:要面对面地拍才行。
师:说得真好!面对面地拍,我们用一个词来表达一下。
生:对面。
生:相对。
……
师:很好,我们就选相对吧!在生活中你能找出相对的例子吗?生:老师和我们面对面,我们就可以说相对。
师:说得太好了,想和老师面对面地走走吗?
生:想!
请生走上讲台,与师面对面地走。
师:像这样的面对面的走,我们可以说是相对而行,或相向而行。
走着走着,我们两个怎么样啦?
生:碰在一起了。
师:用一个词概括以下。
生:相碰。
生:相遇。
师:我们就说相遇,相遇时,我们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生:是0。
师:说得很好,老师还想更多地了解你们,能告诉老师你家在学
校的哪个方向吗?
生:我家在学校的东面。
师:能估计一下有多远吗?比如,你每分钟走几米?走了几分钟?
生:不远,大约走5分钟,每分大约走70米。
师:确实挺近的,大家能从他的描述中知道什么?
生:他家离学校大约350米。
师:有家住在学校西面的同学吗?
生:我家在西面,但我每天是坐妈妈的摩托车回家的,我大约10分钟到家。
师:其他同学呢?
生:我家住在学校的南面。
生:我家住在附小的门口。
……
师:有谁家是住在学校的西面,而且也是差不多5分钟就能走到学校的吗?
生:我家是住在西面,我要加快脚步,每分钟要走100米,5分钟才能到校。
师:如果让他们两个同时从家里出来,向学校走来,你们说会出现什么情况?
师相机画出线段图。
生:他们肯定会同时到校。
师:在学校遇见,用我们刚才学过的一个词来说是什么?
生:相遇。
师:根据这两个同学的描述,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从晨亮家到张洪家有多远。
师:能根据黑板的线段图以及你们的描述编一道应用题吗?生:张洪和晨亮家分别住在学校的东西方向,他们同时从家里向学校走来,晨亮每分钟走70米。
张洪每分钟走100米,经过5分钟,两人在学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师:你们能自己解决吗?
生:能!
师:请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们应抓住这份好奇心,把课堂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用学生熟悉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提高其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