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寓教于乐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

寓教于乐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

“寓写于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摘要] 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难在老师教学后见效甚微或者是毫无见效,难在孩子们学后依然难以动笔或者是懒于动笔,这种尴尬的境地在多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都有这样的感受。其实,如果我们只要逐字逐句里好好阅读和品悟了新课标对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以及建议,我想作文教学同样可以迎来春天。 [关键词] 小学作文 教学 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前提,只有努力使学生由“要我写”向“我要写”转变,使他们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作文,才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正如于漪老师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得钻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那么,作为老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呢?下面从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注意阅读积累,让学生习作“有米下锅” “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定要让学生懂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要想有米下锅,就得有材料。这材料不仅仅来源于是课本,最主要还来源生活。正如大雕塑家罗丹所言:“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乏美,只是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养成“处处细留心”,变被绞尽脑汁想、编材料为主动搜集、利用材料呢?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用自己的手、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灵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集一起就是最丰富的人生经历,也是写作最富足的“大米”为此,可以建议让每个孩子准备一本小册子,取一个美丽的名字——细数成长浪花(成长小背囊),让学生主动把所见所闻随感及时拾捡进自己的“成长小背囊”,——摘抄好词句、自己编写的好句段、自己印象深刻的场面等,或写或画或贴或拍摄,形式不限制,只要自己觉得是“宝贝”都可以拣进背囊里,并定期进行评比(细数)自己的小背囊里的宝贝,让学生的表现欲和自信心得到刺激与满足,让“要求”变成“习惯”。长期坚持,即会形成自己的语言。当学生习作需要用到的时候,便可“信手捡来”,出口成章,解决了“有米下锅”的问题,使学生对写作有了足够的兴趣和信心。 二、开放作文题目,让学生习作“有话可说” 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老师要善于将作文的内容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1、在玩中学 在习作之前,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多创设可供学生写作素材的环境,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并抓住学生熟悉的人、事、景、物等让学生自由写作,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写作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在抒发自己情感的过程中感受到写作的快乐。 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第一次×××》的作文时,我对作文只字不提,只让每位学生带上一块布、几个钮扣和针线,说上语文课要用。第二天上课时,我发现同学们都把东西带齐了,并用期待的眼神望着我。当我说明了游戏规则: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钮扣缝得最好。孩子们情绪活跃,开始动手,我便在下面不失时机地指导。游戏结束后,我没有急着让学生动笔,而是让他们把缝钮扣的感受说出来,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可是,机会有限,于是我说:“老师很想知道每位同学的不同感想,你们愿意写下来告诉老师吗?”“想!”学生异口同声。他们由“无话可说”到“有话想说”。当然,我们不可能每一次作文都让学生来“玩一下”,关键是要教会学生融会贯通,把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每一次不同感受都及时记下来。这样,才能够把培养起来的写作兴趣保持下去。 2、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 人都有好奇的本能。当外界事物发生新异变化时,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情不自禁地进行探索。学生爱写还是厌写,爱问还是不问,对新异事物敏感还是麻木,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引导,这就是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点滴的发现。有一次,我有一个学生天真地问我:“老师,假如世界上没有一只老鼠,那会怎样?”对于这个“无聊”的问题,我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你说会怎样呢?”“唔,我家的大米不会被偷掉。”他想了想说。“猫没有了敌人。”“少了一种动物。”旁边的几位学生也接话。于是我索性把这个问题拿到课堂上让大家一起讨论。大家七嘴八舌,说出了许多我自己都想不到的答案:“不认识童话中出的老鼠”、“婴儿不会被老鼠咬伤”等等。我让学生们把各自的想法写进日记本里,收到的效果甚佳。这不仅保护了一个学生的好奇心,更由此带动了全班学生去发现问题的兴趣。 三、范文引领,让学生习作“有章可循” 现行的小学课本中所选的课文,大多出自文学大家之手,所选的篇目大多是名篇名作,文质兼美,从内容、语言到表达形式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非常好的范例。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比较典型的课文,让学生进行仿写,由学到用,由仿到创,降低习作难度。 1.片段模仿引领。如:在学习《大白鹅》一课时,小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写了大白鹅的外形——“大白鹅,羽毛洁白如雪。它有长长的脖子,扁扁的嘴巴,圆溜溜的金黄冠子”。生动逼真地描绘出了大白鹅的特点。