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培训ppt课件

针灸培训ppt课件

针灸培训
针灸学相关概念
经络与穴位相关知识 针刺、灸法与拔罐的操作 几种常见急诊疾病的针灸治疗


• 针灸学(Scien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 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 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针 灸技术及临床治疗等部分。
• 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除《灵枢》外首推晋 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作者参考《 内经》、《明堂孔穴治要》,论述了脏腑 经络学说,依照头、面、胸、腹、背等都 位记述腑穴,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和 确定了349个腧穴的位置、主治及操作,介 绍了针灸手法、宜忌和常见病的治疗。这 是继《内经》之后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 在针灸经,但有 专穴,宜与十二经并论,总结为十四经, 著《十四经发挥》,系统阐述了经络的循 行路线和有关腑穴,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 裨益。
• 明代是针灸学发展昌盛的朝代。杨继洲以家 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为基础,汇集了历 代针灸著作,并结合实践经验撰写了《针灸 大成》,内容丰富,是继《内经》、《甲乙 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直到今天 它仍是学习针灸的主要参考著作。当时还有 陈会的《神应经》、徐风的《针灸大全》, 高武的《针灸聚英发挥》,汪机的《针灸问 对》、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等,蔚为大 观,诸家各有所长,形成不同流派,相互争 鸣,促进了针灸的发展。
• 东晋葛洪著《后备急方》所录针灸医方109 条,其中99条是灸方,引起了人们对灸法 的重视,使灸法与针法一样得到了发展。 •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明了“阿是 穴”的取法和应用,并绘制了“明堂三人 图”,分别把人体正面、背面及侧面的十 二经脉,奇经八脉用不同颜色绘出,尤其 值得推崇的是提出灸法预防疾病的方法, 为预防医学作出了贡献。
• 到了清代虽然也有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 鉴· 刺灸心法》及廖润鸿的《针灸集成》等 书问世,但很少新义,至清代末叶,针灸 乃走向衰落。
针灸的治疗作用----中医
• 疏通经络 • 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 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 疗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 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 瘀斑等症状。针灸科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 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
• 灸法也是起源于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度时 期。据《素问· 异法方宜论》记载:“北方 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 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 ,其治宜灸。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这段记载,说明灸法的发现同寒冷环境的 生活习惯关系密切。原始社会栖息在北方 的人们离不开烤火取暖,加上他们野居乳 食的生活习惯,容易患腹部寒痛、胀满等 症,非常适于热疗。因而经过长期的积累 经验,发明了灸法和熨热疗法。


• 针灸的历史悠久。据考证,它起源于我国原始社 会的氏族公社制度时期。针灸疗法大约诞生于新 石器时代。古书里保存着一些关于针灸起源的传 说资料,都指这个时代。如皇甫谧《帝王世纪》 里记载:太嗥伏羲氏“尝味百药而制九针”.罗泌《 路史》则说太嗥伏羲氏“尝草治砭,以制民疾”.又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序》说:“黄帝咨访歧伯、 伯高,少俞之徒……而针道生焉”,孙思邈《备急 千金要方· 序》则说:“黄帝受命,创制九针”。


• 针灸治疗学 subj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raphy 定义:运用中医基础 理论和经络、腧穴、刺灸法等基础知识来 研究针灸预防、治疗疾病的一门针灸学科 。


• 针灸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 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数千年来深受广 大人民的欢迎,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 出了巨大贡献。
针灸的治疗作用----中医
• • 调和阴阳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 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 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的机理 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 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针灸的治疗作用----中医
• • 扶正祛邪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 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 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 用。
针灸的治疗作用----西医
• 现代针灸治疗作用研究成果显示,古代医 家对针灸治疗作用的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 。大量的现代研究工作表明,针灸对机体 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集中反映在镇痛、 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整和增强机防御免 疫能力3个方面。
经络系统的组成
•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所组成。 经络在内能连属于脏腑,在外则连属于筋肉、皮肤。(详 见下表)
理论体系的形成
• 从战国至秦汉时期,以《内经》成书 为标志,此时的医学家们不但已构筑起以 经络学说为核心的理论框架,而且已卓有 成效地运用刺法、灸法等技术防病治病, 并善于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和更新理论,初步形成了以理、法、方、 穴、术为一体的独特的针灸学理论体系。
相关典籍
• 《黄帝内经》对经络、腧穴、针灸方法以 及适应证、禁忌证等,都作了此较详细的 论述,其中尤以《灵枢》所载针灸理论更 为丰富而有系统,故《灵枢》又称“针经 ”。可见当时针灸学已经比较成熟,为后 世针灸学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 此后王焘在其所著的《外台秘要》中,全 面介绍了灸法,为推广灸法起到积极作用 。 • 北宋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叙述了经络、腧穴等内容,并考证了354 个腧穴,全书曾刻在石碑上,树立于汴京( 今河南开封),供学习针灸者拓印和阅读。 次年,还设计铸造了两座铜人,是我国最 早的针灸模型,对辨认经穴与教学起了很 大作用。
相关主题