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及成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及成因分析

北京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研究【摘要】了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现状及成因分析,是新形势下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观、加强高校理想信仰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环境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此次调查发现,在现状上:第一,大学生信教人数占一定比例,并有升温趋势;第二,信仰的宗教类型以佛教、基督教、道教为主;第三,政治信仰对宗教信仰具有低度相关。

在成因上:第一,以家庭为主的人际圈对大学生宗教信仰产生极大影响;第二,大学生好奇心强、对具有神秘感的宗教容易产生兴趣;第三,宗教的部分道德美和艺术美迎合了大学生对道德和艺术的探索需要;第四,宗教的心理调节功能满足了大学生在现实压力和矛盾中寻找心灵寄托的心理需求。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宗教信仰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环境发生诸多变化:社会急剧转型,大学生在学习、就业、发展中面临诸多竞争和压力,容易产生心理困惑,甚至诱发心理问题;全球化趋势加强,传统价值观容易受到冲击,取而代之的是西方价值理念的生根发芽;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多,内容丰富,鱼龙混杂。

以上种种均影响着大学生宗教信仰。

大学生是个具有高学历、求知欲和学习能力的特殊群体,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大学阶段是是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和完善的关键时期。

了解大学生在此关键阶段的信仰情况,不仅影响着大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校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民族的未来。

了解大学生在此关键阶段的信仰情况,也是新形势下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观、加强高校理想信仰教育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为此,我们于2009年7月—10月对福州三所不同高校的650名在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力争为人们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做参考。

一、样本和资料(一)样本设计此次调查的总体是北京市所有高校在校大学生,样本由650名大学生组成。

考虑到调查的样本隶属于不同生源地、学校、专业、年级、民族背景等,为了增加样本的代表性,首先,笔者在学校的选取中,主要以“文理特点”和“学校级别”(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省属重点大学、一般大学)为参照标准,选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人民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为调查单位;其次,在调查对象的选取中,采取多段抽样的办法:第一阶段,在每个学校中先按文史、理工的学生比例选出不同学科性质的调查人数;第二阶段,在文史、理工内部按各个年级比例分配调查人数,最后年级内部采取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取,得出的名单构成调查样本。

(二)资料收集和分析本调查由社会学调查协会的会员实施完成,其成员都是经过培训的社会学专业学生。

资料收集采取自填问卷法调查,当场发问卷,当天完成,当天回收问卷,填答时间约为10分钟。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650份,收回有效问卷618份,有效回收率为95.1%,完全符合问卷调查的基本要求。

对资料的分析借用的是spss 分析软件,以定量分析为主。

样本构成情况如下表1所示。

表中资料显示,从性别来看,调查对象中男生占62.3%,女生占37.7%,男性多于女性24.6个百分点;从民族属性来看,调查对象主要是汉族大学生(97.7%);从生源所在地看,调查对象以县及以下生源为主,占到88.5%,而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仅占11.5%;从学校看,本次调查对象以来自北京联合大学的居多,占到42.9%,而清华大学的为22.5%,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为34.6%;文史类学生占58.4%,多于理工类(41.6%)学生16.8个百分点;从学历看,主要的是大学本科生(99%);从年龄而言,调查对象集中在18-23岁之间(92.8%);根据我国的教育政策对于学龄的安排,一般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年龄阶段为19-23岁,以上调查对象的相关数据与该学龄安排特点相符合,也恰好说明了调查信息的可靠性;最后,从政治面貌来分析,被调者多属于思想先进分子,团员和党员的比例达到95%之多,而无党派和民主党派的比例仅有5%。

可见,在大学校园中,追求思想进步、提高政治素养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普遍诉求。

表1调查样本基本情况汇总(n=618,%)性别百分比(%)男62.3女37.7专业百分比(%)文史类58.4理工类41.6民族百分比(%)汉族94.7少数民族 5.3学校百分比(%)北京大学17.5清华大学16.5北京青年政治学院23.8北京联合大学42.2年龄百分比(%)18-19岁7.3 20-21岁53.1 22-23岁32.4 24-25岁7.0 26及以上0.2年级百分比(%)大学一年级40.8大学二年级32.0大学三年级16.3大学四年级9.5研究生及以上 1.0生源地分布大中城市11.5小城市(县)24.9乡镇24.0政治面貌无党派 4.5团员83.0党员12.0农村39.6民主党派0.5二、现状与原因分析(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分析1、信教人数——17.8%的比例大量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信教人数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但至于信教比例有多大,学术界一直难有定论。

综合各方调查资料显示,大学生中宗教信徒人数比例估计最高在20%左右1;最低在3%-4%之间2。

就笔者此次调查的数据来看,如表2所示,在做出回答的616名学生中,有宗教信仰的为110位,比例为17.8%,其余的506名为无信教者,比例为81.9%。

可见,不信仰宗教仍是大学生的主流,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大学生17.8%的信教比例,17.8%的比例,充分展示了在榕高校大学生信教人数已经占到了一定比例,宗教已经成为这些大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

2、信教类型——以佛教、基督教、道教为主在信教的110位学生中,信仰佛教的有75人,占总比例的68.2%,信仰基督教的为24人,占总比例的21.8%,信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的人数分别为5人、4人、2人,所占比例分别为4.6%、3.6%、1.8%。

可见,在信教群体中以信仰佛教和基督教的人数为多。

对于这种宗教偏好的原因,笔者认为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解释:第一、体现了宗教信仰文化的历史传承性。

