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志工作的现实意义作者:王迎华来源:山东省情网浏览次数:2999 发布时间:2007-07-21 09:01:56志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识的领导者,不能光凭习惯的、简单的经验去指导工作,作出决策,要有政治远见和专业知识;门的历史和现状有比较系统的深刻认识;要有历史的比较;要善于运用智力机构和智力工具。
地方志就是可以借助的一种智力一部能反映本地区、本行业历史和现状的新志书,那么新领导上任就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迅速掌握全面的情况。
说,就是用最经济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多的“信息量”。
些部门要搞规划,常常是组织临时班子,现去收集资料,等任务完成了,材料丢在一边,甚至随手散失,以后再搞规划又要重年代久远的资料,就是查找“文化大革命”中机构、人员的变化情况,因为没有现成材料,也要花费不少功夫,甚至有时还查不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形势。
全面搜集、整理、研究本区域的自然、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料,编纂成书,对任何一个单位和部门来说例如四川省委组织各方面力量编写的《四川省情》,上海市委、市府组织编写的《上海经济》,对于了解地情,吸引外资,为了重要作用。
些地方和单位,利用方志资料,从事地震预报、气象预报、矿源探查、发展农业和多种经营、建设水利工程、防旱防涝、抗洪初见成效。
这种例子很多,例如枣庄市通过编志发现了漆树资源;淄博市通过编志收集有关资料,协助外贸部门决策,扩大养贸易;东平县在编商业志中发掘了失传多年的地方传统食品资料,促进了东平县饮食业的发展。
这说明编写地方志的过程,就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使这些资料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是地方志的一大功能。
主义的新方志,是一项重要的思想文化建设文明的建设,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
新编地方志不仅反映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成就,尤其要宣传共产主义的理爱国主义。
地方史志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记载了前人创造的文明成果,是继承和借鉴人类优秀文化的有效载体,是社组成部分,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年间,嘉祥县大地上涌现出许多爱国志士、民族精英。
有的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英勇奋战,壮烈牺牲;有的为了民族的崇高理想而献出了生命。
特别是不能忘记嘉祥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她)们送子参军,救护伤员,千里运输,车前线,平凡中见伟大,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业绩。
地方志就是要充分反映革命前辈和革命人民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记录新时代的新道德、新风貌,用来激发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
地方志是精神文部分,同时它还可以发挥乡土教材的作用。
志有助于总结历史经验,掌握客观规律事求是,要认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但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必须调查研究积累资料,研究历史,吸取经验教训,才规律,如作物密植,经过反复试验,在近几年之内就可以表现出来,为人们所认识。
有的规律,如自然现象的变化,往往要经更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认识。
毁林开荒,生态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灾患频生,这不就是自然规律对人类的“惩罚”吗?但没有被人们真正认识。
我们过去有些事情之所以没有办好,就是由于没有很好地总结历史经验,不吸取历史教训,比如“文化几年,已经搞得很“左”了,但却说是“右”了,还要再“左”下去,致造历史上已经犯过的错误重犯,最后酿成“十年内乱”的严重惩罚,因为它违反了客观规律。
我们说,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可以运用的,但没有“诀窍”,只有老老实实地承认客观存在,结历史经验,从实际出发,不断地研究它,从历史事实的记载和研究中来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从而运用客观规律。
志工作呢?为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明确编志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在编纂过程中,对人对事都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持实事求是。
功能定位的思考源:山东省情网浏览次数:939 发布时间:2007-07-21 09:02:42志的编修和运用工作顺利进展、地方志作用日益显现的同时,关于当代地方志的社会功能定位等理论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当前方志界广泛沿用的资治、存史、教育功能的定位无疑是正确的。
但这只是基本的,我们还应开阔视野,不断研究、总更多功能,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直是以典型“官书”著称于世的。
方志编纂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为少数施政者(包括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编纂思想是以“官本位”思想为核心的。
凡是翻阅过旧方志的人都知道,旧方志是以宣传“三纲五常”封建伦理道德为主旋律“教化”为基本社会功能的,是以各级施政长官为基本读者的。
旧方志的主要篇幅是用以记载官事、政事和被封建社会扭曲了们社会主义的新方志是在正确的意识形态的指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广大读者服务。
它虽然也记述官事、政事,但这种篇幅,其主要篇幅用来记载各界各阶层人民群众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但由于条件的局限和准备不足,实际上“官本位”这种旧上继续影响当代新方志的编纂,因而也从客观上形成了官修官书为官者用的局限性。
也使得人们在无意之间就形成了资政、仅从“官”的角度来思考的社会功能定位。
但现实是当代方志体现的是人民方志人民写,人民方志写人民,是官修全社会用。
府和各级领导者提供了用志材料,而且也为广大群众提供了用志材料,随着各级史志部门“三个中心”建设步伐加快,读志用现象。
由于采用数字化、网络化等现代科技手段又使其成为了中国走向世界,世界急切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和载体。
地方志整个国际社会服务。
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政、存史、教育功能是仅从统治者即“官”的角度上而言的只是最基本的功能,其涵,应从实际出发,对其具有的多种社会功能予以准确地概括和定位。
在资治、存史、教育三项基本社会功能基础上拓展为:资治、存史、教育、兴利、警示、交流六个方面。
下面仅就拓展的三所谓兴利功能,就是使当代地方志为社会各阶层提供各自需要的材料,为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和广泛传播服务。
