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七年代小说总体特征

十七年代小说总体特征

十七年代小说总体特征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十七年,战争点燃的精神圣火被高高擎起,以反映战争为主要内容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成为新中国文学创作的主要话题,并形成了一股热潮。而描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当时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长篇小说《红日》《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作品,均属于革命历史题材范畴,正是这些作品的集体诞生,从而使新中国文学出现了第一次创作高潮。在这个时期,小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对英雄的崇拜心理,有史诗的创造情结,肯定歌颂现实和片面的追求风格。

综观十七年文学史,典型在这里被过分甚至无限制的夸大,集中表现为一个无数风靡一时的革命战争小说反复出现的名词:英雄。

在当时,"题材的重要与否决定作品的价值大小"这一创作判断标准要求作家只能选择"重要题材"来表现,即只能表现光明的东西。

其中只有那些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坚强勇敢的英雄形象,才能成为作者和读者共同关心、共同感兴趣的焦点。

就如《林海雪原》中的战士们吃苦耐劳,在雪原中纵横,与敌人做艰苦的斗争,在斗争中,战士们高度发挥了军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战胜了常人所难以忍受的艰苦,克服了想象不到的困难,在冰天雪地里,侦察奔袭,斗智斗力。

战士们都是英雄,看完书后能令人产生高亢激动的情绪。

这就是当时时代的需求,领导的希望。

《保卫延安》也是歌颂英雄的作品,这部长篇小说真挚动人地描写了这次保卫延安战争中的几个著名战役,描写了彭德怀将军,描写了指战员中不少奋不顾身的英雄人物。

作品歌颂了这次战争的辉煌胜利,是在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于战局的正确分析和估计以及对于战争的英明指示和领导,毛主席的亲自指挥,人民解放军的艰苦英勇的作战,陕北解放区的忠诚团结之下取得的;也是在无数个共产党员前赴后继,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捍卫党的尊严和机密,配合武装斗争之下取得的。

在那个时代,一些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和在战争岁月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则成了这次颂歌浪潮的主体,他们抑制不住内心激动的情感,决心写出歌颂时代,具有史诗意义的革命颂歌。正如《保卫延安》的作者杜鹏程所说,他要写出一部“对得起死者和生者的艺术作品”。因此在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初,出现了《红旗谱》《红岩》《青春之歌》等一大批深受群众喜爱的革命历史小说, 其中《青春之歌》通过对小知识分子林静道不屈服于命运的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抗到最后投入的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苦难历程”的生动叙述,形象地展现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的历史风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从而提炼出一个革命的思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能真正的有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青春。

那时的作家通过作品来歌颂时代。

为了选择对社会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使作品充溢着符合时代精神的思想情感,时代的需要选择了革命历史题材,而作家的政治热情同样选择了这一创作题材。因此革命历史小说创作,也就自然形成了热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