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报任安书》优秀课件

《报任安书》优秀课件


第二层说应该在受辱之前自杀,受刑以后 再自杀已经迟了。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 之所趋异也”承上(死得有没有价值)启下(辱 与不辱的区别)。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 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辱。 接着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 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再举王侯将相受辱后 不能自杀的例子,说明“士节”不可以稍加 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 该自杀。“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
写作背景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 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 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 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 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 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 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 写了这封回信。
重点分析
交手足:手脚被捆绑。交,交叉,这里可译为“捆绑”。 榜:鞭打。 头枪地:用头碰地。 徒隶:狱卒。 及以至是:等到了这种地步。 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已经在监狱中受尽凌辱)还 要说没什么可耻辱的,这只能说是厚脸皮罢了。耳,语 气助词,而已、罢了。 曷:即“何”,表示疑问。
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重点解析
幸:希望。
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分段研习,理解行文脉络,理清内容逻辑。
①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 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第二段
第二段第一层
原文
仆之先,非有剖符 丹书之功,文史星 历,近乎卜祝之间, 固主上所戏弄,倡 优所畜,流俗之所 轻也。
重点解析
太史公:司马迁所任官职。司马迁28岁接任 父亲的职位,担任太史令。古代书信常在开 头先列具写信人的官职姓名。
再拜:拜两次,表示恭敬。 言:陈述。 足下: 古代对人的敬称。 曩:从前。 者:表示停 顿。
推:推荐。 进:引荐。 贤、士:有才德的 人。 为务:作为应当做的事情。务,事、任 务。当时司马迁任中书令(由宦官担任,掌 管推选人才和文书等),能较多地接近皇帝, 任安希望司马迁利用自己的条件向皇帝举荐 人才。
重点分析
固:本来。 所戏弄: 不重视的、当作玩物 的。 倡优所畜:被当作 乐工和伶人来蓄养。倡 优,是古代被人轻贱的 下等人。
原文
假令仆伏 法受诛, 若九牛亡 一毛,与 蝼蚁何以 异?
重点分析
伏法受诛:接受法律的 制裁,接受死刑。
亡:丢失。 蝼蚁:蝼 蛄和蚂蚁,泛指微小的 生物。
原文
而世又不与能死 节者比,特以为 智穷罪极,不能 自免,卒就死耳。 何也?素所自树 立使然也。
任 安

任安,字少卿,是司马迁的朋友,曾经写信 给司马迁,叫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过了很久,司马迁给他回了这封信。此信写于武 帝太始四年十一月(公元前93年,这年司马迁 53岁)。当时任安因事下狱,状况危险,所以书 信中虑及任安的死。但任安被汉武帝赦免了。又 过了几年,在任安为北军使者护军的时候,因他 对立太子的态度不明朗,终于被武帝杀死。
李陵之祸的故事
• 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记载了父亲司马 谈的临终遗言:"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 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 孝之大者也。"立身扬名为孝道的最高准则, 这是司马迁借父亲之口提出的新颖见解。这 见解标志着司马迁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形成了 以立名为核心的荣辱观。《史记》未完成, 名还未立,因此他的身躯和生命是属于《史 记》的,也是属于父亲和自己的理想的,他 不能去死而要坚强地活下来,所以"就极刑而 无愠色"。就这样,司马迁选取了以腐刑代死 的抉择。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 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 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 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 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 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 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不 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 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 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
原文
且西伯,伯也,拘于羑(yǒu)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 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 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jī),大将也, 衣赭(zhě)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 居室。
李陵之祸的故事
• 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四十八岁。 这是《太初历》颁布后的第七年,他埋头撰 述《史记》的工作,正当"草创未就"之时, 突然飞来了横祸,受李陵案的株连被下狱受 腐刑。这场灾祸使司马迁蒙受人间的奇耻大 辱而导致了重大的思想转变,直接影响到 《史记》的写作。司马迁抒愤寄托,强烈地 表达他的是非观点和爱恨感情,从而升华了 《史记》的主题。因此,对李陵之祸的前因 后果,以及司马迁受祸后的心态,都需要作 全面深入的探讨,才能说明司马迁立场、思 想的转变,以及怎样发愤著书。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贰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 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 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贬低劳师远征、战败而归 的汉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 迁打入大牢。 •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 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 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 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 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 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 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 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 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原文
意气勤勤 恳恳,若 望仆不相 师,而用 流俗人之 Biblioteka ,仆非 敢如此也。重点解析
意:用意。 气:语气。 勤 勤恳恳:诚恳的样子。 若: 如果。 仆:司马迁对自己 的谦称。
而:好像、同……一样。 流: 这里有顺从、追随的意 思。 俗人:指一般世俗之人。
原文 请略陈固 陋。阙 (quē)然 久不报, 幸勿为过!
重点分析
死节者:坚守自己的节操 而死。 比:并列。 特:副 词,只、仅仅。 智穷罪极: 指方法用尽,因为罪行实 在太重而无法开脱。 素所自树立:平素自己用来 立身的。指从事的职业和所 处的地位。
第二段
原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用之所趋异也。
重点分析
或:无定代词,有的、有的人。 于:比。 用之 所趋:意思是为什么去死。用,介词,因。之,代 词,代“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不同情况。
李陵之祸的故事

李陵是名将李广的孙子,骑射技术有乃祖李 广之风,谦虚下士。公元前99年五月汉武帝下达 了出击匈奴的动员令。秋九月,李陵率五千骑兵 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于天山。汉武帝派老将路 博德率领骑兵一万为他的后援。李陵终因寡不敌 众,粮尽矢绝,在离边塞仅有一百多里的地方, 李陵全军覆没,投降了匈奴。老将路博德为李陵 后援,汉武帝让他别出西河,使得李陵孤军奋战 而无救,这是汉武帝调度失计演出的悲剧。
原文
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其在槛阱之中,摇尾 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 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重点分析
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在地上画个圈子做牢狱, 也一定不能进去。势,那种情势。 这句是说牢狱的 恐怖。
原文
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yuán) 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qiāng)地,视 徒隶则正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 不辱者,所谓强(qiǎng)颜耳,曷足贵乎!

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 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 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 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 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 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 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 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 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 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 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 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 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 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 答汉室。"

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 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 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 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 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 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 活了下来。

在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 理喻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 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他一度想到自 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 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 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在《报任安书》 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一 个完整的交待。
头抢地(qiāng ) 暴肌肤(pù ) 圜墙(yuá n)
伏法受诛(zhū) 鞭箠 (chuí ) 占卜(bǔ)
囹圄(yǔ)
缧绁(lé i xiè ) 倜傥(tìtǎng)
槛(jià n)
愠色(yù n)
第一段
原文
太史公牛马 走司马迁再 拜言。少卿 足下:曩 (nǎng)者辱 赐书,教以 慎于接物, 推贤进士为 务。
• 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 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 限痛苦,大胆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 刚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 山,或轻于鸿毛的比较进步的生死观,并 表现出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 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感情真挚,语言流 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于了解作 者的生平和思想,有着重要价值。
原文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 辱辞令,其次诎(qū)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 木索、被箠(chuí)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 “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