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西和乞巧民俗文化的历史传承及开发研究侯莉萍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人文教育3班甘肃庆阳745000摘要:作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西和县,地处甘肃东南部,西汉水上游。
其乞巧风俗由来已久,是目前国内唯一流传完整的民间乞巧民俗。
但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乞巧民俗文化逐渐流失。
在现代社会转型期,对其科学、有效的传承与保护已刻不容缓,进行适度创新与深度开发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西和;乞巧节;民俗文化;传承开发民俗文化是依附于人民的生活习惯、精神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吸收,筛选,沉淀,从而凝聚在人们心理的文化现象。
乞巧节,民间又称“七夕节”。
因参加活动的多是未婚女子,故称“女儿节”。
这是一种流传较为久远的节日风俗,在全国部分地区均有存在的迹象。
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的乞巧风俗,其渊源之久,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保存之完整,特色之鲜明,在全国范围内实属罕见,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
西和县已在2006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近年来,已成功举办四届乞巧文化旅游节,作为展示西和独特文化魅力的一张“新名片”。
目前,西和县政府在努力打造乞巧民俗基础上的“文化西和”形象。
而要让人们深入了解乞巧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必须探究乞巧民俗的历史渊源。
一、乞巧风俗的起源与演变西和乞巧民俗的起源与远古先民对天象的崇拜,牛郎织女的传说,以及秦人祭祖习俗有着密切联系。
东汉时期,乞巧风俗正式形成,魏晋南北朝时得以发展,而唐宋达到极致。
(一)乞巧风俗的起源探究1.天象崇拜远古先民善于观察天象,尤其重视日向变化。
依据月亮周期性变化,编制夏历。
每月初七,正是“新月”趋向“极圆”历程的开始。
因此,“七”对于远古人们有着特殊意义。
到了每年七月初七,双“七”重合,为月令中的吉庆日,意味着生生长长。
因而,此日成为祈求生育,生长的特殊日子。
他们于每年七月初七夜晚,拜月祈神,渴望繁衍生息,成长壮大部落力量。
可见,“七夕”是远古先民崇拜月亮和编制夏历相结合而发端的。
2.牛女传说乞巧节的由来,依附着牛郎织女这个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早前,牵牛,织女只是天摩,天琴两个星座。
《史记·天宫书》对牛女双星进行记载:“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
婺女,其北织女。
织女,天女孙也。
”而最早记录牛郎织女的文献为《诗经·小雅·大东》:“趾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脘彼牵牛,不可以服箱。
”牵牛织女两星座,产生爱情,最终演绎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广大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按照自己对理想爱情的塑造。
与现代形成“牛郎织女”浪漫的爱情佳话,《迢迢牵牛星》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亲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伴随着封建礼教的加强,人们联系牵牛织女二星相隔银河两岸,传说转化为悲剧。
3.秦人习俗著名学者赵逵夫,对乞巧民俗从事长期研究考证,他认为地处西汉水上游的西、礼两县作为秦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西礼两县是秦人古老风俗的遗留。
”他曾在《论牛郎织女传说的故事与主题》一文中考证牵牛来自周人祖先叔均,织女来自秦人祖先女修。
后来周、秦文化融合,孕育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其著有《汉水与西、礼两县的乞巧风俗》中提到:“传说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织而闻名于后代的,因系氏族始祖,又有神话故事一直流传下来,故成为明星(织女星)。
”先秦时代,称银河为“汉”“天汉”“云汉”乃源于秦人关于织女的传说。
这一时期,铁器的发明与应用、织布机的推广,“男耕女织”的生活模式成为人们的向往。
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传说中的牵牛,即周人始祖“叔均”;织女,即秦人始祖“女修”,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写照。
在西和乞巧民俗中,把善织的先祖“女修”尊为“巧娘娘”,后化为“善织云锦”的织女。
这不仅证明了西和远古时代纺织业的发达,同时也说明了勤劳的西和远古先民对于神灵的崇拜!由此可见,乞巧民俗文化萌芽于原始的天象崇拜、“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祖先崇拜逐渐融合的过程。
而封建社会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发展,“男耕女织”的作业模式,为乞巧民俗文化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乞巧民俗的形成与演变乞巧节的风俗最早见于东汉崔颢的《四民月令》。
曾有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拜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庭上,祈请于河鼓、织女。
”由此可见,汉代已出现以酒脯祭牛女二星的习俗。
唐代的乞巧风俗最为常见盛行。
其因经济发达,政治清明,社会安稳,文化相对开放,乞巧的形式、内容、规模比此前都有较大进步。
崔颢《七夕》“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李中《七夕》“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秋千家列彩楼。
”呈现出唐代乞巧隆重非凡的场面及壮观景象。
到了宋代,乞巧风俗更为盛行。
宋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