佛教、基督教自传入中国以来,1陈金安.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3).2金志霖.当代大学生与宗教信仰[J].当代宗教研究,2002(3)已经深入到了民众生活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民众宗教文化信仰中最主流、最主要的信仰类型;道教是土生土长的文化,因其本土性、地域性而在宗教信仰中占据一定地位。

第二、体现了此次调查对象的生源特点。

佛教的保留具有地域性,一般而言,在农村较容易存在,而在城市则表现的比较脆弱。

农村地区距离市场较远,接受信息的速度较慢,受外界文化的冲击较少较慢,这使得宗教文化在农村地区能较好地保有独立性、完整性;与此相反的是,城市是离市场最近,最容易受各类新潮文化的冲击,所以宗教文化较容易变迁。

我们发现调查对象有相当部分来自县及以下行政单位(88.5%),也就是说他们的宗教文化背景就是根植于农村的悠久的佛教、道教文化。

所以调查数据显示的佛教占主体,与具有佛教文化背景的生源为主体是相吻合的。

3、信教的现实表现——多种途径获取宗教知识、参加宗教活动我们进一步对宗教信仰方式做了调查,主要有两种:一是摄取宗教知识,它的途径(多选)依次是:受父母朋友的信仰的熏陶(48.4%),选修相关课程、阅读相关宗教书籍(34.8%),通过网络和收听福音广播(21.4%),与教会及教职人员的接触(18.6%),私人聚会散发的小册子、传单(8.7%)。

二是参加宗教活动:一般来说,有信教的人都会参加一定的宗教活动来强化自己的群体归属感。

调查中,1.1%的受访者“定期参加宗教活动”,37.1%的大学生回答“不定期参加”,8.7%的人表示“将来有可能参加”,其余为“不参加”。

但真正加入宗教团体的比例非常小,超过70%的人认为从没有想过加入宗教团体。

4、对宗教的认识——宽容性和理性化对宗教与迷信的关系,12%的同学认为两者都有信仰的成分,18.4%的同学认为宗教和迷信相连在一起,14.2%的人认为迷信骗人,而宗教能帮助人,9.2%的人认为难以说清,其余的人弃权回答。

对宗教的作用,37.9%的人认为它有安慰心灵、让心灵得到寄托的积极作用,23.1%的人认为它对文化交流具有桥梁般的作用,19.9%的人认为它是阶级统治的工具,7%的人认为它是外来文化进行精神入侵的工具。

对信教行为的态度,12.5%的人表示非常理解,67.2%的人表示基本理解,17.8%的人表示不理解,1.6%的人表示鄙视。

对传教行为的反映,1.8%的人表示好奇并想试图加入,46.8%的人表示认为与己无关,39.3%的人表示有兴趣但不加入,10.2%的人会选择上前劝诫,并告诉相关部门。

对宗教与大学生的关系,1.5%的人认为“关系密切”,20.7%的人认为“有一定关系”,11.2%的人回答“不知道”,20.7%的人觉得“关系不大”,5.7%的人认为“无关”,其余的弃权回答。

从上我们发现大学生以宽容和理性来对待宗教。

他们能以理解的心态看待他人信教(79.7%的人表示非常理解或基本理解);能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他人传播宗教(46.8%的人表示认为与己无关,39.3%的人表示有兴趣但不加入,10.2%的人会选择上前劝诫,并告之相关部门,唯有1.8%的人以不理性表示好奇并想试图加入);大多数人不盲目全然否定或着肯定宗教,他们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宗教,就本调查的数据,大学生去寺庙烧香主要是“求学”、“健康”、“平安”方面的实际问题。

他们知道从宗教中所能得到的是什么,比较多的人认为是思想和个性所得到的升华”,而不是功利性回报和特殊感应。

当然,就调查看,大学生对于“迷信”和“宗教”关系的辨识能力还不够,对两者的关系缺乏清醒、坚定的态度。

5、基本状况与宗教信仰的交互分析笔者将性别、年龄、民族、学校、专业、年级、生源地、政治面貌八个方面与大学生是否进行宗教信仰进行交互分析。

笔者以科学的软件导出的数据为基础,通过适用于定类变量之间检定的卡方检验和相关分析,来对此进行论证。

我们的基本逻辑是:如果卡方检验的概率值大于0.05,则应该接受零假设,即认为:两个定类变量间不存在相关性;如果概率值小0.05,就应该拒绝零假设,即承认两变量间存在相关性,但到底是弱相关还是强相关,必须进一步了解Lambda值及相应的概率值。

概率值一般以0.05为参照点,越小于该值,则Lamda值的代表性就越强。

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性别、年龄、民族、学校、专业、年级、生源与宗教信仰的表3大学生基本状况与宗教信仰的交互分析Chi-Square Asymp.Sig.(2-sided)Lambda Value Approx.sig性别&宗教信仰 3.3830.4220.000 1.000年龄&宗教信仰21.3470.3770.0050.365民族&宗教信仰11.3210.1840.0160.414学校&宗教信仰 6.3730.3830.0020.564专业&宗教信仰 3.3430.5020.000——年级&宗教信仰9.1720.5160.000——生源地&宗信仰 2.7820.9470.0020.31721.2540.0070.0140.083政治面貌&宗教信仰卡方值都大于0.05,则其与宗教信仰间不存在所谓的相关性,即我们无法以性别、年龄、民族、学校、专业、年级、生源上为参照,来判断大学生是否存在宗教信仰;而相反地,政治面貌与宗教信仰的卡方值为0.007,小于0.05,说明两变量间存在相关性,在此情况下,我们进一步考察这种相关性的强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