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学校“读书让生活更美好”教师征文(5篇)

中小学学校“读书让生活更美好”教师征文(5篇)

“读书让生活更美好”教师征文读《高效课堂》有感单位:**县**中心学校姓名:李**电话:*****09627读《高效课堂》有感今年年初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2014)”----**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跟进式”短期集中培训,培训中接触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苏鸿先生《高效课堂》一书,利用寒假我认真的拜读了此书,苏先生在书中试图从先进理念的引领、课堂系统的优化、教学行为的转变三个侧面来深入剖析和诠释“高效课堂”。

在书中苏先生对教学活动的五个环节——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进行了系统的剖析和深人的诠释。

读后深受启发。

1.备课,在研究中预设教学的曲调。

备课是对教学活动的一种预设,这种预设不仅仅凭借着教师的经验与阅历,更是基于对教学活动的科学研究。

2.上课,在过程中彰显智慧的力量。

上课的质量取决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与把握,上课的过程蕴含着教师课堂教学的复杂技能,同时也彰显着教师教育实践的个性化智慧。

3.说课,在交流中论释教学的意义。

说课是交流活动,不仅要说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更要说背后的道理,即对意图、目的、理论依据、个人立场、文本诠释等进行深度的剖析。

4.听课,在观察中把握课堂的真实。

作为科学研究的课堂观察将教师日常的听课活动提升为专业活动,并赋予课堂观察更丰富的内涵与意义。

5.评课,在反思中引领教学的改进。

评课是教师教学改进的重要形式,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以促进学生发展。

高效课堂要在备课上下功夫。

要想把握教材布局,在备课前教师一定要经过大量的阅读和准备,不单是写写教案那么简单,自己必须独立深入认真钻研,第一次备课可以不参照任何名家教案或参考书,第二次对准自己背的课参照别人的备课,看看哪些是别人想到而自己没有思考到的,想想别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吸纳别人的智慧补充自己的教学设计;最后在上课后,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这样的备课能促进我们教师独立思考,使能力不断提高。

高效课堂要改变教师观念,关注教与学的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老师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我们对高效课堂关注的重点也要改变。

新课程要求学生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活动,学生的情绪状态要关注,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之中,并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对学习能保持较长的注意,要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另外,课堂上要善于换位思考、转变老师与学生的角色,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自己阅读画角的方法,然后告诉老师画角的步骤,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画,共同完成。

这样做的目的是学生以后在阅读教材时能够读中有思,思中有读。

在课堂上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

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例如:教学认识四边形一课,老师让学生观察所有的四边形,问对于这些图形还有什么疑问,一个学生就问到:为什么都是四边形而形状不一样,学生能提出这样有价值的问题,说明这个学生已经积极思维并养成了勤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高效课堂”是师生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沟通、思维的碰撞,追求教学的协调、和谐,实现学生高效学习,自主发展。

提出高效课堂主要是针对原有课堂教学的低效性而言的。

回头看看我们的课堂:“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备受青睐。

曾经一味追求课堂气氛上的“热闹”;一味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花哨等教学过程表面上的“唯物主义”。

“自主、合作、探究”固然重要,可是学生综归是学生,有些问题,只在同一个浅层面上讨论,乱糟糟地无味重复浅显的表面问题。

教师不加以引导,不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这样的课堂能谈得上高效吗?显然,只要我们把自己真正的放在引导者和“旁观者”的位置上,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因为反复的磨练,造就了自信的学生。

在今后的教学中,只有立足于自己的课堂实践,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进一步练好教学的基本功,学会反思和创新,才会有真正的进步。

阅读如此美好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往今来,无数中外思想者、文学家为我们写下了一部又一部辉煌的巨著。

每一个篇章都透露出生命的灵动,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通过这些优秀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作者是如何思考人生,如何面对人生,如何探寻生命的价值,进而能够升华我们的情感,引发我们的睿智,提升生命的内涵,最终成就我们的人生,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书籍是一味良药,可以治愈我们的心伤,于是,从阅读中,我学会了宽容。

记得那一次,有个朋友在背后说我坏话,污蔑我的清誉,被我当场看到,当时真气得要命,恨不得痛打他一顿,但是,我想到了书中的一句话“宽容是金”。

于是,我压抑住内心的怒火,对他一笑:“以后子虚乌有的事不要再说了,把这事忘了吧,以后我们还是朋友。

”在那以后,我和他成了好朋友,是宽容让我赢得了一个朋友,是书籍告诉我怎样对待朋友。

冰心曾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但是不流动的一定会成为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为参天大树,但不生长的种子一定会成为空壳。

而我要说,不是每一个酷爱阅读的人都能成为学者,但不阅读的人一定不能成才。

在书中,我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生命在于奋斗,奋斗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也是我们人生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没有微笑的人生是痛苦的,没有光明的人生是黑暗的,没有希望的人生是可怕的,而没有奋斗的人生是悲惨的。

在书中,我明白了如何去奋斗,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奋斗;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不退缩是奋斗;在生活中勇于面对也是奋斗。

