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朝鲜美术

朝鲜美术

朝鲜美术朝鲜位于亚洲大陆东部,有数千年的文明史,其美术史可追溯到朝鲜半岛的新石器时代(公元前5000~前1000)。

新石器时代至乐浪时代这一时期的美术遗物主要为篦纹陶器,遗址有130多处,代表性遗址有:今平安南道弓山里、黄海北道智塔里、汉城市岩寺洞、釜山市东三洞贝冢、咸镜北道雄基贝冢和农圃里贝冢。

公元前11 世纪至前108年,是古朝鲜时代。

在这一时代前期(公元前300年以前),素面陶器广为流行,还有少量黑陶、红陶和彩陶。

后期(公元前300~前108),青铜器技术急速发展,制作出精致的多钮细纹镜、动物形带钩及细形铜剑。

其青铜器形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周朝的影响。

篦纹陶器(新石器时代)公元前108~公元313年,朝鲜半岛北部属于中国汉至晋的郡县统治范围。

这一时代史称“乐浪时代”,其美术也主要为一些遗址和遗物。

乐浪郡治遗址在平壤市大同江南岸的土城里,残留的城墙呈不规则矩形,东西约700米,南北约600米。

1935~1937年间,城内发现建筑基石、甬道、井、下水道等遗迹,出土有砖、瓦、陶器、铜器,还有“乐浪大守章”、“乐浪大尹章”的封泥。

从“乐浪礼官”、“乐浪富贵”的瓦当推测,城东北角的建筑遗址可能为孝文庙,反映了当时的建筑规模。

乐浪郡南郊有汉墓2000余座,其中正式发掘了约50座。

其中石岩里的9号墓、王盱墓、贞柏里的1号墓、221号墓、王光墓、高常贤墓、梧野里25号墓、南井里119号墓、彩□墓在墓制和随葬品上有代表性。

乐浪汉墓因内部结构不同而分成木椁与砖室两种。

前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多为竖穴式木椁墓,也有少量横穴式;后期(2~4 世纪)主要为砖室墓。

出土的大量随葬品,有金属器、陶器、布帛、木器、玉石器,许多来自中国本土。

木椁墓中的漆器尤其丰富多彩,史称乐浪漆器,种类有杯、盘、勺、壶、砚、案、枕、镜奁、栉、笄、沓。

器面多用红、黄、绿3色,绘有人物、动物及各种图案,笔致精巧。

有铭文的漆器达57件,上刻有年号、产地和人名,可知其制作年代始于西汉始元二年(前85),讫于东汉永元十四年(102)。

漆器质地为木、草、夹□等。

它可与中国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媲美,并为研究东方工艺美术史的宝贵资料。

砖室墓中有画像砖,有的是表现神仙思想的动物图,有的是程式化了的木口纹,与汉画像砖一脉相承,上面亦有人名和年号。

狩猎纹肩当(古朝鲜时代)漆饭盘(乐浪古墓出土)从乐浪时代中期起,朝鲜半岛兴起3个国家──高句丽、百济、新罗,668年由新罗统一。

高句丽美术高句丽是鸭绿江流域的一个古代国家。

公元前 1世纪,通古斯系貊部族崛起于浑江边桓仁地区,是为高句丽的起源。

公元3年高句丽移往洞沟(今中国吉林省集安县),建立九都城,2~3世纪与中国东汉、魏晋发生冲突。

以后,高句丽势力延入朝鲜半岛北部,313年灭乐浪郡,427年迁都平壤,668年被中国唐朝灭亡。

高句丽在广开土王(391~412年在位)与长寿王(413~491 年在位)时期最为强盛。

372年,佛教传入高句丽。

高句丽美术主要吸取中国两汉、魏晋及北朝美术的内容与形式而成,再融入游牧民族的气质,其突出成就是墓室艺术。

它对百济、新罗、日本都有一定影响。

尚方画像镜(乐浪古墓出土)建筑洞沟与平壤都有高句丽都城遗址,周围的丘陵还建有战时避乱或防御的山城,安鹤宫城代表当时建筑成就。

王宫与贵族居室是中原样式,墓室壁画中多有描绘。

393年,平壤曾建有9个佛寺,今平壤东北的清岩里与上五里、大同郡元五里尚有佛寺遗址。

前二者以八角堂或八角塔为主体,左右与后方都有殿址。

伽蓝布局与日本飞鸟寺相同。

墓室壁画高句丽绘画仅存墓室壁画。

朝鲜的高句丽墓集中于今平壤等地。

墓制原为积石冢,很快便出现中原式的石室土坟,5世纪后便取代了石冢。

此外还有横穴或石室。

高句丽壁画墓在平壤有30余座,还有黄海南道的安岳3号墓(俗称冬寿墓,357年铭)、(见彩图《主人图》朝鲜高句丽安岳3号墓壁画)、大安市德兴里壁画墓(1978年发掘,409年铭)。

