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进一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关于进一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快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围绕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与新材料、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多支柱的新兴产业体系这一目标,紧紧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坚持创新驱动、改革引领、开放合作、集聚发展,推动关键环节率先突破、重点领域优先发展,促进形成一批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推动广东建设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集聚区,为加快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二、重点领域立足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和发展需要,按照“重点跨越、引领示范”的发展思路,在大力发展五大支柱产业和四大战略性产业的同时,重点推进新一代信息网络、新型显示、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智能交通装备、高端制造材料六大领域发展壮大。

(一)新一代信息网络。

把握第五代移动通讯(5G)、下一代互联网(IPv6)发展契机,大力推动基于新一代移动通信和支持IPv6规范的芯片、终端、系统设备和软件等关键产品研制和产业化,积极培育相关信息内容服务业,突破以光通信为重点的下一代宽带网络核心技术。

支持新一代无线基站建设,为启动5G商用提供支撑。

围绕智能终端、汽车电子、工业控制、通信设备等重点领域应用,加强高性能通用及专业芯片研发设计,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做大做强。

积极发展基于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的新型信息传输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型通信增值服务。

努力突破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挖掘清洗、访问应用控制等关键技术,建立大数据可视化平台,支持大数据相关软硬件产品发展。

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分布式系统软件等基础软件以及自然语音处理、信息安全、机器翻译等应用软件。

推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向各行业融合渗透,积极培育基于网络化、智慧化的经济新模式。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等参加)(二)新型显示。

适应消费类电子产品不断升级需求,加快推动量子点、柔性显示、超高清显示、印刷显示、激光显示、3D 显示等显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开发低温多晶硅、氧化物背板工艺大规模生产技术,提高8.5代以上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屏面板(TFT-LCD)和 4.5代以上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面板(AMOLED)生产水平,加快10.5代以上TFT-LCD面板和6.5代以上AMOLED面板技术研发和生产。

发展配套有机发光材料、靶材、偏光片、驱动芯片、光刻设备与检测设备等材料和器件。

进一步推广大功率LED,积极拓展车载、医用、工控、穿戴、拼接、透明、镜面等七大显示产业新市场。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等参加)(三)智能制造。

坚持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智能机器人,重点提高精密减速器、伺服及执行机构、控制器、关节等功能部件研发设计能力和制造水平,大力发展六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推进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视听觉、生物特征识别、智能决策控制等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

积极推动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发展,重点发展高精密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成套生产线,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开展一体化增值服务,提升重大成套装备集成能力和智能化水平。

大力发展智能部件,重点发展微机电系统(MEMS)、高性能光纤、视觉等高端新型传感器,开发射频识别(RFID)系统、智能仪器仪表和自动控制系统,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打造智能制造生态体系。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等参加)(四)生物医药。

把握精准医学模式发展趋势,大力发展高通量测序、基因编辑、基因合成、细胞治疗等先进技术。

积极发展创新蛋白药物和抗体药物,加快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大力发展治疗性疫苗、重组疫苗等新型疫苗,加大海洋创新药物研发力度。

加快组织器官修复、替代材料、植(介)入医疗器械产品创新和产业化。

积极发展干细胞技术,加速再生医学、仿生医学和组织工程技术发展。

针对重大传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产前筛查等检测需求,加速发展体外诊断仪器、设备、试剂等新产品,推动高特异性分子诊断、生物芯片等新技术发展。

建设广东省结核病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中心,建立结核病生物样本资源库及生物信息大数据库。

大力发展光子、质子、重离子治疗技术和产品,以及高端医学诊疗设备、高通量测序仪等医学设备。

鼓励发展基因检测、基因数据解读、液体活检、中药检测等专业化第三方服务,大力发展精准医疗和个性化治疗等新模式。

(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厅、省卫生计生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等参加)(五)智能交通装备。

按照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鼓励发展特种用途电动汽车、短途纯电动汽车,全面提升电动汽车整车品质与性能;大力推进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着力解决电池功率特性、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等问题,鼓励研发下一代动力电池和新体系动力电池。

加速智能网联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创新,重点推进智能车载信息终端、人机交互系统、车载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等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

重点开展轨道交通装备牵引系统、列车控制系统、高性能转向架等零部件和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轨道交通车辆。

加快发展通用航空装备,适时布局发展通用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及系统等,推进直升机、水上飞机、公务机、无人机系列化发展。

(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厅等参加)(六)高端制造材料。

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高性能碳纤维、芳纶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性能永磁、高效发光、高端催化等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和新型显示材料,可降解和可循环利用的节能环保材料,以及动力电池材料、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新型能源材料等,提高材料成品率和性能稳定性,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应用,努力进入全球高端制造业供应体系。

把握新材料技术与信息技术、纳米技术、智能技术等融合发展趋势,积极发展石墨烯、金属及高分子增材制造材料、智能仿生材料、超材料、新型低温超导材料等前沿战略材料。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等参加)三、主要措施(一)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重点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

调整优化原有重大科技专项,实施计算机与通信集成芯片、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无人智能技术、人工智能、精准医学与干细胞等10个新的重大科技专项,加快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培育一批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源,夯实产业创新发展技术支撑。

围绕六大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应用研发重大专项,重点推进核心技术的后续研发和转化应用。

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创新联盟,拓展提升产学研联盟的合作范围和合作层次,吸引更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来粤进行成果产业化。

(省科技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知识产权局等参加)加强产业创新平台建设。

围绕重点领域,探索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成果分享的新模式,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增强新兴产业集成创新、协同创新能力。

到2020年,组建一批省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建设若干家国家新兴产业创新中心或制造业创新中心。

加强国家和省级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创新组织形式、研发模式和管理方式。

支持年主营业务收入2亿元以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十三五”期间,全省新组建40家省工程实验室、200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300家省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争取国家在广东新建20家左右国家级创新平台。

(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等参加)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建立培育后备库和数据库,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奖补政策,对纳入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未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六大重点领域的企业,省市财政给予补助。

探索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分类认定和扶持制度,推动将认定范围扩展到信息服务、精准医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着力提升六大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质量。

实施新兴产业创新企业百强工程,开展“一企一策”精准服务,培育形成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型骨干企业。

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织实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攻关。

实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健全创新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形成一批富有活力、专精特新的中小微创新型企业。

(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完善新兴产业标准和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体系规划与路线图,支持企业参与和主导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订修订,及时将先进技术转化为标准,促进技术创新、标准研制与产业化协调发展。

引进国际标准认证体系,推动技术服务机构与境外相关机构开展标准和检测互认。

到2020年,广东标准话语权明显增强,创建2-3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认证认可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与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实现互认的实验室达1000家以上。

建设中国(广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全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完善知识产权评估、转化运营机制。

加快构建新兴产业专利池,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联盟。

(省质监局、省知识产权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商务厅等参加)推进新兴产业军民深度融合。

争创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创新示范基地,建立广东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中心。

加强卫星和地面站网、运输类飞机、船舶车辆、信息安全等重点的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打造一批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培育壮大一批具有专、精特色的民参军企业,在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和新能源、军工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和空间信息技术、无人智能装备等领域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建设,构建军民融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等参加)推动新兴产业国际合作。

实施新兴产业国际合作计划,支持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开展参股并购、联合研发、专利交叉许可等方面的国际合作。

鼓励境外企业和研发机构在粤设立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国外创新资源和技术,加快在我省转移转化。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建设海外研发机构,在人员出入境、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予以扶持。

加快推进中德、中以、中古、中乌等重大国际产业合作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建设一批国际联合创新中心。

支持我省新兴产业企业建设全球营销网络,重点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带动新兴产业优势产品输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