阅读如丝丝春雨,能融化顽固的冰层,敲响沉睡的爱心;阅读是萧萧秋风,吹散自卑的阴云;阅读是缕缕阳光,照亮黑暗的心灵,让生命重换光彩。

朋友,阅读吧!它让我们更自信,成熟,让人生更美好,未来更辉煌。

从阅读中,我看见了朱自清《匆匆》里,那掩面叹息,感叹时光稍纵即逝的感慨,看见《背影》中“父亲”那坚实的臂膀和对“儿子”那种浓浓的关爱。

看到了保尔·柯察金那具有钢铁般意志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还看到了老舍笔下那悲惨心酸的旧北京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

领略了杜甫《春望》中那“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

品味了李清照“人比黄花还瘦的哀思。

在《朝花夕拾》中体会了鲁迅小时候的生活趣事,阅读让我拉近了这个世界的距离,让我感觉世界好像缩小了许多,每天我都要在书堆里畅游一番“不淋漓尽致,不痛快。

”阅读,像磁石般吸引着我,在我面前展现真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让我越陷愈深。

在阅读中一切都是美好的,它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带走我心灵的污秽。

阅读像是一位老师,在师生关系中我们是平等的,这里没有斥骂,没有呵责。

有的只是丰收的喜悦,阅读就是我的一片乐土,将这片乐土上埋下种子,等着智慧的发芽。

我阅读喜欢慢慢的咀嚼,将其中的韵味咀嚼,然后在慢慢吸收养分。

当我看到张海迪失去双腿时我会感到同情,当我看到《红楼梦》林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我会感到他的热情,故事中的每个人都牵动着我的心。

花飞花落,有人将其当作飘逸的仙境,有人伤感忧郁哭成泪人。

乐者眼里,缤纷飘扬的花充满人生的自由和芳香:悲者心中,香消魂散的花映照人生的脆弱和无奈。

阅读亦如此,不同的眼光和心境往往解读出不一样的风景。

喜悦的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悦读!为何不让悦读充满我们的生活?古人云:耳读书则聪;目读书则明;饥读书则饱;困读书则醒。

书如春风,书如甘露,书是人们永远的精神家园。

阅读不是消磨时光,更不是浏览。

阅读让我们得到了精神的升华与心灵的愉悦,人生的启迪,感受到一种触动心灵的思想与情感的体验。

阅读充满着喜怒和哀乐,似翱翔的大雁俯瞰着苍茫的大地,秀丽山水尽收眼底。

字字句句串联起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篇篇经典演绎着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

我喜欢在飘着雨的夜晚,捧书坐在温和明亮的灯光下,陶醉在书香的氛围中;我喜欢在酷夏的夜晚,捧一本书坐在窗前,与那可颗颗繁星融为一体。

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让那美好的悦读充满你与我的生活。

此刻,你是否早已悄然领悟,原来悦读也可以如此美好!让我们彼此畅想这美好的书的世界。

生活因读书而变得更美我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如画画、练毛笔、上网……但是每天我都会抽出些时间去读书,渐渐的书成了我最亲密的伙伴,书使我对未来充满无限向往,书使我知识更加丰富。

不管是朋友们的欢笑声,还是那喧哗的遭杂声,都不能打扰我。

在我的书架上,堆着看不完的书。

童话书,把我带到令人神往的仙境;科技书,在我面前展现出四个现代化的雄伟蓝图;智力测验,使我绞尽脑汁,冥思苦想;战斗故事,把我带到枪林弹雨的沙场;小实验,又使我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我看过《皇帝内经》,《红楼梦》,《三国演义》,《神秘岛》……多少本书啊!记不起在哪里看到过一篇写德国人读书的文章,文章称整个德国给人的感觉就是安静。

在这里人们无聊得只能读书。

所以这个无聊的国家出现了很多的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诗人。

阅读已渐渐成为与众不同的德国习惯,也因为读书德国才变得民富国强。

由此联想到德国的现任总理默克尔,据说她年轻时就喜欢读书,曾获得过物理学博士学位。

“年轻时生活十分简朴,衣着的色彩总是很浅淡”。

酷爱读书造就了她沉稳的执政风格和敏锐的政治头脑,她的品质、涵养乃至于坚持与自信皆来自于书中。

自己从事了教师这个职业后才发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听话。

他们懂得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一个教师要想在三尺讲台上站稳脚,仅靠师范院校里学的那点东西显然是不够的。

教师只有读一辈子书才能教一辈子书,否则你只能被学生所抛弃、被社会所淘汰。

教师教不了学生怎样做官、如何发财,但一定要教给学生怎样做人、如何做事。

老师或许清贫,但一定不能失去清高;老师或许囊中羞涩,但一定不能脑袋空空。

现在的老师越来越不好当。

一册教案一本书一只粉笔一张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要想在三尺讲台上站稳脚根,教师必须有份量。

教师的轻与重,只能通过读书来衡量。

不读书的教师肯定不是一个好教师。

先生不是比别人早生一天而是比别人领先一步。

书山路长、学海无涯,教师理应多读博学、引领后生。

巍巍教坛不是人人都能站,莘莘学子不是人人都能教。

为师一日、万世师表。

教师不读书谁人还能读?现在的学校越来越漂亮了。

图书馆、阅览室倒是不缺,只是少了读书的人。

风声雨声仍旧在,只是缺少读书声。

我承认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对学校的冲击确实不小,教师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