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输电技术发展及其应用
2. 直流输电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对于多端直流输电技术,我国也开展过试验研究 工作。由于直流断路器没有电流过零点可以利用, 灭弧问题难以解决,给制造带来困难,缺乏满意的 产品提供给工程使用,加上其控制系统复杂,使多 端直流工程发展缓慢。 世界上只有意大利-撒丁岛(三端)和魁北克- 新英格兰(五端,目前按三端运行)等少数几个工 程,还需要在运行实践中进行考验和改进。
±800kV,6400MW ±1000kV,9000MW
三、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的特点和功能定位
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电力工作者在三峡电 站及其输电系统规划、西电东送和全国联网 研究中,对交、直流输电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进行过大量全面深入的研究工作。 基本的共识可归纳为:交、直流输电方式 各有所长,本身没有排他性,而是互相补充 的;在电网规划和建设中要注意发挥各自的 优势,使两种输电方式各尽所能,相得益彰。
(1) 20世纪50年代汞弧阀问世,为直流输 电技术的商业性运营提供了技术条件。
(2) 1954年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直流输电工 程:瑞典哥特兰岛海底电缆直流输电工 程。
3、采用固态晶闸管(可控硅)的直流输电技术 (1)20世纪70年代,汞弧阀被固态晶闸管代替。 (2)直流输电工程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得到很大提高。 (3)直流输电工程呈逐年增长趋势,到1990年:
5、 采用直流输电新技术的工程
目前处于发展阶段,主要为小容量短距离轻型直流输电 和背靠背联网工程,工程实例如下: 1997年3月,瑞典Hellsjon,世界第一条采用新型换流阀 的试验线路:±10kV,3MW,10km。 1998年5月,瑞典Gotland,世界第一条商业营运的轻型直 流输电线路,50MW,70km。 1999年,澳大利亚Directlink工程,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轻 型直流输电工程,180MW,65km。 2000年6月,美国和墨西哥边界Eagle Pass,世界上第一 个采用新型直流输电技术的背靠背换流站,36MW, ±15.9kV。
5、 采用直流输电新技术的工程
2000年8月,丹麦 Tjæreborg示范工程,7.2MW,±9kV, 4.3km长,将位于Tjæreborg的风力发电站与交流主网相 联。
2002年4月,澳大利亚Murraylink工程,200MW,±150kV, 180km,建设目的是使南部电网与Victoria州电网互联。 该工程将是世界上最长的地下电缆输电项目。
转动惯量有关。受端交流系统必须有一个相对于直
流系统规模的最小的转动惯量,来为交、直流输电
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必要条件。可以采用有效
直流惯性常数来表示相对转动惯量,其定义如下:
H dc
交流系统的总转动惯量,MW .S 直流联络线额定输送功率, MW
4.特高压直流系统需要坚强交流输电网的支持
为了交、直流输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要求有效直流惯性常数至少为2-3秒。因此, 对于很少或没有发电机的受端交流系统, 必须采用同步调相机以增大系统的惯量。
连续换相失败,将进一步恶化交流系统的运
行,会导致系统稳定破坏。
4.特高压直流系统需要坚强交流输电网的支持 作为一种初步评估的手段,通常采用有效短路比 (ESCR)来评估交流系统的强弱程度:
交流系统短路容量 容性无功补偿容量 ESCR 直流换流器额定功率
(1)传统交流系统的强弱程度分类如下: 强,如果ESCR大于5; 中,如果ESCR在3至5之间; 弱,如果ESCR小于3。
4.特高压直流系统需要坚强交流输电网的支持
(3)送端交流系统具有足够的强度,一方面 可以为直流系统整流站提供足够的无功和电
压支撑;另一方面承受由直流输电系统故障
而带来的有功和统故障而需要切除的
送端发电机组台数。
4.特高压直流系统需要坚强交流输电网的支持
2400km前苏联埃基巴斯图兹—欧洲中部(已停建)
(4) 最长海底电缆
242 km,挪威—丹麦
(5) 多端直流输电系统
加拿大-美国五端直流输电系统,按三端直流运行。 意大利-撒丁岛三端直流输电系统。
二、目前国际上直流输电达到的水平
2.我国目前的水平
±500kV,3000MW,3000A,目前世界上单个双
2002年5月,美国Cross-Sound联络工程,330MW,±150kV,
40km长,建设目的是通过海底电缆使位于New Mavend的 Connecticut电网与纽约长岛电网联网。
6、直流输电控制保护系统的新进展
1)
目前已广泛采用的控制保护系统为:
硬件采用模块集成和软件采用功能块编程的 多处理器系统 与一次系统的信息交换采用光纤 换流站内设备信息交换采用网络 站间通讯采用光纤 信息已实现GPS定时
