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严,《新教师》编辑,负责宣传报道及综合学科报道。
《传承朱子文化营造和谐校园———我校主题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肖铭朱熹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以他为代表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及东亚诸多国家和民族,乃至全世界华人社会都有着相当的影响及作用。
800多年来,朱熹的学术著作备受推崇,经久不衰,素有“春秋出孔丘,南宋有朱熹”的美誉。
他的许多优秀思想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尤溪是朱熹的诞生地,尤溪人素有崇尚朱熹、崇文重教的习俗。
为深挖文化内涵,彰显办学特色,我校以朱子文化为核心进行校园文建设。
一、彰显个性,打造主题文化育人环境朱熹学识渊博,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
他博大精深的儒家理学思想是营造育人的肥沃土壤。
为此,学校首先从个性化的主题出发,把朱子文化摆在了育人的显要位置,让全校师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这一特色鲜明的文化氛围。
1. 校园布置,展现特色。
2011年,学校新筹建的教学大楼,从整体布局上确立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架构了以朱子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格局:在教学楼一层架空层墙上,木刻朱熹画像、朱子生平简介、朱子劝学语录等;二至六层教学楼走廊、楼梯、教室墙壁等多处挂着装帧醒目而典雅的朱熹诗词名句;外墙大字书以取自朱熹治学思想精华的“立德、长智、健体、尚美”为校训。
这些精心的布置,不仅是一种文装饰,更是从直观上让全校师生感受浓浓的朱子文化气息,激发师生学习朱子文化的热情。
2. 主题宣传,营造氛围。
学校对自身的管理理念持以共商共议的态度。
“以朱子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管理主题向广大师生宣传,在得到认可和共识的基础上,才予以确立。
在宣传过程中,虽然只是校长在全体教师会议上提出一些想法和措施,向教师征询一些意见和建议,似乎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为,但也就是在这一看似无为的过程中,朱子文化的气息已悄然漫开,遍布校园。
二、传承经典,挖掘主题文化育人素材朱熹虽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重要的文化大师,是儒学的集大成者,但毋庸讳言,他的思想理论也不全然是金子。
因此,在传承过程中,我校注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学校所用,为师生所用。
1. 汲取育人精华,丰富德育阵地。
朱熹一生不断地进行德育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留下了丰硕的成果。
如:关于“立志、克己、省察、涵养、主敬、穷理、笃行”的自我教育内容;“洒扫应对”的蒙童教育思想;“禁于未发”的教育原则;“各因其材”的教育方法;“制定规范”的教育实践等。
这些德育思想对于育人来说有着极其深远的借鉴意义。
于是,学校组织精干教师尽可能地将这些丰硕成果加以提炼供全体师生学习,丰富学校德育阵地。
2. 学习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
朱熹的教学思想是在继承儒家先贤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在广泛考察了历史和当时教育的各种情况,考察了教学的各个方面,并结合自己长期的治学经验和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
他的教学思想充满了睿智和辩证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其思想内容丰富,涉及教学的方方面面,我们在鼓励教师博览采收的基础上,把“朱子读书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推介给全校师生,这六法对师生的学习产生了最直接、快捷的影响和帮助。
三、开展活动,渗透朱熹优秀思想在主题文化建设理念的指导下,学校从“全面传承朱子文化,营造和谐校园”的宗旨出发,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有效地宣传了朱子文化,传承了朱子文化,让学校全体师生员工从心灵深处去深深地体会,去真挚地感悟朱子文化。
1. 开展读书活动,走近朱熹。
学校开展了以“读朱熹”为主题的读书活动。
让每位教师每年至少读一本有关朱熹的书,写5000字的读书笔记和一篇学习心得,学生按低中高年段分别要求,读有关朱熹的故事、了解朱熹的生平事迹、懂得朱熹与尤溪的密切关系、背诵朱熹的名言诗词等。
通过活动,让师生了解朱熹,朱进朱熹。
2.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亲近朱熹。
学校结合我县是朱熹诞生地这一人文优势,开展了多项与朱子文化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
如,组织学生游览紫阳(朱熹)公园、参观南溪书院、观看半亩方塘、瞻仰朱熹塑像;高年级开展“寻找朱熹足迹”活动;组织师生观看有关朱子文化的视频……这些活动,拨开了历史与时空的垂蔓,让师生们近距离地接触了朱熹,亲近了朱熹,更深切地感受理学大师酽酽的文化气息。
3. 开展研讨活动,贴进朱熹。
为了进一步了解朱熹,更深入地领会朱子文化的精髓,学校还专门组织开展了以“朱子文化”为主题的多种研讨活动。
有针对朱熹理学思想的“谈‘我眼中的朱熹’”活动;有针对教育教学思想的“谈‘学朱熹’的收获”活动;甚至还专门设置一些主题聘请县朱子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到校开讲座。
这些举措,从不同程度上进一步把朱子文化的传承引向深入,让师生们真正地踏进朱子文化的精彩世界。
4. 开展活学活用活动,活化朱熹。
任何管理都不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如此。
我们宣传朱子文化,传承朱子文化,真正的目的不是让师生们读读朱子诗书、说说朱熹故事等,而是要让他们从朱子文化中汲取养料,丰盈自身,让古人的思想精髓在师生们的身上重现光彩,获得新的生命力。
基于这一目的,我们在开展学习朱子文化的过程中,始终把“学”和“用”结合在一起,并且把“用”摆在了突出位置。
