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4年5月第36卷第5期 Int J Trad Chin Med, May 2014, Vol. 36, No.5 ²459² 家丛书•贺普仁》时见贺老在治疗顽固性肩周炎时,选用膏肓穴用毫针刺配合火针点刺的经验,书中又说“实际上该穴治疗肩周炎在针灸文献中的记载并不多”[6]。此报道谨以抛砖引玉为膏肓穴治肩周炎作一佐参。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7.
[2] 谢莉莉,刘光谱. 艾灸的治疗作用和机理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2000,16(5):55. [3] 吴亦鼎. 神灸经论[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3:2-3. [4] 华佗. 华氏中藏经[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48-49. [5] 张智龙. 针灸临床穴性类编精解[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60-161. [6] 谢新才. 贺普仁//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04.
(收稿日期:2013-10-12) (本文编辑:张琪)
经方治疗脑梗死采撷 何庆勇 笔者认为,运用经方治疗疾病不应拘泥于西医诊断,关键是要辨方证。正如宋•林亿评价经方所说:“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笔者运用经方(真武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脑梗死患者的顽固性头晕、双下肢冰凉症,取得满意疗效,兹举两例介绍于此。 1 真武汤治愈脑梗死头晕20年案 患者,女性,74岁,2013年3月8日初诊。主诉:间断头晕20年,加重1个月。现病史:患者20年前出现头晕,就诊于某医院,查头颅CT:两侧基底节区、侧脑室旁腔隙性梗塞灶。颈动脉超声显示: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伴多发斑块形成,右锁骨下动脉斑块形成。测血压160/90 mmHg(1 mmHg=0.133 kPa),经治疗后好转,但头晕仍间断发作。1个月前出现头晕加重,伴视物旋转,于某医院诊断为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病,予以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等治疗12 d后,症状 DOI:10.3760/cma.j.issn.1673-4246.2014.05.0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81202803) 作者单位:100053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 无改善,予天麻钩藤饮汤药10余剂治疗,头晕未见改善。刻下症:头晕,视物旋转,卧床休息数分钟后缓解,心慌,活动后加重。气短,头部多汗,右侧头痛。腰酸冷甚,全身畏寒肢冷,自觉后背冒凉气,双下肢乏力,夜间时有呃逆,纳可,眠差,入睡困难,易惊醒,每晚仅睡2~3 h,需服用安眠药方可入睡,大便每日1次,夜尿5~6次。查体:精神萎靡,舌淡胖,苔白腻,边有瘀斑,脉沉弦。中医诊断为眩晕,肾阳亏虚,水邪上泛,瘀阻脑络;西医诊断为陈旧性脑梗死、高血压病2级(很高危组)、双侧颈动脉多发斑块形成、严重失眠。治以温阳利水、活血化瘀、通利脑络,方用真武汤合通窍活血汤:附子(先煎1 h)12 g、茯苓20 g、生白术20 g、白芍15 g、赤芍20 g、生姜8 g、九香虫12 g、当归15 g、桃仁12 g、川芎18 g、大枣8 g、红花12 g。水煎服,1剂/d,早晚分2次服用,5剂后患者诉头晕缓解约50%,睡眠改善,现每晚睡眠4~5 h。继服原方9剂后诸症若失。随访3个月,患者头晕未见复发。 按语:《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指出:“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²460²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4年5月第36卷第5期 Int J Trad Chin Med, May 2014, Vol. 36, No.5 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真武汤方: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切,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近代伤寒家刘渡舟[1]认为,这一《伤寒论》条文论述的是太阳病过汗伤阳而致阳虚水泛的证治。少阴阳气亏虚,水寒之邪内盛,阳气外越,故见发热。肾为水脏,阳虚则主水无权,阴邪搏阳,故见心下悸,头眩。阳虚阴盛,周身经脉失于阳气的充养,故见身瞤动(身体摇动),振振欲擗地(站立不稳)。笔者临床体会到真武汤的方证是:面色㿠白,精神萎靡,目眩,心悸,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舌淡或舌淡胖,苔白。本案患者辨证当属肾阳亏虚,水邪上泛,故用真武汤以温阳利水。此外,考虑到患者有多年陈旧性脑梗死病史,症见头晕、右侧头痛,舌边有瘀斑,脉沉弦,故合用《医林改错》中的通窍活血汤以活血化瘀、通利脑络。笔者以九香虫替代通窍活血汤中的麝香,临床效果亦不错。 2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愈脑梗死头晕、头痛伴双下肢冰凉案 患者,女性,78岁,2013年3月12日初诊。主诉:头晕、头痛反复发作10年,双下肢冰凉3个月。现病史:患者十年因头晕、头痛于某医院查头部CT示:腔隙性脑梗死。2012年9月患者因头晕、头痛发作,查头颅核磁示:两侧基底节区及右额侧脑室旁、半卵圆中心多发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10年间患者头晕、头痛反复发作。患者因2012年冬等车站立于雪地约2 h致双下肢冰凉,此后患者双下肢整日似站在冰地,十分痛苦。刻下症:头晕、头痛时作,后头枕部时有麻木感,眠差易醒,双下肢冰凉,右下肢酸麻胀痛、伴无力,纳可,偶有烧心,胸骨后如置冰块,自觉腹中冷,汗少,大便日一行,厌油腻,每食用油腻则大便溏泻,夜尿2~3行。