或以金银瑜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从内容看,宋代乞巧活动增添“穿七孔针的新花样”,以求心灵手巧。
同时,出现了进行乞巧贸易的市场,“车马相次拥遏,不得复出,至夜方散。
”民间则搭“乞巧棚”,称“仙楼”,以祭拜乞巧。
明清时期的乞巧风俗,在沿袭前代风俗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丢针》“京师闺阁,于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针,浮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
”可以看出,除了传统的祭拜双星,又出现丢巧针等内容。
自汉代以来的乞巧民俗,显示了秦人传说和广大劳动人民崇尚美好的链接。
流传和完善于各个阶段的乞巧节,更是体现了未婚少女追求心灵手巧和自我解放的愿望,给乞巧节增添了浓厚的“女儿”色彩!(三)西和乞巧民俗现代文化内涵西和乞巧民俗发展到现在,有继承,有创新。
赵逵夫教授《西、礼两县乞巧风俗》中,认为“只有甘肃西和,礼县两县之地乞巧之风俗最为特殊,最为隆重,持续时间也最长。
”这种古代曾广泛流传的民间习俗,之所以在甘肃西和得到良好的传承,与西和整体文化氛围,历史积淀,独特的地理信息,息息相关,是维系乞巧民俗文化的重要基础。
在封建制度走向没落,甚至消亡的过程中,传统的祖先崇拜、生殖崇拜逐渐淡化,而娱乐功能越来越突出。
在现代年轻人眼中,乞巧节就是狂欢节,是未婚女性欢庆祈福的节日,她们祈求像“巧娘娘”一样心灵手巧,聪颖智慧。
在继续传承过程中,乞巧形成一系列稳固的特征:一是持续时间较长,在农历六月二十九日至七月初七晚,共七天八夜;二是仪式隆重,乞巧民俗本身包含神灵崇拜,姑娘们把对乞巧娘娘的尊敬与仰慕化为虔诚的祭祀、膜拜、歌颂;三是内容完整,从乞巧准备、迎巧、迎水神、拜巧、验巧到送巧,内涵丰富,形式完整;四是规模宏大,少则几十人,多则近百人,小则几个村寨,大则几个乡镇。
足见西和乞巧活动有很强的参与性、民间性。
五是灵活多样,乞巧活动的歌曲与舞蹈,除了继承传统,姑娘们可以自由发挥、自由组织;六是交互频繁,乞巧活动的开展,除了各个村庄内部独立进行外,还可以相互拜巧,相互表演交流。
既欣赏彼此的才艺,还起到联络感情的作用。
二、西和乞巧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作为延续两千年的西和乞巧民俗文化,自然避免不了变迁变异的客观规律。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乞巧民俗逐渐走向衰退的边缘。
乞巧民俗,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是一定时期的历史积淀与人们的价值选择共同作用的产物。
虽然存在一定局限性,但是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精神追求与生活目标的核心。
(一)乞巧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分析近年来,西和县政府领导班子为更好地传承、弘扬乞巧民俗文化,采取了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颁布了《西和县民间民俗保护工作十一五计划》,《西和县民间艺术创作规范》,《西和县优秀民间文化作品奖励办法》等文件,奠定了发扬光大乞巧民俗文化的基础。
同时,政府加快了研究传承和保护乞巧民俗的步伐,以救助开始没落的乞巧文化。
西和县文联,为传承乞巧民俗文化,复兴古老秦人遗风。
2006年,出版《仇池<七夕号>》期刊。
2007年,出版《仇池(中国乞巧文化艺术节季刊)》,将各专家、学者的文章集中刊登,以宣传和推广乞巧文化。
西和乞巧民俗课题研究组的成立,为保护乞巧民俗文化提供了专业的人力资源。
他们通过走访、交流等普查方式,整理编写一系列作品:《西和乞巧风俗志》、《西和乞巧文化文集》、《西和民间乞巧唱歌词》等,全面而系统地论述西和乞巧民俗文化。
西和的乞巧节,已引起省和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5年,被甘肃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年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8年,西和县乞巧节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这一系列荣誉,为复兴日渐衰落的乞巧民俗文化,意义深远。
综上所述,西和乞巧民俗文化保护工作,正紧锣密鼓地展开。
上到国务院、省级政府,下到地方机构、专家队伍,都在为保护与复兴乞巧民俗文化做贡献。
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传承保护乞巧民俗文化并非易事。
政府应当在保护乞巧民俗文化中,做好引导组织工作,调动起人民大众对古老而深厚的乞巧民俗文化的热情和眷顾。
同时,发动专家队伍积极研讨乞巧民俗文化的保护机制。
(二)乞巧民俗文化保护建议1.实现乞巧民俗文化保护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
传承保存乞巧民俗文化,应建立整体文化生态保护观念。
一是重点保护具有浓郁乞巧民俗文化气息,乞巧仪式保存完整,乞巧活动仍然传承的村庄、村寨,深入挖掘村落布局、居民风格中独特的乞巧文化。
二是城镇开发建设中,应合理规划,避免破坏乞巧民俗遗留地的原始布局,以免稀释乞巧民俗文化的精髓,削弱乞巧民俗文化的魅力。
2.充分发掘乞巧民间艺术和作品。
一是搜集乞巧歌曲,汇编成册,刊印出版。
使老一辈乞巧艺术重新感受年轻时有过的美好回忆,吸引广大年轻姑娘们传承乞巧文化的兴趣。
二是注重女红文化的保护工作。
将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织绣进行展览,如绣花鞋、荷包、枕头顶等。
3.发动传媒与民俗学者相配合,普及与宣传乞巧民俗文化。
政府应当充分重视媒体的力量,设立乞巧文化专栏和专题报告,拍摄乞巧民俗纪录片,向人们展示神秘多彩的乞巧民俗文化。
同时,邀请研究乞巧文化专家、学者演讲,访谈,撰文,或进行民俗采风,把浪漫的乞巧文化传播出去。
4.加强乞巧文化与其他优秀文化的交流。
我们应当坚持文化多元化以长远的眼光,开放的姿态,平等地同其他文化进行沟通交流,相互借鉴保护民俗文化的长效机制。
积极地坚持“走出去”战略,开拓视野,以宽阔的胸怀容纳国内外保护民俗文化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宝贵经验,将西和乞巧民俗文化推向中国。
5.坚持新农村建设中继承优良传统与适度创新相结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审时度势,进一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差距的英明决策。
在接受“乡风文明”的农村新动向的基础上,仍然需要传承乞巧民俗文化,这有赖于各个村寨、乡镇组织部分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