壁画以墨笔画轮廓,著色丰富。

有的是画在粉刷了的壁面上,少量的直接画在石壁上。

它采用了原始绘画的反透视法与并列法等表现方法。

从题材上看,一般四壁画人物像、风俗图、四神,藻井画日月星辰。

早期作品中具有高句丽民族特点,以后逐渐受到中国汉朝美术的影响。

墓主人的肖像画在前室侧壁或玄室内壁上,还出现了中国汉墓中常见的云气纹。

后期壁画色调丰富,笔致流丽,呈中国魏晋北朝风貌,四神图成为主体,还出现了山水画、忍冬唐草纹,如江西三墓里古墓,真坡里古墓群的4、9号墓。

佛教雕塑高句丽的佛像制作可追溯到 4世纪末。

但现存最早的是1963年在庆尚南道宜宁郡发现的金铜如来坐像(汉城国立中央博物馆)。

这尊如来佛像通高17 厘米,上有延嘉七年(539)铭文。

此外还有黄海道谷山郡出土的辛卯(571?)铭文的金铜三尊像(汉城私人藏)、平壤平川里出土的金铜半跏思唯像、平壤元五里寺址出土的泥佛。

这些佛像以北朝样式为基础,流露出高句丽素朴的民族特色。

工艺美术平壤真坡里古坟出土的金铜透雕冠与平壤清岩里出土的透雕忍冬纹金铜冠,标志着高句丽工艺美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庆州壶□冢出土的铜钵,从其乙卯(415)铭文上可知是广开土王陵的祭器。

