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整合策略

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整合策略

1
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整合策略
大连教育学院高中教师教育中心 刘红
一、把握新课程核心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五项基本理念。对于高
中地理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一是理论层面上,是从专家的视角阐述的理念,是科
学而系统的理论体系。二是通俗层面上,是基于基本理念的理解,抓住其本质精
髓的观念意识,对新课程实施比较通俗的思想意识和普遍共识。理念不能太多,
把问题复杂化。广大基层教师更为需要通俗易懂的、简明扼要的、能深入人心、
耳熟能详的基本理念,需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把握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关键是要把握住其核心理念。本轮课程改革理念
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地理学科来讲,核心的理念是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其他的,如第二条,是对于课程设置而言;第三条是重视
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第四条是强调教与学的手段;第五条是如何评价。这就不
难看出,为了培养学生地理素养这个核心,要多方共同努力。在新课程实施中,
主要是围绕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而采取多手段多样式教学。如下图示。

地理素养可以理解为地理素质与修养,是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
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与整体反映,既有内化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
具体行为。地理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必备的地理素养,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地理知识基础,是学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
有机组成部分;二是地理能力,包括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
是初中阶段“生活有用的地理”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延续。三是地理意
识,包括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意识能力,
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组成之一,也是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四是地理情感,
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地理思维活动、影响地理判断能力、支配地
理活动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还可以从学习过程和内容结构上来培养学生的地
理素养:包括掌握地理知识的素养,运用地理技能的素养,获取地理信息的素养,
探索地理问题的素养,关爱乡土和关爱祖国的素养,关爱全球的素养,培养可持
续发展的素养,学会生存的素养,学会学习与合作的素养等等。
二、强化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整合
1、把握理念,用好教材
新课程理念倡导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无疑是大大地增

公民必备
地理素养
多样性

选择性
课程

问题探究

学习方法

过程结果
评价

信息技术
学习环境
2

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面临着教材的多样性与选择性,教学方式方法多元化,重
要的问题是把握好课标理念与现行教材的整合。这就要下大气力研读课程标准,
精确把握其精要部分。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最大特点,是按照培养学生的地理
素养这个大目标来设计和编制的,而不是按地理知识结构体系来设计编写的。这
样,体现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上,就没有过去习惯上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联系那
么系统和严谨,但在培养地理素养的理念上却十分鲜明。在教材使用上,可以人
教版教材为蓝本(因其基本上保留了传统的编写体系和学习习惯),把高中与初
中、必修与选修、系统与分区的所有内容(共十四本教材)整合起来,并吸纳其
他版本教材的精华部分,博取众家之长,在新课程理念下融为一体。在教材处理
上,要强化主干知识,合理删减枝梢末叶,理顺内在逻辑关系,整合成适合于自
己学生的高中文科地理新课程体系。
2、把握课标 形神兼顾
新课程标准有“形”可考量,以教材和教学为载体。把握新课程理念则如灵
魂或“神”,“形”与“神”必须兼顾,一体化运行。从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视角来
认识问题,就容易理解课程标准的意图,把握其灵魂的东西,做到“形散神不散”。
所谓“形散”,就是可以用不同教材和课程资源,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
法,鼓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但其基本理念和标准应是统一的,并作为一
种灵魂贯穿于全部教材和教学过程之中,这就是“神”不散的意思。只有把握好
理念,才能形神兼顾,使教学有“魂”。最主要的就是要牢牢扭住地理素养这个
核心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千方百计
地、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除了课堂教学外,还要关注生产、
生活身边事,由生活化到理性化,再由书本到实践,上挂下连,旁征博引、举一
反三、触类旁通,形成地理能力。书本上的所有地理现象和原理都有生活基础和
能感受到的实例。实际案例虽然在我们的周围,但不是都能感受到和说出“理”
来,要想方设法去挖掘。一是教师要关注实际,心里要有案例,视野要有实物;
二是要引导学生列举、查找与探究。三是有效利用网络和各种课程资源等广泛获
取。这些身边事既是课堂教学的好素材,也是备考中设计灵活试题的素材。联系
实际教学,课堂生动有趣,学生爱学会学,素养培养尽在其中。
三、促进新课程理念与备考整合
地理高考的态势与走向,对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的影响至关重要。从考试大
纲的要求看,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在
能力要求中,突出对学生地理素养的要求,侧重“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
虽然每年有一些变化,但主要的还是四个方面:一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
二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三是理解、分析、解释有关
地理事物,发现地理问题,探究地理问题;四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从考
试的内容范围看,仍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部分。高中自然地理知
识是地理通识,是地理素养的基础,每年高考涉及的考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高
中人文地理是在自然地理基础上的应用地理素养,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年的考试中偏重理论应用。高中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在空间上综
合反映和具体体现。近年关注地缘政治敏感区、自然灾害多发区、生态环境破坏
区、重要资源分布与出口区、重大工程的建设和战略区、区域政治经济合作区、
海陆交通枢纽区、旅游探险活动区等。从全国和各地的考试卷看,一是突出地理
主干知识,重视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再识读、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和应
用。二是突出能力考察,尤为突出的是与生产、生活有密切关联的能力考查,把
3

获取、解读、比较、分析、判断、应用等各种能力考查融入到每道试题中。三是
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尤其是可持续发展问题。四是
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倡导生活有用地理,强化问题探究能力,利用
所学知识解决教材中没有的新问题等。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与高考备考取向的整合,关键是寻求二者之间的共同目
标和结合点,并以此为依据,从结合点着眼,从过程和策略上着手,并进行整合。
从高中地理课程实施来看,以课程标准为主体,在理念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
动,形成了地理知识基础、地理技能、地理意识和地理情感及价值观等,但着眼
点和落脚点都是要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地理素养。从地理高考指导思想、考试大纲、
备考的各种能力要求看,最终也是要测度出学生的地理素养。从地理学科结构看,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的主体,其学习目标也是地理素养。
地理课程标准、考纲与备考、学科结构主体这三者殊路同归,共一个主题,可见
整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也是充分的。这样,我们就找到了整合的基础和整合点,
就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开展新课程实施和高考备考。

由上述模式可见,无论是在高一、高二的新课程教学实施中,还是在高三的
高考备考过程中,课程标准是评价基础与核心,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课程内容
是基本载体,教学活动的四大基础知能结构和高考备考的四大知能结构,其最终
目标都是围绕地理素养展开的。实现有效的整合,就要树立一个目标理念(地理
素养),把握两条主线(课程实施与高考备考),整合八个知能结构(如图示),
使教学活动要求形成的地理知识基础、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和地理情感,与获取
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融为一体。
新课程与高考备考取向整合是必然的选择。以应试为目标的备考之路将越走
越窄。如果总是跟在考题后面跑,无疑是“刻舟求剑”。所以要研究地理高考的
变化,用新课程理念和标准去认识、理解和把握备考取向,切实按照三维目标要
求,更加重视对学生核心地理能力和核心地理观点”等地理素养的培养。

地理知识 区域 地理 自然 地理 人文 地理 课程标准 地理能力 地理意识 地


获取解读地理信息 运用地理知识技能 分析解释地理事物 地理素养 教学活动 备考取向 考试大纲 基本理念 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