不需要采用大量无功补偿装臵,减少并联电容 器组数。 甩负荷过电压和阀侧短路电流降低。 低次谐波谐振的可能性降低。
换流站占地减少。
4、直流输电技术的新进展
CCC(电容器换相换流器)主要缺点如下: 在换相故障时,如果电容器持续充电到 过电压水平,换流器会失去自恢复能力。 除了需要加MOV对电容器进行保护外, 还要求换流阀工作稳定和能够承受大的 电压跃变,并应配备高性能的滤波器。 会增大直流侧的谐波。
国电网互联的进展,直流输电已成为主 要的输电方式之一。
2. 直流输电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目前,我国采用的直流输电技术主要是端对 端直流输电和背靠背直流联网技术,其中: 端对端直流输电技术作为“直达快车”, 适用于超过交、直流经济等价距离(目前对 于500千伏交流输电和±500kV直流输电约为 700~1000公里;对于1000千伏交流输电和 ±800kV直流输电约为1100~1400公里)的远 距离、大容量输电; 背靠背直流技术适用于不同频率以及不易 协调的系统间的联网。
极电流最大、换流能力最强的直流输电工程(例
如三峡等直流输电工程)。 ±800kV,6400MW,4000A,世界上首个6400MW 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例如在建的金沙江一期直 流输电工程)。
二、目前国际上直流输电达到的水平
3.我国直流电压等级研究情况
±500kV,3000MW
±660kV,4000MW
4、直流输电技术的新进展
(3)采用新型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IGBT的全 可控型换流器
其特点是开关频率高、损耗小。主要优点如下:
可以对有功和无功功率进行精确控制。 无需外部交流网提供换相电压,不会发生换相失败。 可以很好地解决换流器谐波问题。 大大减少无功补偿设备容量和换流站占地面积。 在瑞典和美国等国家已有工程实例,但目前阶段主 要为小容量短距离轻型直流输电和背靠背联网工程, 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成熟。
4、直流输电技术的新进展
(2)采用新型电力电子器件(GTO)的自换相换
流器 主要优点是:
在换流母线电压很低时,仍能继续工作,大大降低换 相失败的可能性。 换流站占地仅为传统换流站的一半,因为无功补偿设 备可以减少很多。 考虑交直流系统故障时换流器元件的电流和电压设计 系数大大降低 目前正处于研发阶段。在日本中央电力研究所建有 该换流器的模型。
2)控制保护系统正向全面微机化、智能化 和小型化发展,并更加安全可靠
二、国际上直流输电达到的水平
1.国外目前的水平 (1)最高直流电压:
±600kV,巴西伊泰普HVDC工程 ±750kV,前苏联埃基巴斯图兹—欧洲中部(已停建)
(2) 最大输送容量
巴西伊泰普630万千瓦(2条±600kV线路)
(3)最长直流架空线路
2. 直流输电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新的基于全可控元件的直流输电技术,可以 部分克服目前常规直流输电的一些问题,但
还处于发展的初期,短期内难以满足远距离、
大容量输电的需要。
3.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的功能定位
特高压交流与特高压直流在电网中的应用是相辅相成和互 为补充的。
特高压交流可以形成坚强的网架结构,因此,特高压交流
4.特高压直流系统需要坚强交流输电网的支持
(2)随着交、直流输电系统控制的改进, 在具备条件时也可以考虑采用如下的分 类:
强,如果ESCR大于3; 弱,如果ESCR在2至3之间; 极弱,如果ESCR小于2。
4.特高压直流系统需要坚强交流输电网的支持 受端交流系统保持所要求的电压和频率的能力还与其
1、交流输电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电力系统中,交流是主要的输电方式,其特 点是: 兼有输电和网络功能,适用于构建电网的主网 架和各级输电网络,充分发挥同步电网的功能; 在输电线路的中间可以落点,满足向中间地区 供电的需要,电力的传输、交换、疏散十分灵 活; 对电源和负荷变化的适应性较强。
1、交流输电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4.特高压直流系统需要坚强交流输电网的支持
同时,如果直流输电系统故障导致直流单极 或双极闭锁以后,坚强的受端交流系统能够
承受由此而引起的功率突变的冲击,系统运
行电压和频率能够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可以
防止切负荷的发生,或尽量减少负荷损失。
4.特高压直流系统需要坚强交流输电网的支持
对于弱交流系统,在发生严重故障后,交流 系统电压不能正常恢复,多个逆变站会发生
已有43个HVDC工程投入营业运行,总容量 31200MW。 计及正在建设和计划中的HVDC工程,共62个。
4、直流输电技术的新进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直流输电技术进一 步得到提升,直流输电技术又有新的进 展,其主要目的如下: 改善直流输电运行特性 大幅度简化设备 减少换流站占地 降低造价
4、直流输电技术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