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_双性同体_意识
命就有可能在这轮回中重复历世, 只不过以不同的形式 而已。祈求生命长驻, 灵魂永存。这几乎所有民族都渴望 的。日本本土也有有关灵魂轮转的思想因素, 所以就很容 易接受佛教的思想了, 像 《万叶集》、《源氏物语》、《枕草 子》、《方丈记》等等艺术作品都表现了世事无 常 , 万 事 皆 空, 因果报应, 生命轮回这样的佛家思想。湿过的青苔, 不 定在那天还会湿; 日日皆今日。但宇宙充满了变数, 青蛙 之跳正是生命的喧哗之始。而俳句也产生了。
俳句由五、七、五共三句 17 个音节组成。它的形式和 内 容 都 与 禅 宗 息 息 相 关 。首 先 二 者 都 与 自 然 紧 密 联 系 。禅 宗倡导 “山林水鸟皆宗佛法”“我心即佛”“我心即山林大 地”, 这种内外观察方式使得人的 内 心 情 感 释 放 于 大 自 然, 寄托在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之中。俳句源于连歌, 连歌 本 来 就 是 专 为 吟 咏 季 节 变 化 、人 生 无 常 的 诗 歌 。俳 句 也 继 承了此种传统, 但更为凝练。再次, 禅宗追求直觉体验、打 破 时 空 界 限 、求 得 梵 我 合 一 、事 事 无 碍 的 境 界 , 强 调 “本 心 ”的 澄 澈 空 灵 状 态 。这 种 由 心 而 生 的 直 觉 观 照 正 是 俳 句 构 思 时 所 追 求 的 精 神 状 态 。俳 句 在 构 思 时 凝 神 观 照 、沉 思 冥想, 除反映直观表象外, 并不表现思想, 甚至达到无知 无觉的境界。二者都于凝神沉思中, 让思维突破语言、物 象、概念、判断、推理的束缚, 使主体客体的界限 消 失 , 达 到物我两遗, 万物相融一体的境界。然后, 禅宗持的是一
注释: ①弗 吉 尼 亚·伍 尔 夫 著 , 王 环 译 , 《一 间 自 己 的 屋 子》, 沈阳出版社, 1999 年版, 第 128 页。
参考文献: [1] Tracy Hargreaves: Androgyny in Modern Literature,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古池禅意
广西师大 李 霞
闲寂古池旁 青蛙跃进池中央 水声扑通响 这 是 日 本 著 名 的 俳 句 家 松 尾 芭 蕉 的 名 俳 《古 池 》。 松尾芭蕉( 1644- 1694) , 是日本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 意义的俳句诗人。他本名松尾宗房, 别号桃青, 下级武士 出生, 从小作主人的伴读, 一起向当时的名俳诗人北村季 吟学习俳句。23 岁时, 主人去世, 他即离乡到京都投入季 吟门下, 系统学习俳旨和古典文学。俳句从此成了芭蕉的 精神所寄之处。现在, 芭蕉的俳句被刻成“句碑”, 耸立在 日 本 各 地 达 三 百 余 座 。 日 本 人 民 尊 称 他 为 “俳 圣 ”。 他 的 《古池》( 作于 1686) 是他的巅峰之作, 也奠定了日后俳句 的风格基调。 俳句往往是参禅的结果。芭蕉写《古池》前, 曾有与佛 顶和尚相互问禅的一节。佛顶问他: “最近如何度日? ” 答: “雨过青苔湿。” 又问: “青苔未生之时佛法如何? ” 答: “青蛙跳水的声音。” 如雨下过后, 青苔必定会湿, 漫漫长日, 时光流转, 万 物 都 遵 循 着 宇 宙 的 规 律 。这 是 自 古 以 来 的 天 道 。《薄 伽 梵 歌》中说: “上而至于诸天, 诸界皆有轮回。”既然如此, 生
132