全面建设小六大主题,是惠及到中国十三亿人民的第一要务。
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和吸收世界上的一切优秀文明成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优良传统、各方面的优势向世界传播,以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国家的软实力。
在这个过程中,当和发挥兴利功能,从而为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抓好编修目。
在新一轮方志编修中,修志人必须确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广大读者服务的目标。
在续修新志中,切实把发能作为选材的价值取向,加大对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人和事的记述,多记社会上的光点和亮点,多选取正面价如地方资源、环境治理、招商引资、科技成果、民族团结、克己奉公、热心公益、移风易俗等方面的材料,以正确的价值取、引导人。
二是做好用志工作。
地方志的兴利功能要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引导社会用志,扩大用志的范围,使地方志为物质政治文明建设服务。
同时,要不断提高用志的水平,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开拓志书的应用功能,指导和引导社会用志。
所谓警示功能,就是利用地方志具有的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的“官书”权威性,通过对反面典型的记述给人们以警示,来正确引会风气。
地方志的警示功能在古时候就被重视,从孔子作《春秋》到后来的州府县志,其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使封建王朝员害怕自己的恶行被载入史志,从而检点言行,改邪向善,使其有所畏而不为。
但由于旧地方志为官修的官书,普遍存在着盾的问题。
即使是我们上轮的修志,也存在着忌讳失误、含糊其词、避重就轻的问题。
在今天的新一轮修志中必须突出其警要从正面为爱国、爱乡发挥教育作用外,必须加大对反面典型,如重大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重大的决策失误事例等的发挥其独特的警示功能和震慑威力,广大干部通过读志用志,就能对这些记述,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从内心引起警戒。
,也会起到弘扬正气,增强信心,奋发向上的教育。
要安排一定的篇幅对社会腐败现象,尤其是领导干部腐败的典型事例和社会陋习如铺张浪费等进行记述,以警示领导干部,策和激励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约束其言行举止、廉洁自律、克己奉公、勤政为民、为民谋利;引导人民群众勤俭社会。
使地方志在弘扬主旋律,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反腐倡廉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要发挥地方志的警实事求是,秉笔直书。
要在续修地方志中解放思想,大胆触及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众深恶痛绝的各类腐败现象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及陈规陋习,让可借鉴的史实昭然于世,以警后人。
所谓交流功能,就是指以地方志作为优秀文化的载体,在国内各地、世界各国传播、扩展影响,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
21世化、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的时代,而且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一地的地情是按照这一趋势发展的,各地的信息交流也是按照加入WTO以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更是按照这一趋势发展的。
无论是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还与各国的全面关系等相关方面,往往都要对该地进行全方位的考察研究,而地方志是最好的地情书,交流功能更加突出。
新区之间、地方政府与国际间互相交换的重要媒介,起到了友谊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要充分发挥新编地方志的交流作用,在续站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高度,立意要高,质量要硬,要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软实力。
交流需要载体和平台,而的平台就是以方志馆为依托,建立数字化管理的地方文献中心,以省情网建设为龙头,建立地情资料中心,以区域研究的论题和长编资料为依托的课题咨询中心,以全新的定位创造地方志工作发展的美好春天。
:山东省情网浏览次数:561 发布时间:2007-07-21 10:41:11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地域文化在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同时,逐渐地发展成为一种看件产业。
从目前枣庄市的地域文化来看,墨子文化、鲁南风俗文化、红色旅游区等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带动了枣庄的对外开资的领域,推进了城市环境建设的步伐,在全市形成了以大项目为支撑、小项目为补充、近中远期项目梯次发展的格局,城、资金流的竞争力大大提高。
枣庄地域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已经初显端倪。
潮的形势下,各地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极为关注,并把经济发展的着眼点放在了地域文化的开拓上。
各地方兴未艾的旅游文化、化、酒文化、茶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等等,都呈现出了强大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潜力。
这种把文化与经济紧密联系起来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和产品的品位,从而增加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经济发展毋庸置疑,但是在现阶段,在利用地域文化发展旅游业、做产品宣传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值得研究的现象:不少地迹、历史名人活动的遗存和传统风俗文化活动,以发展旅游业;有的利用当地人文资源,命名企业及其产品,或者以此作为品等等,人们习惯把这叫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这种做法,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本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在某种程度当地经济结合了起来,而且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在生活、生产及娱乐中,接受了文化熏陶,提高了文化素养,这是,一些地方在发展旅游和开发产品、宣传产品方面,不顾历史真实,根据道听途说或主观臆断,制造虚假的“历史遗迹”和“人拉历史名人,说某某人在此干过什么事,把纪念墓宣传成真墓;有的争某某名酒的祖产地,以欺骗消费者取得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