陶器主要出土于古坟,极薄,轮制而成,包括四耳壶、三足坩、兽足盘、灶形或龟形的明器。

这些陶器有的施黄褐釉,有的绘夹白夹红的彩纹,有的刻波状纹、莲花纹,有的将表面磨研成白色或黑色,大都和中国两汉陶器类似,似乎尚未产生新罗那种具有民族特色的陶器。

高句丽的瓦当土,放射状地布满了莲花纹、唐草纹、鬼面纹、涡纹的高浮雕,特征鲜明。

金铜透雕云鸟纹金具(高句丽时代)百济美术百济是朝鲜半岛的古国之一,公元1世纪由高句丽移民建国于今天的汉城一带。

它处于朝鲜半岛西南部,通过黄海接受中国南朝文化的影响,通过高句丽间接受到中国北朝文化的影响,同时成为中国南北朝与日本联系的桥梁,它的文化对日本有一定影响。

660年,百济在唐朝与新罗联军夹击下灭亡。

建筑百济与高句丽、新罗同样筑山城以御敌,如公州的公山城、扶余的扶苏山城,但汉城风纳洞土城及其附近的梦村土城却是建筑于平地或低山丘上。

佛寺遗址多在扶余,已经发掘的达20余处,主要有定林寺址、军守里寺址、金刚寺址、东南里寺址。

布局一般为四天王寺式,南北中轴线上排列着中门、塔、金堂、讲堂。

军守里寺址则与日本的飞鸟寺相同,3座金堂横列东西。

塔最初为木结构,以后发展为仿木石结构。

弥勒寺址石塔、定林寺址石塔,使用了大量石料仿造木构建筑的外形与细部,基台矮,轩口轻薄上翘,整体上有轻快感,可谓百济石塔的代表作。

雕塑百济的佛像,在以中国北朝样式为基调这一点上,与高句丽相同,但它还深受南朝样式的影响,性格温和,面带微笑,被称为“百济式微笑”。

现存佛像几乎全出土于扶余地区。

军守里寺址出土的金铜菩萨立像(汉城国立中央博物馆),是6世纪末叶百济佛教造像的典型。

同地出土的石刻如来坐像(汉城国立中央博物馆) 的衣褶属于中国龙门石窟体系,但圆脸上绽开“百济式微笑”。

忠清南道瑞上郡龙贤里的云山摩崖三尊,成于7世纪前期,为百济最早的摩崖佛像。

芬皇寺石塔陵墓汉城地区有横穴式石室坟,另有高句丽式的积石冢,但几乎都被盗掘一空。

公州宋山里古墓群有许多穹窿顶的横穴式石室墓,6号坟(俗称四神冢)与武宁王陵两座则是砖筑成,都有券顶。

四神冢被盗后仅存《四神图》壁画。

武宁王陵在近年的发掘考察中出土了包括墓志在内的许多遗物。

扶余地区主要为大石块构筑的箱形石室墓,陵山里古墓群是其典型。

其中一座在水磨石壁上画四神,天井上画莲花纹。

工艺美术《新唐书·百济传》记载:百济之冠以绢制成,国王饰金花,群臣饰银花。

其实例已从武宁王陵发现。

所谓金花,是透雕的忍冬纹折枝立饰,冠的前后各饰一朵。

全罗南道罗州出土有附着 3颗树状立饰的金铜冠。

武宁王陵出土的耳饰为金制,形制近似新罗耳饰。

首饰不是新罗式的玉器,而大都是将短金棒串起来,有的是将金镶玉、炭化木镶玉串起来。

武宁王妃的银钏,外表浮雕着两条龙,内面阴刻铭文。

此外,武宁王陵出土的铜杯、铜碗的内外壁也阴刻着各种纹样。

百济陶器与新罗的一样,主要为无釉灰陶,其中也有赤褐色的瓦器与施釉陶器,器型为中国式的三足杯、器台等。

新罗美术新罗是朝鲜半岛的古国之一。

公元前后,韩族辰韩十二部中的斯庐部在今天庆尚北道的庆州盆地崛起,建斯庐国。

350年前后,斯庐一跃为辰韩的盟主,改国号为新罗。

以后,新罗逐渐排除来自高句丽与日本的压迫。

6世纪中叶,其势力北抵汉江流域,西越洛东江进入迦□地区,在半岛西部夺得出海口,与中国唐朝发生关系。

为了与高句丽及百济争夺半岛统治权,它与唐朝结成同盟,唐朝与新罗联军660年灭百济,668年灭高句丽,由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

935年新罗为高丽所灭。

新罗以668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以前称古新罗(约350~668),以后称统一新罗(668~935)。

古新罗美术有民族特色,统一新罗美术带有显著的唐朝色彩。

古新罗美术古新罗美术保持着北方游牧民族的遗风,又通过高句丽、百济间接摄取魏晋南北朝美术,形成了独自风格。

古新罗国都称徐罗伐,或称金城,在今庆州南部仁旺洞一带。

传说建国始祖赫居世(公元前57年~公元 4年在位)曾营建宫殿。

17代的奈勿王(356~402年在位)曾修建外有罗城、内有条坊的都城。

汶川畔的月城是王宫的遗址,周围山顶筑有用于御敌的山城。

佛教518年传入新罗后,受到统治者的提倡,被奉为护国之法。

国都中兴建了兴轮寺、永兴寺、皇龙寺、芬皇寺、灵庙寺等。

皇龙寺从553年动工,费时12年才完成,规模宏大,645年又建成9层木塔。

古新罗的佛塔原为木构,以后变为砖结构,在百济影响下又出现石塔。

芬皇寺石塔是其代表作,建于634年,原为7层,今仅存3层,仿砖塔而成。

古新罗墓墓制分两大类:以积石包木椁,外被封土的积石木椁墓或竖穴式或横穴式的石室墓。

石室墓分布广,散见于庆州以外地区,随葬品少。

积石木椁墓集中于庆州,多为王侯贵族陵墓,随葬品丰富精美,出土有墓主人的饰具、马具、器皿等。

壶□冢、金冠冢、瑞凤冢、金铃冢、天马冢、皇南大冢富有代表性。

已知的壁画墓有古衙里圆坟、荣州壁画坟。

从6世纪初起,大量制作佛教雕塑。

574年,皇龙寺铸造过大型金铜佛(无存)。

庆州西南断石山神山寺的摩崖佛像群,可追溯至6世纪,为最早的石佛。

庆州南山的三花岭三尊石佛(644?汉城国立中央博物馆)、松花山半跏像(庆州博物馆)、拜里三尊立像等是 7世纪中叶的作品,反映了中国隋朝至初唐的风貌。

同时代的金铜佛──塔形冠弥勒半跏像(汉城国立中央博物馆)、汉城三阳洞出土的观音立像,则可窥见新罗样式的形式过程。

半跏思惟菩萨(古新罗)现存的古新罗工艺品,几乎全是从庆州古墓中出土的随葬品。

服饰有金冠、耳饰、首饰、腕环、绔带、腰佩、履饰等,采用了金、银、铜、玉等材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