体无意识, 所以内涵极为复杂, 其实仔细梳理之后, 我们 会发现它实际上是有着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生理层 次, 这也是最基本的层次, 这包括生理上的“雌雄同体”, 即第一性别不明显; 还有性取向上的双性同体, 既同性 恋。二是语言行为层次上的双性同体, 这包括在行为、服 饰等方面有意无意地模仿异性的表现, 这是很常见的现 象, 如在戏曲艺术中, 许多女性角色都是又男性所扮演。 三是精神层面的双性同体, 即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更偏向 男性的理性客观、逻辑性强或是偏向女性的被动依赖、 多愁善感、思维跳跃等现象。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现象是 没有优劣之分的, 都是人性的真实体现。
关注“双性同体”意识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6 级研究生 窦 兵
万事万物都是由众多的矛盾构成。对于人类而言, 也是如此, 人从性别角度来看, 一般分为男性和女性。值 得注意的是, 字面上的“男性”和“女性”只是生理意义上 的划分, 但是, 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所提到的“男性”和“女 性 ”就 是 带 有 社 会 意 义 的 性 别 划 分 了 。 在 我 们 日 常 生 活 中, 我们会不自觉地认为男人应具有好竞争、逻辑性强、 直 率 、自 信 勇 敢 、主 动 、独 立 、攻 击 性 强 、客 观 理 性 、不 爱 哭泣等特征, 而女人一般具有温柔体贴、善解人意、依赖 性 强 、多 愁 善 感 等 特 性 。 至 少 这 是 社 会 整 体 对 于 男 女 特 征的划分标准。从人格心理学上讲, 这叫做“性别刻板印 象”( sex- role stereotype) 。虽然没有任何明文规定男女性 别 的 划 分 以 此 为 标 准 , 但 是 千 百 年 来 , 这 种 所 谓 的 “标 准 ”不 是 某 个 地 区、某 个 国 家 、某 个 民 族 的 现 象 , 而 是 整 个人类社会最具普遍意义的现象。既然矛盾的双方存 在, 那么人们必然会对两性问题和人自身的矛盾复杂性 问题感到困惑和焦虑, 于是“双性同体”意识出现了。
二 、弗 吉 尼 亚·伍 尔 夫 的 “双 性 同 体 ”创 作 观 弗 吉 尼 亚·伍 尔 夫 从 两 位 一 起 钻 进 出 租 车 的 青 年 男 女身上得到灵感, 她说: “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种力量 支配一切, 一个男性的力量, 一个女性的力量。……最正 常, 最适意的境况就是这两个力量一起和谐地生活, 精 神合作的时候。若是男人, 他脑子里女性那部分一定也 有影响, 而一个女人也一定和她里面的男性有来往。”① 她 认 为 “双 性 同 体 ”应 该 是 一 个 伟 大 作 家 应 该 具 备 的 特 点。 伍尔夫通过研究几百年来文学史上作家的性别问 题发现, 从古至今, 女性作家的作品量少质不高。男权社 会中男尊女卑的生活生产模式, 使得女性无暇学习或者 根 本 没 必 要学 习 知 识 ; 生 活 范 围 的 狭 小 、生 活 经 历 的 单 调使得女性取材的范围被限制住了, 思路不开阔, 难出 好 作 品 。 许 多 历 史 、社 会 等 因 素 使 得 女 性 作 家 的 作 品 很 容 易 出 现 两 种 情 况 。一 是 由 于 女 性 在 生 活 中 时 刻 被 男 权 社会所压制, 对现实的愤懑会引起争强好胜的报复, 使 得 作 品 充 满 攻 击 感 强 烈 的 男 性 气 息 。另 外 对 现 实 无 原 则 地退让和隐忍, 会造成作品呈现出不自然的“温顺驯服” 的颓废气息, 偏向极端的女性化。这样两种作品实际上 都是把性别因素看得太重, 过于争论孰强孰弱, 从而丧 失了作品的整体性和文学价值。