全体师生如何运用朱熹的思想修身育德?教师如何运用朱熹的教书育人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学生如何运用朱熹的读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学校通过开展“学朱熹,用朱熹”活动,引导师生从这些问题出发深入学习和实践,努力把从朱熹思想中领悟到的精髓贯穿于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四、延伸经典,塑造“儒雅书香校园”朱子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还应该具有向外延伸和辐射的意义。
它是一个点,它所辐射的外在区域才是无限广袤的文化世界,也是我们努力触摸的愿景。
所以,学校在开展学习朱子文化的同时,大力鼓动师生广读群书,丰富学识,让书香飘满校园,让校园成为真正的文化圣地。
总之,朱子文化博大精深,它是我们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源头活水。
它的清澈,它的甘甜,它的深远,它的广博无不成为师生们饮之不尽的生命源泉。
作为学校的引领者,我们的努力和探索还在继续,我们校园的朱子文化还会更具生命力,校园的书香还会飘得更沁人心脾,校园的一切一定会更和谐、更美好!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梅仙中心小学《弘扬朱子文化推进养成教育》李玮朱熹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理学家,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位重要的文化大师。
他一生著作极多,内容广泛,有的是解释儒家经典的,有的是关于哲学的,有的是关于文学的,有的是关于历史的,他的许多优秀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小公民道德建设、《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社会主义品德教育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的生平故事、诗词语论及千古传诵的《朱子家训》、《童蒙须知》等涌现出来的许多优秀思想都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好教材。
西门小学一直以来以养成教育为抓手,结合朱子理学思想及为人处理、教育教学等多方面,加强学生行为、学习及道德品行等方面教育,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历史名人,是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公元1130年朱熹诞生于福建省尤溪县,七岁随父亲迁往福建建阳,1148年考中进士,1151年任福建省同安主簿,1156年辞官回家,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1178年在江西任知南康军,1195年任侍讲给皇帝讲学,但都因当时朝廷腐败,不到数月即辞官回家从事讲学和著述。
孔子和朱子代表着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两座里程碑。
中国素有文明礼仪之邦美称,中国之所以文明,正因为国人有着优秀的传统美德,而这些传统美德也正是由孔子创立朱熹发扬起来的儒家优秀思想而建立的,朱熹和孔子一样是受世人所敬仰的。
朱熹一生有很多时间是生活工作在建阳,建阳人民更是崇拜朱熹。
2008年朱熹还被评为福建十大名片之一。
可以说朱熹是中国的历史名人更是福建历史名人,朱熹是国人的榜样更是福建后人学习的榜样,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二、生平传说,是品德教育的好素材。
《中小学生守则》第三条要求学生要“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而朱熹小时候有许多传说故事都是教育学生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的好教材。
如:朱熹四岁那年的中秋节晚上,一家人在赏月,他母亲给他讲嫦娥的故事,父亲指着天对他说:“那是天,那是月亮,那是星星,白天天上有太阳。
”朱熹就问父亲:“为什么太阳那么热?月亮那么凉?天上面还有什么?”这就是著名的《朱子问天》的故事。
朱熹生活在800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那时科学还相当落后,朱熹四岁就能提出这样的问题,不能不说是当今学生“热爱科学,勤学好问,乐于探究”的典范。
又如朱熹《半亩方塘二度桃》的故事,也是学生勤奋学习的典范。
相传尤溪县城水南有个地方叫“半亩方塘”,那里桃红柳绿,景色十分宜人。
一天朱熹正对着桃花看得出神,父亲叫他写两句唐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朱熹把桃字写成了“挑”字。
朱熹父亲发现了,说:“心正字正,心不正字则不正啊!”朱熹心里暗自责备自己不该分心,父亲出门后,朱熹把窗子关好。
这时窗外风雨交加,朱熹不理窗外的风雨,也不去看杨柳桃花,专心致志地写了许多个“桃”字,当写完最后一个“桃”字,太阳又出来了,原先被雨水打落的桃花又开满了桃树。
从此,《半亩方塘二度桃》的故事就在民间传开了。
这个故事虽然带有神奇色彩,但朱熹刻苦学习的精神仍是今天的学生所必须具备的。
三、为人处事,是学生学习的楷模。
朱熹一生无论是从政还是讲学,他的为人处事,深受后人敬仰,被尊称为“朱子”。
他生平的许多事迹都是人们学习的榜样,也是教育学生的好教材。
朱熹从政期间,高度的爱国、爱民、重教精神是《中小学生守则》第一条中“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教育的好材料。
1162年,宋孝宗要求朝廷内外陈述政见,朱熹就向朝廷提出激烈的抗金主张和三点政见:一是皇帝要学习圣人之道,真心诚意;二是国家要加强战备,抵抗金兵;三是朝廷要整顿纪律,强化对官吏的监督,广开言路。
这就充分体现了朱熹的爱国主义精神。
1178年,朱熹任之南康军,仅一年他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抗旱救灾,使当地百姓免于流离失所,二是恢复白鹿洞书院,把它办成当时全国最大的高等学府。
这又充分体现了朱熹从政爱民和重学思想。
四、一生著作,是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好教材。
朱熹一生70年,从政大约9年,其余40多年大多从事讲学和著书。
他是宋代著作最多的学者、弟子最多的教育家。
他的许多诗词、著作至今仍然是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好教材。
如:《朱子家训》中的“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
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
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
”“见老着敬之,见幼者爱之。
”“慎乎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