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本地质条件
(1)地层岩性
项目所在区域内出露地层有第四系上更新统飞机坝组、中更新统对河寺和双
槽门组、下更新统文家祠组;上第三系上统马拉墩组、下第三系上统红土坡组;
侏罗纪下统八宝山组、三叠系上统新都桥组、侏倭组、中统杂谷脑组、下统日拉
沟组、菠茨沟组;二叠系上统萨彦沟组、大石包组、下统三道桥组、东大河组;
石炭系上统石喇嘛组、乱石窖组、下统长岩窝组;泥盆系上统河心群组、下统棒
塔群组;志留系上统茂县群第四组、中统茂县群第三、二组、下统茂县群第一组;
奥陶系上统宝塔组、下统陈家坝群组;寒武系下统油房组;震旦系上统水晶组、
蜈蚣口组、下统阴平组。其岩性特征简述如下:
地层层序 表5—1
界 系 统 组 厚度(米)
新生界
第四系
全新统 0~10
上更新统 飞机坝组 0~10
中更新统 对河寺和双槽门组 10~20
下更新统 文家祠组 20~数百
上第三系 上统 马拉墩组 186~384
下第三系 上统 红土坡组 135~963
中生界
侏罗系
下统 八宝山组 1500~3000
三叠系
上统 新都桥组、侏倭组
1600~8100
中统 杂谷脑组 300~1550
下统 日拉沟组、菠茨沟组
132~300
上古生界 二叠系 上统 萨彦沟组、大石包组 5~3567 下统 三道桥组、东大河组 45~1637 石炭系
上统 石喇嘛组、乱石窖组
21~432
下统 长岩窝组
46~367
泥盆系
上统 河心群组
112~1154
下统 棒塔群组
164~3232
下古生界
志留系 上统 茂县群第四组 100~734 中统 茂县群第三、二组 487~3296
下统
茂县群第一组 60~2894
奥陶系
中统
宝塔组 396~460
下统 陈家坝群组
255
寒武系 下统 油房组 201
上元古界 震旦系
上统 水晶组、蜈蚣口组
60~998
下统 阴平组
0~3536
1、第四系
①上更新统飞机坝组
虾拉沱黄土和恰叫砾石层、飞机坝组主要岩性成分:泥质粉砂、粘土、砂砾
层,厚度分布为0~10米。
②中更新统对河寺和双槽门组
塞塞龙黄土、炉霍砾石层及腊日砾石层,对河寺组和双槽门组主要岩性成分:
含砂砾质粘土、细砂、砂砾层。厚度分布10~20米。
③下更新统文家祠组
文家祠组上部为黄土层、下部为砾石层,厚度20~数百米。
2、上第三系
①上统马拉墩组
主要分布砾岩、粉砂岩、粘土岩、泥灰岩夹褐煤层,含植物。厚度分布为
186~384米。
3、下第三系
①上统红土坡组
主要分布砾岩、砂岩、粉砂岩夹泥岩,厚度为135~963米。
4、侏罗系
①下统八宝山组
含煤碎屑岩、火山岩地层,厚度1500~3000米。
5、三叠系
①上统新都桥、侏倭组
上部板岩、砂岩互层夹火山岩,下部砂岩、粉砂岩、板岩。厚度1600~8100
米。
②中统杂谷脑组
砂岩夹板岩、灰岩、细砾岩,厚度300~1550米
③下统日拉沟组、菠茨沟组
板岩、粉砂岩、灰岩,厚度132~300米。
6、二叠系
①上统萨彦沟组、大石包组
砂岩、粉砂岩、千枚岩、板岩、基性火山岩夹片岩、大理岩。厚度5~3567
米。
②下统三道桥组、东大河组
砂岩、板岩、基性火山岩,或灰岩、砂岩、板岩、千枚岩。厚度45~1637
米。
7、石炭系
①上统石喇嘛组、乱石窖组
灰岩、大理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砂岩。厚度21~432米。
②下统长岩窝组
灰岩、生物灰岩夹板岩、硅质岩,或大理岩、千枚岩、片岩、变粒岩夹砂岩、
灰岩。厚度46~367米。
8、泥盆系
①上统河心群组
大理岩、白云岩,或千枚岩夹灰岩,底为变质砂岩。厚度112~1154米。
②下统棒塔群组
灰岩、白云岩、大理岩、千枚岩夹砂岩、板岩、中基性火山岩。厚度164~
3232米。
9、志留系
①上统茂县群第四组
板岩、千枚岩、或石英岩、片岩。厚度100~734米。
②中统茂县群第三、二组
灰岩、板岩、千枚岩、片岩。厚度487~3296米。
③下统茂县群第一组
板岩、千枚岩夹砂岩、灰岩,或片岩、大理岩。厚度60~2894米。
(2)地质构造
该地区的岩石圈自上而下分为上、中、下部地层和上地幔顶部层(如下图所
示)
沿龙门山地带是岩石圈层的变异带。根据地球物理资料推算的莫霍面深度:
四川东部盆地为40km左右,向西过龙门山至甘孜、理塘一带增至60km左右,平
均每公里加深0.04km。项目所在区域四川西部(松潘—甘孜地区)为大陆边缘
海环境,发育了以康定、木里为结点的“Y”字型裂谷系,制约了沉积、火山活
动。晚二叠世—三叠纪裂谷迅速强烈伸张,有的已具初始洋壳性质。印支运动是
本地区极为重要的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西部裂谷封闭,固结且隆升为陆地。
本地区断裂带发育,主要断裂带的密集带以康定、木里为结点呈“Y”字形
展布。断裂带密集带、断裂交叉点常是地震多发地带。自印支阶段以来,本地区
受到由W或NW向E或SE方向的推挤,上部地壳层沿基底面或塑性层挤压、滑脱,
形成众多的推覆构造。主要褶皱构造介绍如下:
构造单元图
由构造单元图可知,项目所在地的褶皱主要是Ⅱ8(巴颜喀拉冒地槽褶皱带),
其上级单元为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Ⅰ2,位于扬子准地台以西和以北,金沙江
以东,秦岭—昆仑山以南的广阔区域。自古生代开始发生,逐渐扩展,古生代及
三叠纪有复杂的发展历史,尤其是三叠纪时期,地槽快速扩张快速堆积,沉积了
厚度巨大分布广阔的西康群(巴颜喀拉群)和义敦群,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地槽
回返褶皱,形成了地球上最宏伟的印支造山带。
巴颜喀拉冒地槽褶皱带东南紧邻扬子准地台,北边与秦岭地槽褶皱系毗邻,
西边以甘孜理塘断裂带与沙鲁里山优地槽相隔,整体为“倒三角状”。该地带最
大特点是地槽型的三叠系西康群厚度巨大,广泛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