既往史:46年前行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及后固定术,遗留右下肢无力。查体:体形肥胖,面色灰暗,微红。舌体胖大、苔薄白,脉左沉滑、右沉细弱。中医诊断为中风、中经络、血虚寒凝、肝阳上亢。西医诊断为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腰椎结核术后。治以温经养血散寒、平肝潜阳。方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味:当归20 g、赤芍15 g、白芍15 g、桂枝12 g、细辛10 g、通草10 g、炙甘草20 g、吴茱萸12 g、生姜6 g、天麻90 g、钩藤20 g、菊花18 g、九香虫15 g。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服用,3剂后患者头晕、头痛均痊愈。9剂后患者双下肢冰凉完全消失,诸症若失。随访3个月,患者头晕、头痛、下肢冰凉症状未见复发。 按语:《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桂枝三两,去皮,细辛三两,生姜半斤,切,吴茱萸二升,大枣二十五枚,擘”。左季云的《伤寒论类方汇参》谓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说:“此厥阴脏寒,经久伤营血,外复伤寒。为制温内解外,散寒行阳之温方也”[2]。笔者临床体会到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的方证是手足厥寒,腹中(或其他部位)冷痛,呕吐,头痛,脉细。本案患者双下肢冰凉,胸骨后如置冰块,自觉腹中冷、头晕、头痛时作,符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的方证,故用之以温经养血散寒。值得一提的是,本案中所用的天麻,在2002年《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规定可用作保健食品,笔者临证时,若辨为肝阳上亢型头晕,且为痼疾,喜用重剂天麻,一般60~90 g,少则40 g,疗效甚佳。
3 结语 经方历史悠久,并经千百年来临床不断重复验证,被尊为“众方之宗,万法之祖”。笔者临床运用经方,十分重视方证辨证,曾自呤一七言绝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4年5月第36卷第5期 Int J Trad Chin Med, May 2014, Vol. 36, No.5 ²461² 句诗《医道》:“世医皆羡神仙术,不悟仙术藏经书。我得仲景平易法,方证辨证百病除”[3]。刘渡舟晚年明确指出:“要想登堂入室,必须从《伤寒论》的方证大门而进”[4]。笔者认为方证辨证,关键是明方证,明方证需在《伤寒论》原文上下功夫,反复推敲。经方立法严明,药无虚用,用之得当,不仅对多种慢性病效如桴鼓,而且对某些疑难重症亦有良效。
参 考 文 献 [1] 刘渡舟.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4. [2] 左季云. 伤寒论类方汇参[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70. [3] 何庆勇. 经方治疗肺系疑难重症4则[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1):90-92. [4] 王庆国. 刘渡舟医论医话100则[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 (收稿日期:2013-09-18) (本文编辑:张琪)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乳腺癌术后 上肢淋巴水肿疗效观察
李杏林 李秀英 李国涛 胡岩松 徐庆学 武东伟 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着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1],国内外正积极从多个方面探索其防治方法[2-3]。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药内服、外敷新黄膏结合特定电磁波谱(TDP)理疗,治疗乳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河北省沙河市人民医院外科120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均为女性,均行乳腺癌切除术,均经超声检查确诊为上肢淋巴水肿[4]。排除因血栓性静脉炎形成所致的静脉阻塞性肿胀者。全部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按病例尾号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年龄31~70岁、平均(38.87±7.12) DOI:10.3760/cma.j.issn.1673-4246.2014.05.023 作者单位:054100 河北省沙河市人民医院外一科(李杏林、李国涛、胡岩松、徐庆学);河北省沙河市中医院外一科(李秀英、武东伟) 岁;病程0.2~3年、平均(0.65±0.26)年,其中轻度水肿32例、中度水肿22例、重度水肿6例。对照组年龄为32~67岁、平均年龄(37.32±7.64)岁;病程0.1~2年、平均(0.49±0.14)年,其中轻度水肿32例、中度水肿22例、重度水肿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口服氢氯噻嗪片(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5 mg/次,1次/d。治疗组采用中药内服、新黄膏外敷治疗,①中药内服:治以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为主,兼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自拟内服方:露蜂房10 g、蒲公英15 g、半枝莲15 g、汉防己10 g、茯苓10 g、白术10 g、山慈姑6 g、夏枯草6 g、干贝母6 g、土茯苓15 g、三棱10 g、莪术10 g、当归6 g、川芎6 g、丝瓜络6 g,患肢红肿明显者加牡丹皮6 g、金银花6 g、赤芍6 g、白花蛇舌草20 g、黄柏6 g;肿硬者加地龙10 g、僵蚕6 g;上肢肿胀发凉,面色苍白,舌淡者加黄芪20 g、桂枝6 g;神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