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药剂新剂型研究进展

中药药剂新剂型研究进展

中药药剂新剂型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现代制药设备的引进和新技术的应用,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和发展极为迅速,使一批现代中药新剂型显现。在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中,既要注意传统剂型的改进,又要注意应用西方医药技术。本文对近些年的几种中药新剂型的发展做了简单综述。

关键词:中药剂型;新剂型;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modern pharmaceutical equipment and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new dosage form are very quickly, there are a number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new dosage forms. In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w dosage form,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raditional dosage form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 of Western medicine technology. In this paper,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several new dosage form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were made a simple summary.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tions; new formulations; development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古人认为:“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1]”充分肯定了选择剂型对发挥疗效的重要作用。即使同为丸剂,临床应用中选择水丸取其易化,蜜丸取其缓化,糊丸取其迟化,蜡丸取其难化。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到剂型与疗效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正确选取中药制剂,以增疗效。我国对中药新药的发展和创新已经做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从现代来看.选用新剂型及其制剂研究时,要遵循达到三效(速效、高效、长效)、三小(剂量小、副作用小、毒性小)、五方便(生产、运输、储藏、携带、使用方便)为目的的原则[2].以求改变中药制剂“粗、大、黑”的落后面貌。更重要的是选择剂型要依据疾病性质的不同和药物自身的理化性质、药物性能来确定。 在2001-2002年研发的200多个个中药新药中,剂型相对集中,大部分为硬胶囊、颗粒、常规片剂和注射剂等。软胶囊、滴丸、膜剂、巴布剂、微囊、微球、脂质体、气雾剂等新型剂型较少,传统的膏丹丸散更为少见[3]。 1、软胶囊与滴丸 中药软胶囊是指把一定量中药提取物加上适宜的辅料密封于球形、椭圆形或其他形状的软质囊中制成的剂型[4]。中药软胶囊适合用于浸膏、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填充容量可调范围较大。中药软胶囊的特点[5]:纯中药制剂,不含糖,便于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服用;有效成分含量高,其最大限度提取和保留了挥发性有效成分;生物利用度高,杂质含量低;进入胃肠迅速崩解并被人体吸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显效;口感好,服用量少,携带方便。目前已有的中药软胶囊品种[6]有穿心莲软胶囊,藿香正气软胶囊、银杏叶软胶囊、消炎灵软胶囊,鸦胆子油软胶囊,牛蒡子软胶囊,感冒软胶囊等。 滴丸是在中药丸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固体分散技术为基础的新剂型[7]。具有传统丸剂所没有的很多特点,具有表面积大、溶出速度快、胃肠刺激作用小、服用方便等优点。此外滴丸质量稳定,剂量准确,受热时间短,易氧化及具挥发性的药物溶于基质后,可增加其稳定性,基质容纳液态药物量大,故可使液态药物固化,例如芸香油滴丸含油达83.5%: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的滴丸有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的特点。将黄花夹竹桃果仁中提取的混合物以聚乙二醇PEG 6000为载体制成强心灵滴丸[8],溶出速率大为提高。我国已批准的其它中药滴丸还有:柴胡滴丸,酸枣仁油滴丸,藿香正气滴丸,冠心丹参滴丸,元胡止痛滴丸,治咳川贝枇杷滴丸,清开灵滴丸,牛黄蛇胆川贝滴丸,冠心苏合滴丸,妇痛宁滴丸,满山红油滴丸,羚羊角滴丸,熊胆滴丸。 由于滴制法制丸含药量较低[9](大多数滴丸重量少于100mg),故中药滴丸服用的粒数仍然较多,不便于服用;同一中药方剂中往往含有脂溶性、水溶性或挥发性的有效成分,因此制备工艺比较复杂,而且多种成分分配在一起可能引起相互作用或配伍反应。 2、巴布剂与透皮吸收制剂 中药巴布剂系指是以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为主要基质,加入中药提取物,经炼合、涂布、剪切等工艺制成的外用制剂[10],巴布剂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在日本开发成功,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中药巴布剂的研究,至今已有多个产品在全国上市,为具备优良的柔韧性和黏着性的新型贴剂。巴布剂的结构与一般的骨架型贴剂相同,由背衬层、黏附基质和防黏层组成,黏附基质的组成主要包括胶黏剂、保湿剂、赋形剂和软化剂等[11]。但是周雪琴等[12]采用凝胶法制备了黄芩苷巴布剂,表明海藻酸钠用量和增黏剂GAT与GAE的质量比是影响巴布剂综合性能的主要因素。说明辅料的用量对中药药效有中药影响。 和传统的中药贴膏剂相比,巴布剂中的高分子基质材料能更好地吸收和承载包括多种水溶性和脂溶性成分的中药提取物并予以“凝胶化”成型[13]。由于药物基质含有高达40%-70%的水分,这样的结构犹如一个“药库”,能快速、持久地透皮释放基质中所包含的有效成分。因此,巴布剂具有给药剂量准确、吸收面积小、血药浓度稳定、使用舒适方便等优点。目前生产的有复方紫荆消伤膏,研发的有如意金黄巴布剂、雷公藤巴布剂、癌痛宁巴布剂等。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制剂[14]。与传统的给药方式相比。透皮吸收制剂有以下优点:可产生持久、恒定和可控的血药浓度,从而减轻不良反应;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轻注射用药的痛苦;患者可自己用药,出现问题能及时停药,使用方便;减少给药次数和剂量。中药透皮给药系统属于中医外治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晋代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便记载了铅硬膏、药膏剂、熨剂等外用剂型,明代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中也收录有涂、扑、擦、吹、熏、熨、含、漱、敷、贴、沐浴、导下、坐药、鼻塞等数十种外治法以及近20种外用剂型[6],据此可见中医药“内病外治”传统之悠久。故加强经络实质和腧穴结构形态等相关研究,借鉴透皮吸收制剂的优势,可使中药透皮给药制剂发挥更好疗效。 3、微囊、微球与脂质体 中药微囊是利用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或共聚物(囊膜材料)将中药提取物包裹而成的一种新的剂型[15]。芳香类中药所含的挥发油沸点低,易挥发,又不溶于水,制成微囊后既可防止其散发,又利于携带,便于服用。我国研制的中药挥发油类微囊已有10余种,例如可提高稳定性的芥油微囊,掩盖不良臭味的蒜素徽囊等。微囊的优点在于:可延长或控制药物的释放,制成长效制剂;囊膜有隔离药物与外界的接触的作用,可防止药物氧化、水解和挥发;可掩盖不良气味;减少与复方制剂的配伍禁忌。例如治疗慢性气管炎的牡荆油,由汤剂、胶丸到滴丸,剂型几经改进,现制成牡荆油微囊片[1]后,不仅解决了胶丸、滴丸等气味不适和药物稳定性的问题,又可减少消化道不良反应,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制备特殊性能微囊(磁性微囊、PH敏感微囊)还可起到靶向释药作用,这对中成药来说是个全新剂型。 中药微球是一种骨架型微小、利用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或共聚物将中药提取物包裹而成的一种新剂型[16]。微球制剂改善了中药传统制剂的释药性、血药浓度的稳定性或靶器官浓度方面,同时在给药途径多样化,疗效持久、安全方面也得到了完善。许沛虎[17]等通过将盐酸小檗碱以海藻酸伏豆蛋白复合微球包裹其中,可大大降低盐酸小檗碱对胃部的刺激并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得到应用。王莹[18]以离子凝聚法制备的苦参碱磁性壳聚糖微球,可使病灶部位集中此药物,由于

