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
2013-10-18T13:56:14.780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3年10月 作者: 毛艳霞
[导读] 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时机对学生进行有 效的情感教育。

毛艳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学习 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在语文教 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 义道
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
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明确 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 情感以及
怎么实施情感教育。语文教师不仅
要赋予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更要塑 造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情 操。因而教师要
充分利用时机对学生进行有
效的情感教育。那么如何才能使情感教育象 活水一样融入课堂并收到较好的效果呢?
1
采取行之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

教师如何对学生恰如其分的进行情感 教育,教育方法很重要。随着现代教学辅助 手段的多元化,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层出不 群,不
断变化,才能深深吸引学生的眼球,调
动他们思维、情感的积极性,最终恰如其分 的进行有效地情感教育。

1.1
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情感、以情引情。 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大多灌注着作者的 感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挖掘
出课本中极富感情的内容,经分析、理解、品
味、鉴赏的思维过程,感染学生心灵,陶冶学 生的性情。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文思想
内容深刻感悟,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深而有
得。所以我们在讲《涉江》时,别忘了对屈原 崇高爱国情操的礼赞;讲《梦游天老吟留别》
时,不能忘记对
“斗酒诗百篇”的李白“安能 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进行说明;讲《茅屋被秋 风所破歌》时,也别忘了对杜甫“安得广厦千 万间”
的人道主义思想进行肯定,让学生了
解,当杜甫把大众的苦难品尝为自己个人苦 难时,他从自己渺小的自身超脱出来,在自 己的诗歌中
主动承担了大众遭受的苦难,代
表了民众的良心而成为圣者。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对这些极富情感的素材的挖掘,往往能 打动学生的心
灵,使他们和课文中的人融合
为一体,为之忧愁,为之激奋,从而达到良好 的学习效果。
1.2
注重引导学生赏析,披文入情。教师在 分析课文时,可以充分利用插图、图片等的 直观性,启发联想,让学生学会赏析。文学作
品是借助文学语言形象地反映生活的艺术。
它是通过形象的描写,生动的叙述,精辟的 议论等,塑造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表达某 种思
想来感人的。要让学生情感与作者所要
表达的情感相应和,教师还要能够充分调动 学生视觉想像,让学生进入到作品所营造的 某种境界
中去,只有这样,在他们的内心才
可能产生类似的情感体验。
1.3
引领学生探究质疑,体悟情感。学生是 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启发作用,充分调 动他们的情感。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
人以渔。
”在语文教学的活动中,学生是否在 教师的指导下投入情意,是学习成败的关键 所在。高明的语文教师总会调动学生的情 感,让
他们倾注情感学习,以期收到极佳的
学习效果。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和利 用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拨动学生的心弦,引 起学生的共
鸣,促进和引导学生的情感发
展。
2
把握恰到好处的情感教育时机,不要错 失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机
2.1
捕捉情感的切入点。在自然界,只有人 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也只有人能 尽善尽美地领悟对方的感情。中学生在阅读 中
不可能一下子就切中要害,也不可能自始
至终随着作者的感情脉搏一起跳动,这就需 要老师适时地把学生引入到情景之中。《假 如给我
三天光明》是一篇较长的自读课文,
让学生在一课时内完成阅读鉴赏不是易事。 于是笔者就有意识地对作者的情况作详细 的介绍,意在
通过作者的不幸遭遇来触动学
生的心;但学生反应平淡。笔者又向学生做 了一个沉重的假设:“假如三天之后我们不 幸成了盲人、聋子或
哑巴,我们该如何面对
着宝贵的三天呢?”这个假设立刻拉近了学 生与海伦?凯勒的情感距离。
2.2
选好情感的生发点。人的情感是多样 化的,对待某个人或某件事,由于观察者着 眼点和自身经历的不同,往往会做出不同的 评
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点燃学生
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的遐思,就能激发学 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如教材中刘兰芝和焦仲 卿的婚
姻悲剧,《祝福》中婆婆对祥林嫂的无
限支配;《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的 命运……这些都是由封建社会女子任人宰 割的社会
地位造成的。面对这些悲剧,同学
们深感惋惜。笔者借机发问:“假如你是刘兰 芝或焦仲卿,你会怎么做呢?”同学们群情高 涨,有的说不
会像焦仲卿那么软弱,而要为
心爱的人撑起一片天空;有的说如果自己是 刘兰芝,就一定要和婆婆抗争到底;有的说 会像司马相如和卓
文君那样为了爱情而自
由出走……这些思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 极性,有利于拓宽他们思维活动领域,使他 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审
美标准。

2.3
找到情感的结合点。教师在教学一篇 篇声情并茂的课文时,要引导学生由人及我 的比较联想,从而对学生的身心产生影响。 如
《触龙说赵太后》一课,赵太后非常爱他的
小儿子,但这种爱是缺乏远虑的爱。教师可 以引导学生以文为镜,反躬自照,为他们健 康心
理的形成设置一个有益的空间。又如在
学完了《雷雨》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之后, 笔者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鲁侍萍和杜 十娘
在情感上都是失败者,并且因失败而付
出了沉重的代价,她们失败的原因何在?学 生们的讨论很热烈,笔者突然提问:“恋爱是 刻骨铭心
的,能不能随随便便地释放自己的
感情呢?尤其是中学生。”同学们一个个都陷 入了思考。笔者此时再适时点拨:“青春是美 好的,但青少
年不能把青春的萌动当作爱。
爱是一种纯真的感情,是建立在一定的年龄 基础上的。中学生还未成人,心理上还不成 熟,经济上尚未独
立,怎能随便闯入禁区
呢?”这样的自由讨论胜于生硬的说教,使学 生在情感深处受到教育。
2.4
把握情感的升华点。怎样才能在教学 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 情感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 和审美
情趣呢?关键是要把握课文情感的升
华点,让学生在情感升华中接受道德的洗 礼。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实 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 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作为语文教师, 应
充分引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把
握好每节课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机,让学生们 的课堂拥有情感浪花,每篇课文才会如泉水 叮咚汩
汩流淌;学生才能在自然愉悦的审美
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应有的情感教育。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第三中 学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