在学生理解完课文这段话后,笔者让学生模仿这个片段来说说自己熟悉或喜欢的小动物。孩子们稍微思考一下就发言了:“小白兔,软软的绒毛如雪一般,它有短短的脖子,长着三个瓣的嘴巴,一对又尖又长的耳朵,短短的尾巴。” 2.构段方法模仿引领 课本中所选的课文,很多在构段方法上非常有特色。如人教版三年级《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文中第三自然段是“总──分──总”结构表达的段落。本段先用一句话总的概括写出西沙群岛的鱼很多,接着用“有的鱼„„;有的鱼„„;有的鱼„„;还有的鱼„„”来分述鱼的种类及形状之多。最后又用西沙群岛里真是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来结尾,又一次概括地写出西沙群岛的鱼很多。学生理清了结构,就可以模仿这种“总──分──总”结构来写一写。 3.写作顺序的模仿引领 教材中不少课文的写作顺序比较明显,有的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有的按空间顺序描写,有的按事情发展顺序描写等等。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仿写。如《金华的双龙洞》是按照地点转换顺序写的。在进行习作“写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课文,按照空间转换顺序来写。习作课上,我们就尝试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校园,然后模仿《金华的双龙洞》一文的写法,给学生写一写“校园一角”。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条理清晰、文字优美: 我们学校的大花坛里栽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美丽极了!一圈矮矮的黄杨整齐地环绕在花坛的周围,好像给花坛镶上了碧绿的花边。花坛的右边是一棵两米多高的五针松。松枝上长满了又细又尖的松针,一丛丛,一簇簇,如同一个个绿色的毛球。花坛的左边挺立着好几棵比一层楼还高的芭蕉树,他们像一个个绿色巨人,舒展着长长的手臂,为我们遮风挡雨。花坛的中间长着一大丛美人蕉,红艳艳的花朵远看像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火焰,近看像小姑娘头上的大红蝴蝶结„„ 通过有效引领,学生慢慢地觉得,习作练习有章可循,有路可走,渐渐对习作产生兴趣。 四、降低习作要求,让学生习作“各有所得” 小学生的作文并不是将要出版的文章,非得写到多高的水准不可。作文的要求不宜过高,不要总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学生的习作。如果老师一味有“思想健康,层次分明、中心突出”等过高要求,往往导致学生手足无措,只好用“扶老人过马路”“捡到一个钱包交给老师”等这样一些假话、套话来拼凑应付。久而久之,挫伤学生说真话,表真情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只要是他们认为可以写就让他们写,那怕是一件最微不足道的小事。只有这样,学生才真正觉得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是他们自身的需求,从而达到愿写、乐写。 例如,我教五年级时布置给学生写童年中一件难忘的事,有个学生在《一件难忘的事》一文中写到:“有一天,跟我朝夕相伴的小狗误吃了老鼠药,口吐白沫,在地上痛苦的挣扎„„它终究还是死了,我找来一个长方形纸箱,在里面铺上一层层白纸,小心翼翼地把它抱起来,轻轻地放在里面,然后带到村后山安葬。”这段话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例,但他写得真实,反映了儿童的心理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爱狗的心情。这篇文章写的事是学生亲身经历,亲身感受,写起来不受约束,写出学生的真情实感。 五、鼓励性评价,让学生习作“苦中有乐” 爱默生曾经说过:“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学生,以赏识、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的作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 老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情绪及兴趣。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对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耐心、细心地和学生一起分析,让他们在分析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找出原因,从而加以改正。切忌将学生的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他们的写作兴趣。要尽可能发现并指出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必要时可当众表扬,让他们发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生写作的信心,让学生习作“苦中有乐”。 老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情绪及兴趣。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对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耐心、细心地和学生一起分析,让他们在分析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找出原因,从而加以改正。切忌将学生的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他们的写作兴趣。要尽可能发现并指出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必要时可当众表扬,让他们发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生写作的信心,让学生习作“苦中有乐”。 老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情绪及兴趣。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对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耐心、细心地和学生一起分析,让他们在分析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找出原因,从而加以改正。切忌将学生的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他们的写作兴趣。要尽可能发现并指出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必要时可当众表扬,让他们发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生写作的信心,让学生习作“苦中有乐”。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爱写乐写。

[参考书目]2011年7月人民出版社 《新课程标准修订稿》

2010年6月华夏出版《30年教学理论实录精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