在伍尔夫看来, 要想把 一部文学作品写好, 就要在创作意识中淡化过分的种族 意识、性别意识、国家意识等, 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统观全 人类。从女性作家角度出发, 她认为, 女性作家可以学习 男性的自信和坦率, 思路的开阔和逻辑的清晰, 但是不 要为了急于得到社会的理解和认可, 而用强硬的语言单 纯 地 发 泄 自 己 的 愤 怒 。女 性 作 家 也 不 需 要 为 了 得 到 社 会 的接纳和“称赞”而放弃自我本色, 采用男性对女性的审 美 观 、价 值 观 去构 思 作 品 , 应 该 相 信 自 己 天 生 有 着 和 男 人 一 样 的 思 考 和 分 析 能 力 。一 个 作 家 应 该 采 取 超 性 别 的 态度, 平静的心态去思考人生, 进行创作。不能让“该死 的 利 己 主 义 ”去 堵 塞 创 作 的 源 泉 。 作 家 在 写 作 时 应 该 诉 诸灵魂中那片无性别的领域, 它们的作品应该是给男女
“双 性 同 体 ”( Androgyny) ,又 称 “雌 雄 同 体 ”, 由 希 腊 词根男( andro) 和女( gyn) 组合而成。从字面意思上看, 是 指在一种生物体内同时存在着雌雄两种性别特征, 但是 在人类追求性别意识真理和理想人格模式的过源自中, 它 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着。
一 、追 溯 不 同 领 域 中 的 双 性 同 体 众多国家的神话传说中都会有一个 “雌雄同体”的 神 , 如 古 罗 马 的 天 神乌 拉 努 斯 和 地 神 盖 亚 、古 埃 及 的 始 祖 之 神 格 卜 和 努 特 这 些 阴 阳 相 拥 的 神 灵 。这 反 映 了 原 始 人类朴素的性别意识, 认同两性平等的创造力和协作 力。在天主教和基督教中, 人们始终认为夏娃是由亚当 的一根肋骨所制, 两人既然同出一体, 自然有着双性的 特质。在哲学领域中, 苏格拉底认为人消除了自身的罪 恶, 就会恢复圣洁和无性的初试状态。柏拉图更是认为 爱情就是寻找各自相关的另一半。心理学中, 容格提出 了 “阿 尼 玛 ”和 “阿 尼 姆 斯 ”两 种 原 型 , 即 男 性 潜 意 识 中 的 女 性 意 向 和 女 性 潜 意 识 中 的 男 性 意 向 。他 认 为 一 个 人 内部的平衡, 依赖于两者的和谐共处。而且现代心理学 家 更 是 认 为 “双 性 ”人 格 是 更 加 健 康 的 人 格 。文 学 创 作 是 人类文明传播的载体, 希腊神话中极具人性的各种人物 形象、同性恋小说、文学中的性别主题研究等等, 都或隐 或显、有意无意地彰显着双性同体意识。在此之后, “双 性 同 体 ”又 和 女 性 主 义 批 评 结 合 在 一 起 , 在 女 性 主 义 理 论中不断地发展演化着。 我们可以看到, “双性同体”意识渗透到人类生活的 各个领域中去, 成为整个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人们追求 的 是 这 两 种 性 别 特 质 的 和 谐 共 处、积 极 交 流 , 从 而 走 向 人 格 的 平 衡 、灵 魂 的 安 宁 。 由于双性同体意识历史悠久而且是整个人类的集
两性读者同样的教诲和提高, 使得整个人类都有所启 示。所以在她看来, 双性同体是一种创作的最佳心理状 态, 其作品对读者也是最有助益的。她认为许多著名的 作 家 都 有 “双 性 同 体 ”意 识 的 渗透 , 但 是 像 莎 士 比 亚 、济 慈 、柯 勒 律 治 、托 尔 斯 泰 、乔 治·桑 、简·奥 斯 丁 等 作 家 却 能把这种意识发挥到相对完美, 所以他们是伟大的作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