剂量过大引起的较大毒副作用,将会得到极大程度的降低和改善,可加大肝脏和淋巴系统的靶向疗效,同时还有提高对肿瘤的治疗效果。 脂质体是由磷脂和胆固醇组成可将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包封。拥有类似生物膜双分子层结构,且其中的囊泡可在靶细胞周围长时间吸附,促使药物能够被靶细胞、靶组织充分吸收,以此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指数,降低毒性。目前,在中药的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方面,国内外学者对其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已做大量研究,而在复方中药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还很少见到。田艳燕[19]等制备番茄红素脂质体时,利用旋转薄膜-超声法,对其体外释放进行考察发现其为肠溶性,与番茄红素油相比,对机体内抗氧化酶的活力的提高效果显著。邓英杰等使用大豆磷脂制备的黄芪多糖脂质体,口服和注射给药的免疫增强效果均明显强于普通制剂。闫家麒等研制了紫杉醇脂质体冻干型制剂,使其抗肿瘤活性更高而毒性降低。抗早孕药物天花粉蛋白采用改良乳化法制成脂质体后能减轻天花粉的毒性和过敏反应,有望开发成为抗早孕药物新剂型。相信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中药脂质体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4、气雾剂 经提取、精制后的中药有效成分可制成气雾剂[20],经呼吸道吸入使药物达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